罗盘制造“老字号”立足市场“找准星”
工作人员在哈尔滨光学仪器厂有限责任公司森林经纬罗盘仪零部件数控加工中心作业。
受访者供图
【老树新枝】
◎本报记者 李丽云 朱 虹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制造业“老字号”——哈尔滨光学仪器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光)专注罗盘制造已有半个多世纪。从机械罗盘仪到电子罗盘仪,再到如今的智能罗盘仪,哈光在专业测绘细分领域精心耕耘。目前,哈光在专业罗盘市场的占有率突破98%,被黑龙江省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1966年,哈尔滨市道里公社的一个五金机械加工小组,接到了市里布置的紧急任务——为即将开展的森林资源调查打造一款森林罗盘仪。罗盘仪个头不大,但作用很强,是森林调查中必不可少的仪器。在森林中,无论是定向,还是测量距离、水平、高度及坡角,都离不开它。如果作为勘探基石的森林罗盘仪不够精准,即使是微小偏差,都会导致整个普查任务失败。于是,7位小组成员从设计、制造,到组装、校准,历经4个月,终于研发出定性森林罗盘仪,按期完成任务,并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这个五金机械加工小组就是哈光的前身。”哈光董事长史铁生说。
史铁生20世纪70年代来到哈尔滨光学仪器厂。“1994年,我任厂长后,就经历了企业改制浪潮,要想填满几百人的饭碗就必须改革!”史铁生说,产品质量一定要过硬,而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搞研发。2002年,哈光成立了大地测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罗盘仪结构精细,每个零件都是它的灵魂,设计精度、材质、工艺,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史铁生带领研发人员经过数十年测试,不断更新优化技术,使得罗盘仪的精度大大提升。
“我做市场调研时,测绘人员说‘如果森林罗盘仪的成像是正像就方便多了’。当时市面上所有罗盘仪的成像都是倒像,我就想怎么能把成像翻转过来,满足测绘人员的需求。”史铁生说,成像翻转并不容易,哈光首先在光学理论上实现了成像翻转的突破,但在10厘米长的望远镜筒里将理论变成现实又面临很多难题。研发人员已记不清做了多少次试验,相关试验记录摞了半米多高。终于,哈光突破了横亘业内数十年的“卡脖子”难题,在小小的瞄准孔里,让测绘人员看到了正像。
极地科考的定盘星
在哈光展览厅,地质罗盘仪、经纬罗盘仪、激光电子罗盘仪、GPS/北斗定位型罗盘仪、面积测量仪、激光指向仪等60余款不同的测量仪器是哈光半个多世纪开拓创新的最好证明。
“从2011年至今,哈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哈光总经理史宏介绍,这期间,哈光完成经纬罗盘仪产品技术创新项目,突破了光学测量、自动归零的水平测角等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还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哈尔滨”牌罗盘仪不仅广泛应用于农、林、地、矿、军事等测绘领域,还在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珠峰测量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大显身手。
“每次科考队员去极地考察,都会带上‘哈尔滨’牌罗盘仪。”史宏介绍,罗盘仪在地球磁场范围内都可以正常使用,但部分电子测绘产品可能会因为极地地区温度过低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极地科考对罗盘仪质量要求极高。“哈尔滨”牌罗盘仪以性能的准确性、可靠性,在极地精准定位定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罗盘仪从原料到成品,50多个零件有200多个品控点。只有把方方面面的微小工艺都做到极致,才能达到最高的精度和最好的质量。”史铁生对每个零件和工艺要求都极其严苛,把每一部分的公差都极力降到最低。
如今,“哈尔滨”牌罗盘仪已成为行业标杆,连续多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牌产品。哈光还参与编制了《地质罗盘仪校准规范》等多部行业标准。
加大研发推陈出新
近年来,哈光不断加速数智化进程。“罗盘仪经历了从传统的读数时代,到电子的看数时代,再到如今的智能成图时代。”史宏介绍,为满足客户需要,哈光可为客户定制所需数据格式,传输数据后,即可在后台软件上呈现测量模型。
在哈光加工中心,数字化机床有序运转,操作人员已经从曾经的103人缩减到现在的15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光大地测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人气十足。“研发为我们带来无限生机。”史宏说。
哈光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精度,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
4月中旬,哈光与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林草防火瞭望塔全方位立体罗盘仪,在大兴安岭投入使用。在市场调研时,哈光了解到,此前在森林防火中,通常采取“双塔定位”。在森林防火瞭望中,单塔观测火警点,经常会出现报告位置与起火位置误差较大的情况。为此,哈光与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决定研发一款可直接定位和测距,并能无死角观测火情的新式全方位立体罗盘仪。历经数月努力,一款结实、耐用,并且抗腐蚀、质量轻的林草防火瞭望塔全方位立体罗盘仪交到了瞭望员手中。瞭望员通过镜头显示的数据就可以准确定位,15公里内准确率在95%以上。
自主研发让哈光成为国内龙头企业,也助其产品迈出国门。“哈尔滨”牌罗盘仪远销德国、美国、韩国等20个国家。“国外最先进的罗盘仪能测到12倍远的距离,而我们已经实现了16倍远。”史宏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最美基层民警”蔡文君:深耕基层 为民解忧
- 探访澳大利亚悉尼翻译学院:搭建跨文化的桥梁
- 工信部规划1亿个车联网专用号码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高质量发展
- 中国专家成功探索用自体肋软骨修复大关节软骨缺损
-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如何冲刺更有效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杏坛不必有其地” ,探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
- (乡村行·看振兴)“蔬菜上山” 江西金溪返乡创业农人点“荒”成金
- 北美票房:“甜茶”新片《旺卡》三度夺冠
- “新朋”“旧友”拖家带口齐聚 美丽中国引“客”来
- 刘一达“虫儿系列”京味小说丛书新书分享会举办
- 山东各地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美颜” 共绘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 四川都江堰:世界遗产赋能县域经济 文旅融合领跑“旅游名县”
- 267项非遗项目亮相旅交会
- 重庆綦江:快递“乘公交”进村 农货“搭专车”入城
- 民盟山西省委会:让人工智能助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 越野实力全面彰显 长城汽车携五大品牌亮相2024北京车展
- 当代剧防穿帮有哪些“老”门道
- 江西乡村振兴见闻:“新农人”走出新“稻”路
- 2024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在京开幕
- 台风“苏拉”将影响中国
- 热门推荐
-
- 新《公司法》实施 加强股东监管
- 广西柳州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促企业安心投资经营
- 财务公司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支持产业链平稳运行
- 改衣、修鞋、配钥匙、盘头……一刻钟“圈”出生活的烟火气
- 聚焦北京文学与世界 2023“北京作家日”启幕
- 景区预约制取消 服务还得跟得上
- 赫尔松州投票站遭炮击!普京:将予以回应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绿色转型 新能源成为云南支柱产业
- 第十六届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
- 新疆“指尖上的非遗”何以不断创新求变?
- 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将以举办世界产业领袖大会等为契机推动交流合作
- 外媒:华尔街银行对明年中国股市保持乐观
- (寻味中华|戏曲)绍剧里的悟空:六龄童师徒演绎降妖除魔
- (两会声音)张桥:苏州结合四大万亿产业规模优势,发展多个未来产业
- (第七届进博会)进博会首设新材料专区 跨国企业遇见中国市场新机遇
- 暑期出游莫忘做好风险防范
- 上海市浦东新区戏剧家协会成立 助推浦东戏剧艺术“繁花盛开”
- 持续高价仍旧满房 三亚旅游迎加长版旺季
- 突然不愿起床 竟是中风征兆
- 春节长假上海口岸出入境人数达79.7万人次 新加坡出境游热度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