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大创新团队:数智化为古建筑注入“隐形钢筋”
中新网西安4月2日电 (李一璠)“古建筑是活着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保护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薛建阳表示。
据悉,随着传统建筑保护形式从早期的抢救性保护发展成为预防性保护,针对全国许多重点文物建筑“只监测损伤,不预警风险”的现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创新团队不断瞄准新领域开展攻坚,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技术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赋能,为更多古建筑注入强有力的“隐形钢筋”。
为全面提升钟鼓楼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近日薛建阳被聘为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古建筑保护专家,并与博物馆签约了馆校共建“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实践基地”战略合作协议。
二十余年来,该团队围绕中国古建筑的残损调查、安全性评定、维修加固和性能提升等方面持续深耕,尤其运用现代试验技术及理论对古建筑的结构特性、结构演化过程及抗震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多角度揭示了古建筑的抗震机理,建立了古建筑抗震分析理论与鉴定加固方法,取得丰硕成果。
2017年,该团队对山西应县木塔进行了大规模的残损调查,包括查看榫卯结构残损情况、探究主要构件和整体结构的残余承载力等,全面系统地测试了木塔的健康状况并对其建档,为木塔的进一步维修加固提供了最直观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团队还开展了西安钟楼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掌握了钟楼在遭遇不同强度地震时的动力响应。此外,对钟楼重要构件的残损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检测与监测,对其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估。相关成果还应用于韩城城隍庙等文物建筑的安全性鉴定和加固保护工程中,社会效益显著。
团队将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引入到古建筑保护领域,实现对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如基于云服务器监测系统框架,研发数字化古建筑监测预警云平台系统,可根据不同的古建筑保护项目需求随时调取和填充数据,实现古建筑结构健康状况智能化评估与预警,为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技术和设备支持。
“未来,我们将研发基于智能算法的古建筑材料、构件、节点和子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构建古建筑木结构的数字化监测与运维平台,并引入先进材料对古建筑传统修缮工艺更新升级,提出基于性能提升的高效自复位增强技术与加固设计方法等,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薛建阳表示。(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加州灭火进程缓慢 趁火打劫不时发生 民众担忧加剧
- 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废物处理发电设施完工交付
- 寻找地铁里卖书的“翻译家”
-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欢迎韩国各界多到中国访问
- 端午假日吉林旅游热 众多景区游客量刷新历史数据
- “乡村伴读计划”有声图书馆上线
- 这个供暖季,能源保供有底气
- 加拿大政府扩大枪支“禁止”类管制清单
- 平台经济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 湖南首届“内外贸交易会”7月12日至14日将在长沙举行
- 还原尘封70年的特工传奇 张译主演谍战新作《刀尖》定档
- 韩国旅客热衷“上海游” 黄浦区“韩潮”浓度第一
- 马来西亚3月工业生产指数结束环比“三连跌”
- 开启新春文化之旅 774件中国艺术节作品在沪亮相
- 学者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希构建全球产业“合作链”
- 儿童感染原始株无助抵抗奥密克戎 但接种疫苗确能提供保护作用
- 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江苏浙江古建筑老街区保护探行
- 原来,中新社与记者节有这么深的渊源
- 法国新政府正式组阁 公布内阁成员名单
- 内蒙古东部煤城霍林郭勒打造“绿电铝之城”
- 热门推荐
-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新疆“超级棉田”引领智慧农业新业态
- 千余青少年亮相《东方蓓蕾》 儿童短剧呈现“环球艺术之旅”
- 湖南靖州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2023年“身价”429.16亿元
- RCEP生效两年 青海企业享惠4500余万元
- 探访牧区动物医院 :设备科室齐全 “病患”专人看护
- 《半熟恋人2》分寸之间、果敢相爱
- 解读技术价值,传递品牌温度,阳光电源品牌故事片全球首映
-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海南:加快构建4+3+3海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 3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建设,有重要进展!
- 加州山火肆虐,美副总统哈里斯取消任内最后一次出访
- 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美国损人害己
- 五一出行要警惕哪些传染疾病?中疾控发布健康提示
- 1-2月中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8.5%
- 天津启动2024年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
- 小城旅游受追捧,泉州、柳州等三四线城市为何出圈?
- 黑眉柳莺首次亮相浙江湖州:声音独特 身影难觅
-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 湖北荆州古城考古获新发现 出土大量唐宋瓷器
- 中新健康|妇检用的鸭嘴钳,为何让她们恐惧?
- “鉴往知来”系列图书(第一辑)首发 “新读”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