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资源开发利用迈向高端化精细化丨新质生产力系列调研②
美丽新疆,资源富集——煤炭预测资源量占全国40%,石油预测地质储量占全国陆上总量22%,天然气占全国陆上总量28%,也是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棉花、林果等农产品资源,沙漠、戈壁、荒漠以及干燥、冷凉气候等“另类资源”也十分丰富。
既立足资源,又跳出资源。新疆围绕开发这些“原字号”“独字号”“特字号”资源,提出以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度开发“原字号”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压舱石”。在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力量的同时,新疆依托科技创新深度开发“原字号”,加快煤化工等产业发展。
着眼于“富油煤”资源高效利用,哈密市与新疆大学合作,联合1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在2023年共同申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专项“哈密煤直接转化制备高端精细化学品技术”,目前相关研发工作已全面展开。
面向重大需求,加强科技攻关,是新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眼点。哈密聚焦能源行业发展前沿,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连续两年举办“哈密能源之问”大会,为走出一条资源深度开发、绿色开发之路献计献策。
“企业发挥科技力量,努力让哈密区域‘富油煤’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哈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明辉告诉记者,公司正在推进建设的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集煤炭开采、煤制油、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于一体,投产后油品产能可达300万吨,化工品近400万吨。
在新疆,前沿技术应用正支撑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原字号”产业提质扩容。哈密市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说,过去一年,哈密扎实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今年将加快打造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建设千亿元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统计显示,新疆聚焦油气、煤炭、矿产等特色优势产业,2023年共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26项,推动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同步迈向高端化精细化。
如今,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迈入8000米级超深油气规模开发新阶段。“钻井深度不断加深,带来很多挑战。”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钻井工艺高级专家李宁说,他们持续攻关“深地极限”,解放了一批超深油气藏,确保油气产量稳步提升。
地下,深度开掘资源;地上,精细利用资源。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加快开发新产品。在全国首创稀土顺丁橡胶催化剂自动配制技术,取得高端橡塑关键技术突破;开发生产茂金属树脂系列产品,实现了进口原料替代。
在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中,新疆油气资源加速“裂变”,正从燃料变身为原料、材料、终端产品。2023年,全国最大天然气制乙二醇项目在新疆投产,所产聚酯级乙二醇可作为短纤原料、长丝原料等,打通了化工与纺织产业中间环节,实现了油气生产加工、棉花和纺织服装两大产业优势叠加、耦合发展。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司为国介绍,2023年,公司建成疆电特色能源大数据中心,在全国首次完成构网型储能人工短路试验,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
充分激活“独字号”
地域辽阔、多姿多彩的新疆,拥有众多“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新疆精心开采、集约利用这些资源,努力以科技创新充分激活“独字号”产业潜力。
新疆棉花在全国“一枝独秀”。如何充分利用好“独字号”?新疆选择将优势延伸,培育发展关联产业。棉花种植业上游是棉机装备制造,新疆已引进培育钵施然、铁建重工、天鹅棉机等棉机制造龙头企业。
“我们紧盯市场需求,每年都会有迭代产品上市,2023年采棉机市场占有率达42%。”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划主管摆瑾焱说,2023年公司投入5000万元提升生产环节智能化水平,应用了折弯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数控中心加工车床等设备。
今年,新疆将推动棉花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全疆棉花统一市场建设,确保棉花总产量保持在500万吨以上;加快建设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国家优质棉纱基地,高质量运营棉花棉纱交易中心;瞄准棉花育种、无盐印染等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强化协同攻关。
资源优势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还有新能源产业。新疆立足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2023年新增新能源装机2261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同步扩容,2023年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27.3%、26.8%。
不久前,新疆举行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调度会,落户轮台县的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采用硅烷法粒状多晶硅生产工艺,对降低新疆光伏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新疆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哈密北、准东、喀什、若羌等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全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推动铝基、铜基、钛基、锂基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高端输变电、新型农牧机械等先进制造业。
精心培育“特字号”
中药民族药、优质畜产品、特色林果、沙生经济作物……新疆精心培育“特字号”,在打造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为特色产业注入新活力。
新疆一些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引进、种植中草药,拥有中药民族药资源、开发和应用优势。新疆引导药企以研发创新能力提升带动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们在乌鲁木齐、武汉和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设有三大研发平台,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广泛开展科研合作。”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祥志说,2023年公司有5个产品销售额过亿元,其中3个产品首次实现销售过亿元。
针对新疆创新药物研发需要攻破的关键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民族药标准品规模化制备技术平台”,形成了民族药标准体系,实现了维药标准样品零的突破,并广泛应用于民族药研发、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
肉苁蓉是重要的中药材,也是沙生作物的代表。新疆肉苁蓉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首。为补齐产业短板,新疆加大对肉苁蓉产业的科研支持力度,从作物栽培、生产质量、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研究,走出了一条治沙又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
2023年11月份,肉苁蓉被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新疆肉苁蓉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刘永萍认为,肉苁蓉产业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应坚持科技赋能,精心利用好这一特色资源,延长精深加工链条,实现新疆肉苁蓉价值最大化。
新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过程,就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的过程。新疆提出,积极建设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国有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2023年,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揭牌,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智能装备研究院、枣产业发展研究院落地。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达129.8%。(经济日报 乔文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
- 中新教育 | 湘港深化教育合作 加强青少年文化交流
- 于和伟:演员需要“信念感” 涉猎更广才能塑造好角色
- 新疆一张“大馕”何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单?
- 鄂尔多斯亮新能源“家底”:光伏、绿色成高频词
- 中印尼合作升级为五大支柱
- “恢复良好”!马斯克称已完成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
- 打防“抢号软件”,两种经验值得推广【一种说法】
- 中外财经教育联盟成立
- 2023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强国论坛将在济宁举办
- 从“网红”首店到“长红”老店 高原首发经济蓄势待发
- 文博会展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文化产业向新而兴
-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范迪安:用美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 中国A股十月开局遭遇调整 沪指失守3100点
- 高校携手中国医学磁共振技术领军企业 推动顶尖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
- 大模型兴起导致算力紧张?专家呼吁:国产AI芯片系统应练好“内功”
- 中国国家发改委: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
- “95后”作曲家“化剑为曲” 用音乐致敬武侠精神
- 8月份中国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环比由降转涨
- 热门推荐
-
- 陕西省渭南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第十六届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在拉萨林周县开幕
- 安徽黄山释放税惠“动能”守护生态“绿能”
- 上海边检部门以创新模式助外籍船员快速登轮:全程网办、简化流程
- 6日至8日甘肃宁夏陕西将出现持续暴雨
- 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创性举办中国农历春节招待会
- 我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有效量同比增速超40%
- 福建东山: 6801艘乡镇船舶全部回港避风
- 非油炸不一定更健康
- 突发!土耳其一客车失控翻车 已致6人死数十人伤
- 天眼查赋能外向型企业 助力企业走出去
- 普京是否出席普里戈任的葬礼?克宫回应:不去
- 景区创收不能只靠门票
- 广西“数智人社”信息系统全面上线启动
- 用直播为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打开一扇窗
- 《玫瑰的故事》台词“出圈”引发文旅联动
- 中企承建 泰国千吨重塔器吊装成功
- 贵南高铁贵州段进入运行试验阶段
- 额贺福志郎当选日本新一任众议长
- 侧记:在乌镇感受浙江数字乡村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