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争建“零碳港口”,专家称仍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
第一财经 作者:章轲
天津港宣布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黄石新港对外宣称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一期)成功并网发电,港口用电自给自足,成为长江上首个零碳港口;黄骅港启动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漳州港“零碳码头”光伏项目投运;潍坊港获得中国船级社《碳中和评价证书》,成为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最近一段时间,“零碳港口”在交通运输业界成了热词。不过,多位专家近日表示,近年来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攀升,加上一些港口减碳措施受到技术、装备、政策等制约,“零碳港口”建设仍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
多项措施创建“零碳港口”
10月18日,交通运输部官网介绍,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15日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CCSC)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标志着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在潍坊港建成。
今年3月,潍坊港发布“零碳港口”创建方案。CCSC依据《PAS2060:2014碳中和证实规范》,对潍坊港今年6月10日至9月10日生产经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量化和抵消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实现了碳中和。
一直以来,港口都是“用能大户”。据潍坊港介绍,其“零碳港口”目标依靠多项措施得以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4台6.7兆瓦风机于9月30日成功并网,年可用发电量超70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建设风光氢多能互补体系,建成3.3峰值兆瓦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361.32万千瓦时,加氢站日常可储备300千克压缩氢气;配套建设46座充电桩以满足港内集疏运电动车辆、机械的充电需求,推进港口机械电能替代。
国能黄骅港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5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国港口首位。该港口主要装卸设备全部采用变频驱动控制技术,并首次将大规模大装机容量变频器技术成功应用于煤三期、四期皮带机输送系统。自2016年起,累计投资1.36亿元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21个泊位的高低压岸电系统,码头岸电覆盖率达到100%,年岸电使用量超过400万千瓦时。
第一财经记者日前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采访时看到,3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在总长1100米的码头岸线上铺开,各式集装箱有序排列,七彩元素涂装的自动化轨道桥和岸桥让人眼前一亮;高达110多米的两台4.5MW分布式风力发电机风机竖在港区北侧绿化带上,紧邻滚装码头围墙,叶片缓缓转动。
码头作业现场,12台自动化码头岸桥无司机室,锁站利用6轴机器人和19种夹具实现对47类集装箱连接锁的操作,4秒精确定位;近百台最高时速可达35公里的新一代智能运输机器人(ART)载着集装箱在场区道路上快速穿梭……
港口行业碳排放源主要来源于装卸生产、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消耗的燃油和电力。“码头通过多台风机发电和全国港口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全程零碳排放。港区已获颁行业首个碳中和证书。”天津港集团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范景民介绍,目前,该港区已实现全部集装箱、干散货泊位岸电全覆盖,自有船舶100%使用岸电,来港船舶岸电100%应接尽接。
在黄石新港,现代物流园仓库屋顶覆盖着大片光伏板。港区道路两旁,风光电一体化路灯装载有光伏板和风扇叶等源源不断地生产电能。港口的船舶、重型卡车、龙门吊等设备通过岸电充电、更换电池,实现零燃油消耗。
黄石新港是长江中游少有的深水良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单体港口,也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项目让该港口减少了90%以上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
港口零碳转型仍任重道远
我国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我国的港口占8席。有数据显示,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0%,港口码头碳排放占比虽不大,但对港口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明显。建设绿色港口,实现低碳、零碳转型仍任重道远。
在18日召开的“2024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上,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妮妮表示,相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流动性,港口具有区域相对集中、管理相对简单、涉及社会公众相对较少等优势,易于开展减碳工作。
王妮妮介绍,尽管近年来各地港口减碳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布局方面看,一些港口空间布局不太合理,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矛盾;岸线利用率存在深水浅用情况,优质的岸线利用率较低。在体系方面,基于港口建港时的条件限制,要推进铁水联运较为困难。
“从港口能源消费结构来看,这几年电力使用量是不断增加的。有一些通用码头作业工艺仍比较传统。此外,码头降碳相应的标准规范、监测、考核评估体系还不完善。”王妮妮说,近年来,不少港口积极布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风力发电涉及港口内的空间,有的港口空间不足;有的港口建设了兆瓦级的光伏设施,但也有一些码头因存在大量老旧仓库而无法安装光伏设备。
“2024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迈向零排放:中国非道路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与展望》报告称,港口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绿色转型十分关键。但目前,减排技术路径存在不确定性,绿色燃料的可靠供应存在挑战,码头作业机械种类繁多,作业环境复杂,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难度高。
多位专家表示,应继续推进港口用能设备电动化,增加清洁能源比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碳排放监管,不断完善手段,鼓励企业通过自主自愿的行为,不断降低碳排放。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关爱孤独症群体:郑州孤独症“公交康复课堂”开课
- “非遗+”赋能山西文旅: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 一班列电解铜货值约9500万元 徐州中欧班列回程单列货值创新高
- 多国艺术家走进“中国剑瓷之都”
- 俄乌局势进展: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再次延长 俄乌就延长时间说法不一
- 中外舞者共赴文化盛宴 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
- 国家统计局:6月份CPI同比持平 PPI同比下降
- 中外专家齐聚南宁 共话“一带一路”如何促进民心相通
- “无痛爬山”背后是努力消除痛点的精细化服务
- 福建漳州颁发首批文物保护巡查员聘书
- 44岁“黄蜂女”演员息影出家
- 哥伦比亚总统签署禁止斗牛法案
- 最新研究:“热浪和极端海平面并发”事件发生概率或将大幅增加
- 高校探索成立国际调解研究中心 助力完善国际商事争议调解机制
- 扇子在法国引领时尚几百年
- 月饼市场兴起健康创意风
-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系列纪念封第二辑在北京首发
- 今年以来江西警方破获经济犯罪案件1705起
- 内塔尼亚胡宣布推迟司法改革相关立法程序
- 韩国等五国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 热门推荐
-
- 西藏启动G219旅游推广活动 加强旅游名县品牌建设
- 技校生成“香饽饽”,给就业带来哪些启示
- 650株银杏迎客:雄信高速坪田银杏森林服务区投入运营
- 近百位韩国徒步登山爱好者走进浙江仙居 欣赏自然之美
- 【大国基理】让社区成为幸福家园
- 五省(区)携手守护候鸟迁飞通道 提升跨区域协同保护能力
- 突发!韩媒:一驻韩美军战斗机坠落 飞行员逃出获救
- 安多藏语卫视开播40周年:打造唯一省级藏语安多方言上星频道
- 柬埔寨“鱼米走廊”建设人才(江苏)研修班在江苏南京开班
- 沉浸式文旅演出《男神东坡》首演 再现宋风雅韵
- (中国新貌)75年再出发,中国发展有速度更有温度
- 浙江浦江乡贤掀起回归潮
- 利比亚发生客车翻车事故 已致23死、10余人伤
- 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出口农产品实现“口岸直通”
- 二代身份证陆续期满 如何错峰换证?
- 别让“黄牛票”侵蚀免费景区福利
- 长江航运减污降碳扩绿成效显现
- 珠海斗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彰显独特魅力
- 湖北“守信包工头”2年多还清80余万元债务
- 国庆节新疆五家渠“芳草东湖”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