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地”有解
谁来种地?这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聚焦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具体如何推进?还面临哪些挑战?来听听各方声音。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雨水节气刚过,贵州省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农户代远富忙活了起来。“去年打了不少谷子,除了自家留下的,还卖了6000多斤。”代远富说,最近正在准备种子、化肥,3月份开始播种,得忙一阵子了。
“我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是有感情的,有时间就爱往地里跑跑看看,忙点也乐意。”聊起种地,代远富说,“年轻人如今在城里工作的多。村里种地的基本都是像我这个年龄段的,有的比我还大,咱这帮人再种一二十年,以后谁来种地呢?”
在各地农村,与代远富有着类似疑问的不在少数。前不久,一些地方发布了关于“谁来种地”问题的调研报告,西部某省份的调研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4.7%,种粮副业化、老龄化、兼职化现象突出;中部一地级市的调研显示,务农主力军集中在51岁到70岁,约占务农人群的63.58%。
“谁来种地”是一个现实问题,并非这两年才形成。2012年7月,当时的农业部就曾对此作出回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2020年农业农村部的一份文件也明确指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日益凸显。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较为普遍,的确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等问题。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及以上的占比33.6%,从近年一些地方的数据来看,这一比例有上升态势。
“这背后,一方面是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以及农村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数据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21年的64.72%;相应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70.53%下降至22.87%。”钱文荣说,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2010年分别高出8.83和7.66个百分点。
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
挑战之下,“谁来种地”咋解?
钱文荣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强调有人来种地,也得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让各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答案之一。
“自从村里有了合作社,我这种地问题算是解决了。”在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小王庄村,逯传先前几年把自家几亩地入股了合作社,“年龄大,种不动地了,合作社接手后,咱不用下地干活,年底拿现金分红,比原来自己种的收入还高。”
逯传先所说的合作社是小王庄村的康鑫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如今全村有100多户入股其中。合作社理事长万安杰表示,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多、土地撂荒等问题,村里在2018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机动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统一管理,推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和村集体共同增收。“经过几年发展,入股土地由最初的353亩增加到现在的超1100亩,每股收益由400多元增加到600多元。”万安杰说。
农业专家分析,当前,中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他们既联结了小农户,把一些农民不愿种、种不了、无人种的土地集中起来,解决了“谁来种地”问题,又具有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等特点,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率,让多方从中受益。
根据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的数据,全国有种粮家庭农场176.5万个、种粮合作社54.2万家,种粮家庭农场场均种粮面积148.8亩,农民合作社社均拥有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面积460.1亩。半数以上的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在10万—50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年净利润11.6万元。全国农民合作社成员中的普通农户占比95.5%,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6309.2亿元,成员人均可获得盈余二次返还1460.4元。
在钱文荣看来,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亩均收益总体相对较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近年持续扩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当前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存在规模小、管理弱等问题,还得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很好体现了这一点,各地应就此加快采取措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让小农户获得更优质便利的服务
规模化经营显成效,但“大国小农”仍是中国的基本农情。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中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还要帮助小农户更好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在此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可或缺。
聚焦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少地方近年作出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服务成为其中一大亮点。专家介绍,土地托管服务是指农民把土地委托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土地仍是自己的,每年产出的收成也是自己的,期间农民只需支付托管费。相关测算显示,实行全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一般可提质增收15%—20%。
在安徽省亳州市,三义镇农户郭中平是土地托管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她表示,自家土地没托管之前,丈夫到了农忙季节就得从外地赶回来抢收抢种,之后继续出去打工,不仅人累得够呛,来回路费、那阵子少拿的工资也是不少钱,“现在把地全程托管给专业组织,他们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管理水平更高,用不着我们操心。这两年,我家种的强筋麦亩均收入基本能有1500元左右,可不低了。”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22年开始,全市围绕粮食生产各项环节推行“全托管”模式,在试点镇村开展“供、耕、种、管、收、售”六位一体服务,目前粮食生产“全托管”面积已超80万亩。接下来,亳州还将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社会服务,把农户“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事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力争到2025年全市涉粮社会化服务组织增至2850个,粮食生产“全托管”面积发展到160万亩。
除了全程托管,为了充分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根据农民的意愿和生产需要,各地还发展了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等多种模式,例如播种环节的代耕代种、田管期间的灌溉喷药、收获时的机收服务等。随着托管等各类服务发展,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
钱文荣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对小农户服务的覆盖率不够高、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应继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让小农户获得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
邱海峰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南昌白鹤小镇“黄金湖岸”火热出圈 贴心“日出驿站”获赞
- 晋中“破题”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 与太原上演“双城记”
- 甜了杭城千年——南宋皇帝钟爱的黄岩蜜橘
- 人员搜救、转移安置、恢复重建……四川雅安抢险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开展
- 江苏盐城民营企业突破22万家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六成
- 一个传统潮汕村庄的活力与隐忧
- 浙江防汛应急响应调整为Ⅳ级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维持Ⅲ级
- 扎根乡村20余载 山西一村医以中医仁心做村民健康“守门人”
- 夏天来了,起居、饮食、运动有讲究
- 新漫评:谁在用莫须有“罪名”打压中国?
- 宁夏开行铁海联运图定班列184列 居西北第二
- 变“流量”为“留量”,网络演出如何“反哺”线下?
- 跨界联名频频“破圈” 成“拉拢”年轻消费者一剂“良药”
- 消费者隐私 不是美味佳肴
- 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预警 贵州湖南等6省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举行龙年元宵节联谊会
- 中国代表:中东地区不应受到核武器威胁
- 2023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揭晓:聚焦低碳交通与湿地保护
- (走进中国乡村)三明桂峰村掀旅游热:诗意共远方
- 滴滴与肯德基达成战略合作,在全国上线“打车途中快捷点餐”新服务
- 热门推荐
-
- 涉嫌密谋扣留德国总理朔尔茨,他们接受审判!
-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赵健:品牌传播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外籍船员突发心肌梗塞 宁德边检站开通“绿色通道”紧急救助
- 南航拟新开五台山至大连航线
- 广西气象台:偏早进入汛期 警惕中小河流超警
- 埃及发生两车相撞事故致6人死亡
- 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顺利出海
- 专家:创新生物制剂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福音
- 北京协和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西藏
- 智库专家:美国对调查“北溪”事件表现出的态度不正常
-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建议:建红色侨文化博物馆
- 美国这州发生重大灾难,拜登批准进入紧急状态!
- 山东首条通达欧洲中部的全货机航线开通
- 纽约地铁袭击案不断!列车员被割伤颈部缝了34针
- 广西“兵支书”回乡创业 将甜蜜水果变身“致富果”
- 山西太原发生多人伤亡交通事故 救援正在进行
- 投洽会发布多项权威报告 中国外资吸引力仍然强劲
- 江苏南通青海海南“两区”结对共建共谋发展
- 工信部颁发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空间无线电业务许可
- 北京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