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2023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战胜挑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总体呈现出“稳”“进”“好”的特征。奋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经济,底盘更稳,动力更足。
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
这个冬天,哈尔滨很“火”,冰雪游很“热”。2023年以来,文旅市场强势复苏,带动住宿、餐饮、交通、文旅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据统计,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20.4%,电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增长82.6%。
消费重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加速复苏。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14.2个百分点。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中国消费市场的回暖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可以预见,从2024年春节开始,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线上线下,无论是绿色消费还是旅行消费、银发消费等,新模式、新赛道将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创新和投资的信心。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稳步提高。”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表示。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3个百分点。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9.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6.3个百分点,大项目投资发挥了主引擎作用。
“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释放强大内需市场潜力,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2.5%、28.9%、-11.4%。也就是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2023年消费动能稳步增强,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抵消了外需放缓的影响。
2023年,我国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随着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逐步打通,要素流动趋于活跃,产销衔接状况逐步好转,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率稳定保持在97%以上。
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也进一步提升。面对外需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加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出口实现了正增长,一般贸易、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都有所提高。同时,我国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循环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8%。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
“加速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缩影。2023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
制造业“高端化”稳步推进,2023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23.5%、10.8%。“智能化”持续推进,带动自动化相关行业生产较快增长,2023年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化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3%、36.2%。新能源产品引领“绿色化”,2023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的产量分别增长35.3%、28.7%、36.9%。我国坚持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经济发展,到2023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
中国“新三样”叫响全球。2023年,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出口动能强劲体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说。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一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冠华表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对推动工业稳定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新动能已经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独特优势支撑向好趋势
“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不是高质量发展;同样,没有数量也谈不上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发展,也就是GDP增量,然后要看GDP增量是不是实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少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表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展望2024年,我国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困难挑战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也存在堵点。
从机遇条件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彰显,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政策空间依然充足。
持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过去的40多年,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保持和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还是拓展和争取新的发展成就,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表示,中国独特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化危为机,顺利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熊丽 经济日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家文物局:敦煌莫高窟不存在“湿度飙升、山洪和洞窟塌方”
- 成都双流机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4人受伤均无生命危险
- 母亲节临近 各式进口鲜切花卉热销广州
- 浙江金华:前三季度进出口和出口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 外媒:俄罗斯一高层公寓遭无人机袭击
- 中新真探:献血会使人体虚弱导致贫血?
- “进度条”再更新 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有序推进
- 2023年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洽谈会举办 264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 历史名人化身当今“红人” “昌硕故里”掀文旅新潮
- 科创板开市四周年:从“试验田”到“全面注册制” 制度探新助资本赋能
- 德国决定向土叙两国地震灾民发放快速入境签证
- 北京力争2035年基本建成花园城市、“大城市病”治理成效显著
- 多位海内外学者斩获首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
- 多家药企布局 国产口服类新冠防治药再迎进展
- 2024国庆档新片票房破6亿
- 广西大瑶山发现樟科新物种群落
- 青年女指挥家:愿将新疆民族音乐带到维也纳金色大厅
- 第七届全国金融业联合会联席会议在海口召开
- 暑运期间上海海关累计监管进出境旅客近700万人次
- 数字化助力打破非遗传承保护瓶颈 激活传统文化新魅力
- 热门推荐
-
- 海南推动汽车、家电、家居家装以旧换新
- 甘肃省博物馆发声明:已致函百胜(中国)要求立即停止涉嫌侵权行为
- 俄紧急情况部:将油轮燃油泄漏事件列为联邦级紧急情况
- 陕西公安重拳打击整治夏季治安突出问题
- 中方回应美宣布对中国钢铝产品限制措施
- 普华永道被顶格处罚,为“看门人”敲响警钟
- 台盟中央为皖黔乡村地区培训健康“守门人”
- 新疆喀什一中学发生踩踏事故 受伤学生已送医治疗
- 美国《国家地理》裁员,从“精工细作”走向多平台?
- 今年第10号台风“珊珊”生成 未来对我国海域无影响
- 海南“禁塑”三年效果明显 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聚集发展
- 江山如画 |一张蓝图绘到底 山西右玉的70多年“绿色接力”
- 首届“澳洲网红自荐大会”在悉尼举办
- 福建“火焰蓝”野外驻训火热练兵
- 青海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到账8.65亿元
- “全球修”赋能加工贸易转型
- 游戏产业成毕业生就业“香饽饽”
- 中医药传承创新迎新花样 养生操短视频率先“出圈”
- 新疆兵团父女演绎当代“子承父业”故事
- 夏吃马齿苋 小心肾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