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24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怎么看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来的重要信号?更重要的是,明年如何真正“抓落实”?
《新闻1+1》今晚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共同关注:2024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如何准确理解三者关系?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这三者是一个递进关系。
①“稳中求进”:这是最基础的要求,“稳”依然是2024年的基本基调。因为明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等风险问题,依然要高度关注。在“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才能进行一些结构性改革。
②“以进促稳”:随着2023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项政策的推进,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目前处于结构调整的一个关键期,2024年简单就“稳”求“稳”,可能“稳”不住,这就需要从短期向中期进行转移,从单纯的“稳”向结构性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以及深层次结构进行推进,通过调整寻找到新的动能、新的增长支点,从而为“稳”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这个变化也是从短期主义向长期主义、向积极主义进行进展的重要举措。
③“先立后破”:这是对过去“以进促稳”进行的经验教训总结。必须通过一些新的动能、新的产业的树立,才能对一些传统项目进行改造、进行产能去除。否则可能会出现产业的真空,经济运行的真空,从而导致整个稳定出现一些杂音,结构性调整也会遇到一些挫折。所以这三者是一个递进关系,是一个相互呼应的关系。
如何理解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和货币政策要“精准有效”?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加力”是延续去年的基本方针,但同时这个加力是“适度”,而不是很多人所提倡的要进行强刺激、大水漫灌,进行超级的财政刺激扩张。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力回击了一些海外学者所提出的“抄作业”的一些方案。
会议还提出要习惯过紧日子,适应一些支出减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全面扩张。所以财政政策不仅仅在总量上要进行“适度加力”,同时在结构上也要进行发力,要重点关注地方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尤其是基层的“三保”问题。
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不仅要和GDP增速相一致,还要和物价水平预期目标相一致。目前物价水平还是偏低,这就决定明年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速度,要在名义GDP增速基础上,可能还有进一步提升,从而提供有效充分的流动性。会议强调的社会融资成本降低,这也暗示要进一步进行降息降费。
如何看待明年任务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
第一项任务变为“科技创新”,这说明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任务,随着整个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异,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从短期求“稳”,在扩内需的战略基础上,着重凸显“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因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战略支点,也是构建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增长基础的核心支点。“科技创新”从中期来讲是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塑造新的信心、打破目前一些迷局的关键出路。
对于民生和生态等问题,实际上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关注到,但是没有单独成篇进行设立。这次实际上也是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关注的点是多元的,要按照二十大所指出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布局,来进行稳步推进。这也说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举措,在重点工作中得到全面体现,要有抓手,要有落实的点。
明年如何“改善社会预期”?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调整预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最为难的一项目标。通常会通过一些逆周期政策、扩内需的方式,来使企业盈利增强、使居民收入增强,从而来改善预期。但是在目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在内外交困的时刻,很多预期不仅仅来源于宏观经济政策,同时更多来源于地缘政治的风险和一些非传统风险的释放。
对于稳预期,必须要有新举措,要超越一般的经济政策来进行预期的调整。第一,要出台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举措,特别是能落地的一些新举措,来调整预期。第二个很重要,在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上面,一定是要以微观主体的获得感、感受度作为评价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一些统计上的宏观指标作为判断标准。
对于目前所面临的形势,要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通过对于我国经济光辉前景的正确解读,来对冲海外的一些悲观论,从而使经济主体对于中国经济形势长期向好的这种基础、中国经济的弹性韧性,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所以这几个方面实际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力,同时将预期调整作为政策的一个落脚点。
(央视新闻客户端)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粤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条(个)以上幸福河湖
- 解锁夏日“美丽经济”:江西乡村产业因“荷”飘香
- “垦三代”孔庆伟:坚守海岛十四年的“观云人”
- 凌安的幸福
- 美学者分析:过去20年,美国外交为什么如此失败?
- 寒风寄哀思 民众自发悼念一代浙商宗庆后
- 美国迈阿密海滩市连续发生两起枪击事件 官方宣布宵禁
- 今年三季度中国铁路发送旅客11.5亿人次 较2019年同期增长11.6%
- “严重”失信!国家医保局曝光26家药企
- 天津人文景区变身“城市剧场”
- 商务部:研究出台绿色贸易发展专项政策 逐步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
- 连云港回应海鲜市场商户“鬼秤”事件:已立案调查
- (新春见闻)印尼味与家乡味混搭 广西归侨的别样年味
- 国家统计局:前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 辽宁民政发布5起行政执法典型案例 涉及养老机构、殡葬管理等领域
- 报告称:全球游船将迎来产业提质升级与市场崛起
- 焦点访谈:新部署 新作为
- 舞剧为何在这几年火爆发展?优秀的作品具有哪些共性?
- 代餐食品能成功减肥? 145名肥胖人士的数据告诉你真相
- 网络攻击和数字监控使美深陷全球信任危机
- 热门推荐
-
- 5G国产手术机器人亮相第31届通信展
- 突发!乌克兰首都基辅传出爆炸声
- 上海:从源头上减少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 多家企业开展“满电回家”行动
- “美好栖居—诗画浙江·多维影像展”柏林开幕
- 广州仲裁委今年前七个月受理涉外案件标的额超40亿元
- 北京演艺集团人才演出季10日启幕 七台新创作品将在京上演
- “中国制造”纯电动双层观光客车出口法国
- 韩美举行2023年首次联合空中演习 美战略武器参演
- (新春见闻)2025年广州首趟春运列车发出
- 中国改革热度指数连续三个季度上升
- 淡马锡控股继续看好中国市场
- 伊拉克民兵武装称袭击伊叙境内三处美军基地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直播《绿水青山的中国》出发活动举行
- 20株“二代焦桐”植入河南兰考大地
- 开学警惕传染病 多病共防健康提示请收好
- 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 美国田纳西州一小型飞机坠毁 3人遇难
- 经常流鼻涕就是鼻炎?专家:当心脑脊液鼻漏
- 徐州警方:为博眼球在跨年夜爬上公交站顶棚放烟花,两人被拘留
- 广西柳州探索海事监管一体化模式 解决锂电池出口“二次装箱”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