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低价”混战肥了谁?
晁星
这个“双11”火药味有点浓,而矛盾焦点在于一个关键词:全网最低价。针对愈演愈烈的竞争,“电商之都”杭州出了新招: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不得高薪挖人、虚构数据、片面对比等手段恶性竞争……
说起来,头部主播独享“全网最低价”,本就是直播带货价格战的阶段性产物。行业发展初期,少数头部主播手握断层式流量资源,自然就有了向品牌方压价的能力和底气。而品牌希望借由主播赚取曝光度,倒也愿意“赔本赚吆喝”,双方看似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供需对接。但随着直播江湖壮大成熟,各平台超级头部主播越来越多,品牌自播异军突起,传统电商平台亦奋起加入,混战使主播“强者越强”的绝对话语权正一步步被消解。据报道,在直播行业内,一众超级头部主播都会与商家签保价协议,以确保“全网最低价”。可问题是“最低”就只有一个,这种争夺中,打翻火药桶就成为一种必然。
打“价格战”是商业领域的一项竞争策略。但当所有销售渠道都叫嚷自己“最低”,甚至搞出一些恶性竞争手段,这事就变味儿了。在消费者这一端,多数人的感受是,店铺和平台不同,优惠方式也不同,加之价格还不时波动,要买到绝对的全网最低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耐心,往往是“做了一堆功课,最后还是买亏了”。换个角度讲,一个“全网最低价协议”,背后其实是无数个“不能低于这个价格”的“抬价协议”。就如有人质疑的,不从某个主播或某个平台那里买东西,或者压根儿不看直播,就无权享有价格优惠了吗?
再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共赢的买卖才能做长远。眼下,打得火热的虽然不是各个品牌,但主播们、平台之间再怎么斗,落点无非还是具体的产品。平台和大主播在流量上具有主导地位,曾有品牌方透露,由于头部主播佣金、坑位费过高,即使不考虑折扣成本,品牌在直播间的投资回报率也已低于1,也就是“赔本赚吆喝”。“最低价”的极限营销“肥了主播瘦了商家”,甚至使商家在市场上失去议价能力,这除了逼着商家压缩供应链成本、提升周转效率等,还可能迫使其降低其他环节的经营成本,如研发费用、维保费用。如此一来,企业产品质量以及创新力都可能受到影响,对品牌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一个良性的消费环境,不能一味耗在价格战里。主播、平台“挟流量以令诸侯”的畸形之态长久不了。商家被裹挟着一味追求流量,更像是饮鸩止渴。只有保证合理的利润空间,促使产业链上各方都转向规范选品、夯实品质、做深价值,消费者、商家、主播、平台才能共赢。(北京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侗族摔跤、蜀道游、高原“春日宴”…… 特色文旅让“小地方”赢得“大流量”
- 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文昌沿海地区登陆
- 平均每周一项!税惠“礼包”分量足
- “海伦妮”“米尔顿”接踵而至,美国政府疲于应对
- 拉萨至新加坡国际航线正式开通
- 浙江省首个国际高端消费品保税仓在温州开仓
- “中国未来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 中央财政紧急下达6600万元支持汛期水毁公路应急抢通
- 北京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大部分地区仍有雷阵雨天气
- 古城平遥“以客为主” “下猛力”整治旅游乱象
- 税惠赋能助国家级广州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蓄势起航
- 中国驻欧盟使团:绝不接受欧盟为菲方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挑衅行为站台背书
- 一艘韩国化学品运输船在日本海域倾覆 已有8人遇难
- 瓣瓣同心 十年砥砺丨一小时串门!一张交通网,惠及京津冀三地人
- (寻味中华丨戏曲)清新婉转黄梅戏 引得“天仙”落人间
- 被“西瓜刺客”吓了一跳 今年的瓜价贵了吗?
- 德国总统宣布解散联邦议院
- 居民楼人防地下室多年渗漏难修,竟锁门了事?
- 小心!远离身边那些“科学”流言
- 菲律宾南部一军营发生枪击事件 造成5名士兵死亡
- 热门推荐
-
- 沙特邀请胡塞武装代表团访问该国 继续讨论停火事宜
- 民政部:责令中华口腔医学会对已注册会员入会资格进行严格复审
- 中秋国庆假期首日火车票开抢,候补订单成功率高
- 租房市场年末现重要变化,房东愿降价避免空置期
- 天津大学研发无人驾驶夹抱车:助力新疆棉产业智能化升级
- (经济观察)荣膺“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 福建宁德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 “百模大战”打响,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模型
- 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俏销海外 成湖南外贸新增长点
- 河北鸡泽发现光绪年间圣旨 采用五种颜色绢帛制成
- 170多件(套)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亮相南宁
- 香港保持江苏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一大境外投资目的地之位
- 长期不吃红肉 易缺乏哪种营养?
- 东盟进口榴莲输华再添新通道
- 《钢铁意志》:热血也柔情
- 印度两列车相撞已致8人遇难
- 北京发布雷电蓝色预警:局地短时雨强较大,并伴有7级大风
- 波司登再度上榜Brand Finance中国品牌价值500强
- 新一轮强降雨将至 海南:警惕地质灾害
- 主角不顶用得争“一番”?演员要以演技服人
- 新债发行规模下降、美联储暂停加息,债牛情绪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