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上海说丨在上海,遇见世界
上海,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国际大都市。
它地处长江入海口,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格局是上海一种独特的气质。
世界的贸易,世界的金融,在这里汇聚。
世界的科创,世界的人才,在这里汇聚。
十年来,上海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持续深化互联互通,提升平台能级。立足城市功能优势,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
共享机遇 共创未来
想去世界转一转,不妨先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逛一逛。
最近,尼泊尔客商弗兰克正为参加第六届进博会做着准备,今年他计划引入更多的尼泊尔特色羊绒制品,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
弗兰克3年前首次参展进博会,在这里开设了一个16平方米的尼泊尔进口馆展位。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参展经历打开了他的“中国商贸之旅”。几年间,弗兰克在尼泊尔的小工厂变成大工厂,进博会让他打开了中国的大市场。
上海,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进博会,这也让这座城市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丝路伙伴。各个国家的优质产品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走进中国消费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
同样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的还有巴基斯坦客商哈比。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跨国货运的效率越来越高,而进博会这样的平台也让来自各个国家的特色产品能够走出去。通过各类商贸对接会,哈比积累了来自广东、黑龙江、江苏、新疆等中国各地的渠道商、采购商。
展会上的精彩展示让哈比的喜马拉雅盐灯在线下迎来热销,节假日高峰时段,更是单日售罄3次,不断补货。
近年来,进博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但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商业环境和便利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人文交流与友好往来。前不久,两个进博会常年展馆——斯里兰卡馆和伊朗馆,在上海环球港世界港口小镇率先开业。
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旁打造的进博会“6天+365天”常年交易服务平台——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开业五年来,这里已吸引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企业及组织入驻。
借助进博会这个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以集中展示发展成就、洽商投资。上海持续强化重大平台牵引、重点领域突破,为与共建国家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创造更多机遇。
铁路相连 民心相通
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的实训教室,来自老挝的留学生邓涛戴着VR眼镜通过手里的操纵杆,模拟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的线路巡检操作。
这个仿真平台上构建的虚拟场景,反映真实高速铁路的系统结构和养护、维修特点,通过交互式操作和全方位观察,同学们可以更全面理解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养护、维修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流程。
2018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启动“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首批9名老挝学生来到上海学习铁道工程专业,这也是中国首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铁路技术人才。像邓涛这样今年入学的2023级的新生,已经是第三批。
当年首批9名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的老挝留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老铁路沿线各工段的骨干,承担起铁路维护和线路运营的重要职责。他们曾经联名写信感谢中国,他们说,是“一带一路”倡议让他们能够在中国学习,有了宝贵机会去实现自己的铁路梦。
2021年12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将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推进中国铁路技术“走出去”、本土化标准体系建设、国际化应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培训等。
中老铁路开通后的运行维护是关键,需要大量的本土化高级铁路技术人才,“一带一路”正在助力老挝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中老铁路,不仅让人才交流更便捷了,货运成本和货运时间也大大降低。
数据显示,中老铁路目前已累计运输货物超过2600万吨,通过铁路国际运输新模式,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实现无缝对接,货物运输覆盖老挝、越南等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了联通内外、辐射周边的国际黄金大通道。
铁路相连,物畅人通。中老铁路和“上海号”和“进博号”中欧班列,让更多国家的货物能够通过火车来到上海,来到中国。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互联互通 合作共赢
上海长兴岛,在这个距离上海市区40公里的小岛上,坐落着一个大型的船舶制造基地。
16000米的深水岸线上,14平方公里的厂区,船坞里、码头上,7万多名工人,一片繁忙。
全球装箱量最大的新一代超大型集装箱船正在建造,满载后2.4万个集装箱如果码成一列,长度堪比7个珠峰的高度。
这些大船的订单,来自世界各地。
这些集装箱船“带货王”,将把世界商品运到中国,也将把中国的货物运向世界。
而在洋山港,一艘艘巨轮,在这里停泊,又从这里驶向世界。
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充分依托上海作为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区和开放枢纽门户的功能定位,以及全球经贸联系广泛、国际平台众多、营商环境优良的开放优势,围绕标志性工程和重大战略平台精雕细琢。
汇聚优势资源合力,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政策、机制、项目对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等重点领域合作,打造中国-印尼综合园区青山园区、以色列海法新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十年来,上海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投资超336亿美元,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811亿美元。
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上海把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能集聚、能服务、能带动、能支撑、能保障的“一带一路”桥头堡。针对市场主体对“走出去”,服务需求日益提升,设立上海市“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助推上海与共建国家经贸合作共赢发展。
目前,上海正积极建设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已有4个国家馆入驻。面向未来,上海将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持续提升经贸规模和能级,增强跨境金融、涉外法律等服务,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高能级专业服务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西开行今年首趟“港澳”旅游专列
- 陪诊师变身“号贩子” 行业边界亟待划清
- 白俄罗斯计划今年6月前完成加入上合组织手续
- 进社区送关爱 广西老年人点赞“敬老月”活动
- 在免费景区做起收费生意 倒票“黄牛”应该如何整治
- 浙江:青年宣讲员在片场探索“影视产业与文化自信”
- 国庆假期将至!文旅部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平安健康出游
- 中外百余家化工企业在吉林拓展“朋友圈”
- 北京调整房地产政策 首套房首付款比例降至30%
- 强降雨致闽西淤泥阻塞道路 消防救援人员紧急处置
- 【冰爽古井 燃爆尔滨】年份原浆·古20&马迭尔冰棍发布暨哈尔滨中央大街龙年雪雕落成仪式隆重举行
- 内蒙古冬季旅游推介会:冬天,到呼伦贝尔来看雪
- 上海医疗机构探索开设专科门诊 为儿童、青少年摆脱妇科疾病困扰
- 迎新春 庆丰年!2024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
- 联合国框架外,韩美日等11国成立对朝鲜制裁监督机构
- 西藏措美县“风光”资源“书写”高原绿色产业发展新篇章
- 京津冀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成立
- 一块石头,何以“讲述”大千世界?
- 9月11日央行开展2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5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云南省做好地质灾害救灾工作
- 热门推荐
-
-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 超燃RAP!唱响大运河的时代脉动
- 济青中线全线通行 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增“黄金通道”
- 全球首件单体重量最大不锈钢转轮体在川研制成功
- 乡村教师25年春风化雨:用爱点亮学生梦想
- “以旧换新”,楼市开启新万亿市场
- 立秋之后高温继续 40℃将成川渝日常
- 外媒:拉马福萨将于今日宣誓就任南非新一届总统
- 逾300幅水彩佳作亮相长沙 呈现中国水彩发展脉络
-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27千米
- 生态摄影师范毅:植物教会我“多样性”的智慧
- 假期尾声北京晴朗干燥持续 昼夜温差较大需添衣保暖
- 广西南宁建设跨境电商人才高地 东盟年轻人慕名求学
- 四部门: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导加大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支持力度
-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闭幕 国际问题专家:中方发挥了建设性积极作用
- 福州:阶段性取消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 业界嘉宾相聚山东青岛探讨文旅融合发展规律及趋势
- 东莞港开通“印尼—东莞”进口专线
- 尺素金声丨食品安全零容忍!道德底线、法律红线不容突破
- 丰收背后的隐形力量!这里有走出小县城的“种子选手”
- 这个西南小城,竟是全球最大澳洲坚果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