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铁安装国产“膝盖”
雅万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现场,一列黄色涂装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一路飞驰,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标志着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成功达到设计速度标准,为雅万高铁顺利开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高级技师管益辉难掩内心的激动。作为一名“高铁工匠”,他参与了雅万高铁列车的加工制造。
入职32年来,他始终坚守一线,勤恳认真,努力钻研,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使命感传承工匠精神,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最美职工、中国中车优秀共产党员、齐鲁首席技师、高铁工匠等称号。
苦练专业技能
1991年,管益辉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进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我刚进厂就被分配到机械加工车间,成为一名车工。”管益辉说,在学校学习内燃机专业的他,开过火车、学过检修,但对于加工操作却是个“门外汉”。
“慢钳工、紧车工”,在那个还需要操作工人手磨刀具的年代,车工的工作节奏紧、要求高,“慢一点都不行、差一点也不行,打磨刀具产生的铁屑经常把人烫得‘少皮没毛’。”管益辉回忆起最初做车工的日子说。不过,对于工作分配,管益辉从没有一句怨言,“家里老人嘱咐过,不管安排咱去哪个岗位,咱都得把工作干好”。
管益辉苦练磨刀技术,研究刀具切割角度,从控制排屑方向、降低切削温度等方面不断提高刀具耐用度,最终磨出的刀具使用时间长、切削声音小、温度低、加工表面精度高,完全掌握了磨刃“绝活”。
“上世纪90年代,公司进口了一台数控设备,会操作的师傅很少。我当时觉得这个机器太神奇了,给它几个指令,它就能精准地把你想要的工件制造出来。”管益辉说,学会操作数控设备成了他的新目标。
管益辉主动提出申请,希望在工作之余也能“摸摸”机器,学习操作数控设备。得到批准后,管益辉便开始了数控设备的学习。没有书籍,他就根据师傅留下的程序,一点点摸索、一步步尝试,终于熟练掌握了设备操作规范。
锚定钻研目标
2005年底,已经成为数控班班长的管益辉见到了“一个黑色的大块头”——轴箱体,自此开启了他的创新研发之路。
“轴箱体”是什么?它是动车组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承载车体重量,传递车辆运行动力。如果把转向架比作高速动车组的“腿”,那么轴箱体就是它的“膝盖”。“这是高铁技术发展的堵点之一,咱得尽快研究透它,生产出我们自己的轴箱体产品。”管益辉暗下决心。
管益辉和团队成员白天工作学习,晚上做笔记、查资料,对比工艺文件,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干,他们吃住在厂里,经常工作到深夜,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与试验。“你问我这期间什么最难,我不知道,因为每一步都走得很难,都不容易。”最终管益辉和他的团队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生产出产品质量稳定的轴箱体。
成功自制时速200公里高铁轴箱体工件后,他又被公司选为启动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加工操作、数控编程、优化创新等工作。
轴箱体最初是以单机生产工艺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的。“需要流转9台设备,历经12小时,15人参与才能完成一件轴箱体加工,周期长,效率低。”管益辉说。
当时,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是全新的智能化生产制造领域。如何使生产变得“柔性”,这是管益辉和团队成员面临的挑战。管益辉与同事经过上千次试验,一点一点“吃”透了柔性加工生产线的操作技术,使生产线提前投产应用,管益辉团队也成为行业内最先掌握轴箱体柔性制造技术的团队。
经过持续优化创新,轴箱体柔性化批量生产实现重要突破,单件产品加工时间由12小时减少到1.5小时,生产效率提升8倍以上,产品也由最初的2种增加到40多种。
自主创新攻关
“爱琢磨”的管益辉好像不知道停歇。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成功运行,他又开始研究起新课题——铸钢分体式轴箱体。
“轴箱体最初是整体式的,在拆卸检修过程中,会遇到极其复杂的问题,从加工效率、自主生产率、检修成本等方面考虑,都需要升级换代。”管益辉说。
分体式是一个全新结构,在轴承孔处分为上、下箱体,在检修更换轮对时,可大大降低检修成本,但加工难度极大。
为什么说难度大?“比如,我国地域辽阔,动车组如果从最南方跑到最北方,最大温差达85摄氏度,在这么复杂的气温条件下,必须万无一失地保证分体式轴箱体的加工精度。”管益辉说,分体式的难点,还在于如何保证分离后合体尺寸以及弧度能够与之前完全一致,而这些重要的尺寸与弧度,经过高温加热后极易发生变形。
既要满足严苛的使用要求,还要考虑采用的加工工艺能够绝对保证产品制造的质量。
“死磕!没有别的办法。团队自己画图纸、用废旧零件进行验证,经常工作到半夜,我好几次都梦到验证合格了,醒了还高兴了很久。”管益辉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经过重重验证后,他提出了新的加工工艺建议。为验证这一工艺能否保证设计精度,管益辉带领团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各类试验,收集到准确的应用参数,并联合技术研发部门进一步优化提炼。最终,这一精度极高的加工和微变形控制工艺,成功通过专业验证,轴箱体全部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量产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如今,铸钢分体式轴箱体已经在“复兴号”高速动车组上得到全面应用,累计为企业创效4.6亿元以上。
近年来,管益辉带领团队以轴箱体加工为核心,围绕设备、工装、吊具、工艺方法、工艺控制、道具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先后创新“轴箱体装夹先进操作法”“轴箱体同轴度检测法”等55项新技术,完成127项攻关课题,获得37项授权专利。
打造实力团队
“要有过硬的技能,才能为国家作贡献。”作为中车火车头金蓝领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管益辉长期关注企业数控人才梯队建设和青年员工的成长,他将自己掌握的先进操作方法、绝招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
“我会多少东西,我愿意都教给他们。”管益辉带了40多名徒弟,发现他们的性格和特长都不同,他就因材施教,想办法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
“师傅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研究明白。”管益辉的徒弟李启士说,在师傅的引导下,他的钻劲愈加强烈。2013年,李启士参加中美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荣获团体金牌,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2017年,他参加中国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工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管益辉多年来培养出技能人才40多名,其中技师、高级技师20余名,中车技能专家9名,央企技术能手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
多年来,管益辉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他也从学徒工成长为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用技能报效国家、用匠心雕琢精品,一辈子能干好这一件事,值了!”管益辉说。
刘 成
刘 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文化中国行)国家博物馆馆长谈“文博热”:民族文化自信大幅提升的集中体现
- 更智慧更便捷!我国超3500公里公路完成智能化改造
- 第十八届台商论坛开幕 现场签约31个项目
- 重庆:事业单位招考个别考生作弊属实 已抓获组织团伙成员
- 【应急救援基层行】三十多年如一日 当好古厝“守护人”
- 浙江力争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提至“三个80%”
- 能源转型寄望于重大技术突破
- 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完成外穹顶封顶
- 保护风貌促进利用 北京出台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新规
- 2024肇庆广府文化庙会拉开帷幕 引数万人玩转非遗年味
- 国家卫健委提示冬季健康防护策略
- 岭南佳果可入菜养眼开胃 唤醒味蕾
-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率先开展数字化认证工作
- 海关监管无人机载货:深圳至东莞38分钟直达
- 外媒:乌干达发生翻船事故 已造成至少20人遇难
- 西藏举办心理学伦理培训 助力高原心理健康事业发展
- 中国央行称降准仍有空间
- 江苏连云港灌河口海域两货船遇险 25人全部获救
- 以“技”促兴|贵州积极推进技能培训与就业精准链接
- 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有人下毒企图暗杀我的助手
- 热门推荐
-
- 埃及即将公布2024年总统选举的最终候选人名单
- 杜立特行动衢州大救援主题展览在浙江开展
- 房贷“转贷降息”生意套路翻新,多地银行提示贷款中介风险
- 日媒民调:岸田文雄内阁支持率为26%
- 广东68个镇街遭遇暴雨 近期雷雨天气趋于明显
- 深秋补钙壮骨 避免五大误区
- 中疾控:近期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 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 2024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技能之光照亮国际合作与创新之路
- 190余件叙利亚文物山西展出 中叙开启跨时空“对话”
- 韩媒:韩国前戒严司令官、陆军参谋总长朴安洙被停职
- 印度学者:中国的全面改革为印度提供重要参考
- 国际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举行 专家学者研讨无人机发展机遇
-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世界大环境下的中国经济
- 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有哪些补贴?换新后旧车去哪了?一文了解→
- 科学家企业家“双向奔赴” 共探生物医药如何“破圈”发展
- 应对气候变化出奇招 “冷却玻璃”可将热量释放到太空
- 加拿大副总理兼财长弗里兰宣布辞职
- 新漫评:“门罗主义”暴露美式霸权,拉美不应是美国的羔羊
- 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生物安全 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