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棚化身降碳多面手
会发电、可处理废水,还能精准释放农药
智慧大棚化身降碳多面手
我国西南山区,农村土壤贫瘠、水资源缺乏。各地虽已建立起覆盖面较广的农电网络,但部分偏远村组和农户“电网末梢”吃紧的状况仍未完全得到缓解。
科学研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万艳芬带领的云南大学绿源功能材料团队为此展开了持久探索。近期,他们以作物秸秆为原料,将原料进行碳化后制备出了光热材料,并将材料进行三重仿生设计,研制出了水电联发的清洁能源装置,建立起了循环低碳智慧大棚。
利用秸秆参与水伏发电
2021年,云南省秸秆资源量约1972.08万吨,可收集量1763.91万吨。秸秆主要来自玉米、水稻、甘蔗、油菜、小麦、薯类等作物,其中玉米、水稻、甘蔗秸秆的利用空间巨大。
“基于学科所长,聚焦农业废料再利用,是科研团队致力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万艳芬说。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部分碳材料在与液体作用时,会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生电效应,如波动生电、液滴生电、蒸发生电、湿度生电等,这些现象统称为水伏效应,这为新型能源开发开辟了新路。
“我们的创新点在于‘水电联发’。”绿源功能材料团队负责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嵘介绍,他们研发的装置,主要以秸秆碳化后的生物质炭作为涂层材料,其易于与水进行表面耦合,可使水分在材料的纳米微通道中定向渗透,并在静电作用下让水中的正负电荷分离,使上下游产生电势差,从而产生电压。
与此同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这种水电联发装置能够将农业废水转换为清洁的农业用水,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达92%,有效解决了农业废水处理难、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首创智慧大棚植物诊疗平台
云南大学绿源功能材料团队成员由来自材料化工、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科学、财务管理、视觉设计等领域的数十名研究生组成。
“团队根据水伏净水发电、减污节能这一构想,通过配套太阳能水电联发装置,建成循环低碳智慧大棚,对作物进行精准呵护。”万艳芬说,这样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在云南种植花卉、蔬菜的智慧大棚,多停留在仅能监测棚内环境温度、湿度的阶段,且存在搭建成本高、碳排放量较高但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我们想何不以作物秸秆为原材料,制备一套水电联发装置,通过太阳能清洁能源,净化农业废水,并给大棚供电?”团队成员罗洪耀说,精准培育循环低碳智慧大棚的理念由此诞生。
团队首次原创制备出柔性传感器件,以及对植物微环境中的气体、温度、湿度进行监测的一体化平台,并通过信息技术对平台数据进行了后端采集,做到植物病虫害实时监测。
“我们与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合作,开辟了番茄种植园区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团队成员王学科介绍说,通过在不同状态的番茄叶片上黏附柔性传感贴片,他们发现病变叶片的微环境湿度以及气体释放量与正常叶片均明显不同。
原来,病虫害发生时,被侵蚀叶片的气孔呼吸作用明显下降,气孔开合状态较差,水分以及气体释放量明显下降。基于此,研究团队就可以提前诊断出植株是否正在遭病虫害侵袭。“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人工干预,减少虫害发生。”王学科说,团队整合了各项技术,成功构建了水电联发的植物诊疗一体化大棚监测系统。
据悉,这是国内首家获得专利授权的植物诊疗平台。水电联发装置不仅能对偏远、不适宜布设电网的大棚提供监测设备用电,还能及时控温控水,精准释放农药、化肥,给作物提供精心呵护,实现大棚的自动化、智能化,减少农废污染,增加经济效益,助力低碳农业推进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技术成果促进绿色发展
水伏发电和智慧大棚不仅能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还能在生产各环节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农村发展,助力“绿美乡村”目标的实现,其技术、成本优势对农民更有吸引力。
“涂层材料的原料是从农户那里购买的秸秆,每公斤约0.6元;其他常用的化学原材料从网络渠道购买,整体成本较市场上的各类传感器更加低廉。”罗洪耀介绍,产品主要针对太阳能资源丰富以及电力紧缺的山区农村,目前装置正处于推广阶段。
团队已获得了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的经费支持,与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庄科村以及云龙县团结村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提供750套水电联发装置和资金、技术指导,解决当地农废难处理以及用电问题。该团队还与云南省云上小镇创新创业平台合作,进行项目产业孵化,完成了“秸农科学技术开发(昆明)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手续。
“当然,创新创业中我们也面临不少难点。”团队负责人赵嵘说,主要是前期推广投产存在风险与困难,市场份额尚不确定,以及技术与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这项智慧农业系统的实施,将在西南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先进技术手段和创新的农业模式将有利于推动农村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万艳芬说。后期,团队将以国家标准为引领,向着发展成为智慧农业领域领军企业这一目标迈进。(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两名德国作家骑行长征路:应来中国亲身感受亲眼看看
- 11月10日起丰台至沙城铁路恢复开行旅客列车
- 地衣研究“拓荒者”:39年为新疆地衣“编家谱”
- 乡约福建:种茶植绿,兴业富民
- 8名留学生在中国大地“遇见”中国发展
- 最新民调:超半数非裔美国人预计美国种族主义会变得更糟
- 国际最新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或使地中海绿海龟筑巢范围扩大
- 一批重大工程加紧推进、重大项目投入使用 “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 欧洲木偶大师亮相福建泉州:以偶会友绽新彩
- 报告:抽水蓄能产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 壳内生“金” 江西鹰潭月湖小蜗牛“爬”出致富路
- 卡游携手《元梦之星》推出派对典藏卡,一起向快乐出发
- 中国美术馆展出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叶甫根尼·罗马什科油画作品
- 五一观澜|人气背后是活力,火爆“五一”展现经济景气
- 音乐剧《东门!东门》首演 致敬波浪下平凡而闪亮的细沙
- 如何读懂中国?不防先从读懂文物开始
- 公募REITs市场扩面提质稳步推进
- 网络中国节·端午丨当端午邂逅非遗 在花样碰撞中领略端午深厚文化内涵
- 聚焦生活化场景 业界共话社区餐饮发展
- 载60多人的移民船在英吉利海峡倾覆!已致1死1伤
- 热门推荐
-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襄垣:育苗经济焕发“棚”勃生机
- 马来西亚馆亮相旅交会 “马来文化之旅”吸引市民围观
- 手绘H5丨村里喜讯捎北京 依“鹿”生花元古堆
- 百余家企业及科研院校南昌“掘金”数字经济与新基建产业
- 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连发 187名群众安全转移
- 从“国贫县”到“百强县” 四川宣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中国南方6月还将面临多轮强降雨
- 两岸音乐家联袂厦门跨界演绎古典与流行
- (身边的变化)江西安义老酒厂焕发新活力
- 山西怀仁一煤矿发生顶板事故 造成1人遇难
- 刘浩凌: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 东北三省一区共建东北海陆大通道成效显著
- “日方悍然将核污染水排海是对人类未来的极大不负责”
- 中医药呼吸健康发展共同体在横琴成立
- 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开放共享 绿道串起各类公园
- 中国基础设施REITs正式迈入常态化发行新阶段
- 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 中外专家共话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 山西国企改革发力科技创新 清单式推进重点工作
- 乌鲁木齐板房沟景区突发融雪性洪水 30名游客被困民警救援
- 商务部回应美将27家中国实体移出出口管制“未经验证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