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数据岂容作假
教育部近日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就业数据造假,反映出部分高校畸形功利的政绩观,实属自欺欺人。真实准确的就业数据,是开展稳就业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各种造假行为须保持零容忍态度。
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就业率有利于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为了让数据“看上去漂亮”,部分高校不在帮扶方面下功夫,反而动起了歪脑筋,绞尽脑汁给数据注水,甚至出现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等“奇葩”做法。让人“眼前一亮”的就业数据,对就业大局和高校学科设置产生了恶劣影响。
一是干扰部门决策。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不同地区和类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国家就业大局有重要影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层面,都需要客观翔实的就业数据作为决策参考,进而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一些高校的弄虚作假,会误导决策,干扰有效政策的出台,也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
二是影响专业调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需要缩减招生计划甚至停招。这项规定,是为了让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避免盲目开设专业。透过真实的就业数据,能够看出哪些专业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哪些专业需要缩减招生规模。一些高校对就业数据造假,不利于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最终造成人才供求错配。
真实是数据的生命。对于高校就业数据造假行为,应深入剖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除了加强不定期抽查督导,应加大对统计造假的惩罚和问责力度,进一步明确就业数据统计量化指标,压减造假空间。
减少中间环节干扰,也能让数据更接近真实。高校作为利益相关方,其自身公布数据的客观性容易引发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尝试推广毕业生在第三方就业系统直接填写信息。例如,教育部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发送信息,提醒毕业生及时登录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确认本人毕业去向信息,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赤裸裸的数据造假行为,有悖于教书育人精神,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一经发现高校存在虚假签约、虚假证明等违规行为,应依规依纪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相关责任人,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
(经济日报 郭存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盐城“好大叔”8年代驾挣16万元 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 哈尔滨市文旅部门对5家旅行社和涉事导游立案调查
- 广州南沙15万吨污水处理厂(一期)正式运营
- “统”字牌科技小院里的年轻人
- 英国巨石阵遭环保抗议者喷漆
- 国家能源局: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 《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温暖现实主义讲述内蒙古平凡英雄故事
- 骊住集团总裁濑户欣哉:不断为中国市场引入资源以抓住广袤机遇与增长空间
- 上海博物馆推进“大博物馆计划” 东馆将在年内全面开放
- 5287.71米!我国海拔最高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试运行
- 国际热评:亚太不是地缘对抗的角斗场
- (身边的变化)村卫生室里的幸福感:基层就医为何越来越方便?
- 海内外艺术家精品汇聚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
- RCEP经贸合作高端对话将在广西南宁举行
- 2000余名青少年在重庆“玩转”AI 最小参赛者仅5岁
- 专访导演刘雪松:《驻站》讲普通人,讲“不得不”
- 台风“杜苏芮”逼近 福建泉州旅游景区景点全部关闭
- 黎巴嫩多地发生空袭事件 中使馆提醒中国公民暂勿前往
- 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推出专场招聘
- 北京发布道路结冰橙色预警响应措施 倡导错峰上下班弹性办公
- 热门推荐
-
- 17省市试点数据知识产权 已接收登记申请超1.3万份颁证超7000张
- IFF参会代表:绿色金融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专访:沙特愿同中国深化绿色产业合作——访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
- 电影《申纪兰》在京首映
- 美国对俄罗斯超500名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
- 广东商品房开展“1+4+N”促消费全产业大行动
- 综合消息:土叙两国地震遇难人数逾2.2万 中国救援队持续展开救援
- 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 广西横州市推动产业向海发展
- 三部门: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
- 中国黑马之乡启幕那达慕:“牧民与马”是焦点
- (“一带一路”10周年)柬埔寨学者:“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柬埔寨繁荣发展
- 数字化激活种质资源价值
- 赣江观澜:乘势而起 “网红”南昌何以出圈出彩?
- “税力量”助广州天河环五山创新策源区乘势腾飞
- 日本文部科学政务官涉丑闻辞职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迪庆!
- 社群健康助理员“转正”后职业前景如何?
-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
- (两会观察)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何跑出“加速度”?
- 青年舞蹈家李响首部跨界执导的戏剧作《影·响》在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