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上半年经济发展回升向好 地区生产总值超14170亿元
中新网昆明7月31日电 (罗婕)“2023年以来,云南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数字化进程,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回升向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郭金华31日如是说。
当日,云南省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举行。郭金华介绍,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70.43亿元、同比增长5.1%,经济增长态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电力保供有力有效、发展新动能加快壮大、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的特点。
其中,在资源经济方面,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重点工业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电池增长140%、硅光伏增长47.3%,成为工业增长重要拉动力;旅游业全面复苏,文旅领域平稳有序,“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云南旅游新名片,春节、五一、端午假日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带动交通运输旅客周转量增长106%。
在口岸经济方面,云南制定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口岸通关稳步恢复、通关效率不断提升,口岸实现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增长51.3%、21.8%。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加快,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旅客量分别同比增长105.2%、152.7%。
在园区经济方面,云南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赋权指导目录和主导产业指引,推动重点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全省89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郭金华指出,从指标情况看,上半年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但从趋势看,5.1%的增速高于去年全年(4.3%)0.8个百分点,高于今年一季度(4.8%)0.3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看,云南近两年平均增长4.3%,仍高于全国(4%)0.3个百分点。“这个增速既高于同期,也好于预期,是一个含金量较高的增速。”她说。
下半年,云南将全力以赴抓好电力安全保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抓好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绿色发展、扎实兜牢民生底线、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专家建言海南自贸港着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初心”特辑 两场戏揭露幕后“硬仗”
- 小心气温“变脸” 我国部分地区未来几天降温可达12℃以上
- 中国三部门公布哈尔滨亚冬会税收优惠政策
- AI发现冠心病罕见变异基因
- 【跨国企业在中国】CHA LING茶灵大中华区品牌总经理沈安琪:中国是茶灵品牌生命中的重要元素
- 第37届科技周活动在天津开幕
- 进一步扩展人工智能专业能力 施普林格·自然完成新一项收购
- 行走大运河|千吨货船如何通行?看苏南第一闸!
- 他,从酒店后厨实习生变身消防“炊事大拿”
- 一位北京导游的自述:日入千元,很多转行同事回来了
- 三月天宇迎春来:星河灿烂,天上“龙抬头”
- 如何让统战资源在地图上“动”起来?北京东城有妙招
- 科威特埃米尔纳瓦夫·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去世
- “中国旅游日”西藏分会场发布多个主题活动发展本地游
- 澳大利亚悉尼中学生参加“茶和天下”雅集文化体验活动
- 美媒推测夏威夷大火原因:裸露的电线、倾斜的电线杆
- 国家发改委:到2025年底 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全面建立
- 新疆库尔勒举办“梨花节” 保电人员为活动添彩
- 广东: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强省
- 热门推荐
-
- 兴县打造红色旅游还得再加一把劲
- 山西28座煤矿列入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达标煤矿名单
- 中国红十字会向土耳其红新月会和叙利亚红新月会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 广州举行结婚登记户外颁证仪式
- 台湾梅派传人魏海敏领衔《穆桂英挂帅》亮相天津
- 白城滑冰馆坍塌事故6人被刑拘 吉林省长:举一反三消除隐患
- 武汉花博会打造知音文化沉浸式夜游
- 《俗世奇人》北京首演 刘敏涛时隔13年再登台
- 空调市场增长承压,如何走出“内卷”漩涡?
- 座椅只能坐半个屁股,服务椅怎么成了“防民椅”?
- 日本近期手足口病患者数罕见增加 政府呼吁做好防护
- 中老泰进出口班列实现双向开行
- 网红“抗幽牙膏”真能管用?医生回应
- 马来西亚前大使驳“中国产能过剩论”:反映出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 世界观
- 广东出动无人机巡查 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候鸟行为
- 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投资
- 商务部: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
- 2024亚洲种子大会在三亚举办 促进种业国际贸易交流
- 四川凉山州宁南县发生3.6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
- 晋北地区的“文化博物馆”何以展现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