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央视网消息:来看《从这里看见美丽中国》系列报道,见证新征程上正在不断谱写的美丽中国新篇章。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记者揭秘节能减排的新科技。
近几年,碳捕捉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产生的碳排放是怎么捕捉回来的?捕捉回来又能做什么用呢?我们到东北的辽河畔去看看。
总台记者 闫崎峰:在一望无际的辽河油田里,这座占地面积仅8800平方米的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显得并不起眼。您可能想不到,这样一座规模不大的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每年可以捕获并处理5.7万吨二氧化碳。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316.7万棵成年树木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油田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往这些二氧化碳都被排放掉。而现在,会在排放口被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加压后变成液态二氧化碳,封存在这些白色罐体中。仅仅储存起来还不够,辽河油田让这些液化的二氧化碳派上了大用场。
总台记者 闫崎峰:可以看到我旁边的这些管线上凝结了厚厚的白霜,管子里运输的就是低温液态下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被这些高压泵送入距离我脚下4000多米的原油层中。加入了二氧化碳的原油会变得蓬松、流动性好,便于采集,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至少18%的采收率。
在“碳驱油”的过程中,大部分二氧化碳会被封存在地下,少部分会随原油一同开采出,再被送到刚才我们看到的捕集站,经过液化处理后再注入到地下,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了石油的增产和碳减排的双赢。
总台记者 闫崎峰:如果有一天当我脚下的油田被采尽,这里就将变成一座巨大的碳库,它的容量将达到2.4亿吨。到那时,大量的二氧化碳被运到这里,只注不采,永久封存!
辽河油田首席技术专家 武毅:我们毕竟是一个以热采为主的油田,每年要消耗、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这个项目,其实是变废为宝了,既驱油又埋存。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相继启动了碳捕集工程,包括松辽盆地300万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等,中国的“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从新战略到新格局,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美国俄克拉荷马城警方在一处住宅发现5具遗体 死者伤情与凶杀相符
- 上音携原创音乐剧《忠诚》《春上海1949》赴京演出
- 外交外事知识进青海高校
- 南航将恢复在郑州首条洲际航线 新开、加密部分国内航线
- 云南南华:松茸开山仪式唱响“菌旅”融合新乐章
- 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评好评坏,自有公道
- 多次诋毁与打压后,美国领导人在TikTok上开了账号……
- A股交易规则将调整,券商股不涨反跌,后市前景如何?
-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网瘾倾向?如何预防网瘾?专家来支招
- 第五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将于12月1日举办
- 2024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收入已超275亿元,直播收入占比最大
- 浙江乡村观察:新乡贤“衔泥归巢”蹚出共富新路
- 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这样炼成
- “鸢都”潍坊举办国际风筝嘉年华 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 香港青年访浙江瑞安“国旗教育馆” 五星红旗涵养家国情怀
- 甘肃武都:140万株油橄榄高接换优 “老树焕新”扩面增效
- 规模30亿元 山西阳泉高新区首支产业投资母基金发布
- (中国新貌)一脉运河水,滋养发展新活力
- 楼市进入新一轮“去库存”阶段?
- 华裔青年企业家把握“一带一路”机遇觅新商机
- 热门推荐
-
- 中国建设银行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签署合作备忘录
- 巴西外贸商会联合会旅游协会主席:“在中国旅行,我觉得非常安全” | 世界观
- 广西白头叶猴保护区喜事连连 同一猴群一周内6只小猴降世
- 春运遇上雨雪冰冻,如何应对
- 外媒:日本能登地区地震已造成超200人遇难
- 2024辽宁省营商环境系统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启幕 40支精英战队集结
- 外轮船员突发疾病 福建莆田边检开通绿色通道紧急送医
- 王毅会见罗马尼亚外长奥多贝斯库
- 吴尊友母校安医大设立吴尊友奖学金 3天已筹近45万元
- 粤检方严惩破坏海洋环境资源犯罪 3年多批捕107人
- 发力特种钢材 湖南娄底“老钢企”以“新应用”促转型升级
- 【地评线】秦平: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云南景东特产“摆摊”浙大 农产品背后蕴含高技术含量
- “贝碧嘉”逼近 浙江电网启动Ⅲ级响应全力备战
- 国办: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容忍正常投资风险
- 超7亿人次!民航市场因何创出历史新高?
- 优良天数同比增加 一季度我国多地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 泰国上半年水果出口55亿美元增长逾一成 中国为重要市场
- 上海“小菜场”的变迁:从标准化改造、创意“网红打卡地”进入智慧化时代
- 翻炒“太空竞赛”,美国太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