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央视网消息:来看《从这里看见美丽中国》系列报道,见证新征程上正在不断谱写的美丽中国新篇章。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记者揭秘节能减排的新科技。
近几年,碳捕捉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产生的碳排放是怎么捕捉回来的?捕捉回来又能做什么用呢?我们到东北的辽河畔去看看。
总台记者 闫崎峰:在一望无际的辽河油田里,这座占地面积仅8800平方米的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显得并不起眼。您可能想不到,这样一座规模不大的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每年可以捕获并处理5.7万吨二氧化碳。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316.7万棵成年树木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油田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往这些二氧化碳都被排放掉。而现在,会在排放口被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加压后变成液态二氧化碳,封存在这些白色罐体中。仅仅储存起来还不够,辽河油田让这些液化的二氧化碳派上了大用场。
总台记者 闫崎峰:可以看到我旁边的这些管线上凝结了厚厚的白霜,管子里运输的就是低温液态下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被这些高压泵送入距离我脚下4000多米的原油层中。加入了二氧化碳的原油会变得蓬松、流动性好,便于采集,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至少18%的采收率。
在“碳驱油”的过程中,大部分二氧化碳会被封存在地下,少部分会随原油一同开采出,再被送到刚才我们看到的捕集站,经过液化处理后再注入到地下,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了石油的增产和碳减排的双赢。
总台记者 闫崎峰:如果有一天当我脚下的油田被采尽,这里就将变成一座巨大的碳库,它的容量将达到2.4亿吨。到那时,大量的二氧化碳被运到这里,只注不采,永久封存!
辽河油田首席技术专家 武毅:我们毕竟是一个以热采为主的油田,每年要消耗、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这个项目,其实是变废为宝了,既驱油又埋存。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相继启动了碳捕集工程,包括松辽盆地300万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等,中国的“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从新战略到新格局,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加拿大将首次有印第安人出任省长
- 成都:聚焦青年创业落地孵化 累计上线800家孵化场所
- 第29届上海电视节定于6月24日至28日举行
- 湖南冷水滩帮扶“小车间”托起就业“大民生”
- 陕西渭南进入夏粮集中收获期 超五千台收割机助夏粮归仓
- 巴黎圣母院雕塑原件首次来华展出
- 暑期影市二三事
- 中经评论:财政收入回升增强扩内需动能
- 总产首次突破2000万吨,总产增量全国第一——探寻新疆粮食丰产密码
- 济南海关查获近800只蝴蝶标本 65只系濒危物种
- 95后带火甲骨文,就需要这样的专业科普
- 石家庄机场开通首条洲际正班客带货航线直通莫斯科
- 【透视】最新民调:仅10%美国民众充分信任银行业,多数人认为政府监管不到位
- 两项家具领域“绿色”标准发布 促进家具领域转型升级
- 汕汕高铁通信系统工程建设全面开启
- 黑龙江省绥化市被授予“中国鲜食玉米之乡”称号
- “多花近500元,只为看盗版书”?
- 江苏无锡“95后”男幼师捐献造血干细胞 用爱为生命接力
- 美媒揭西方对乌军援内幕:付款未到货、输送破旧武器
- 国家邮政局:1—9月中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6.4%
- 热门推荐
-
- 教育部:2023年全国在校生同比下降0.52%
- 尼日利亚“90后”姑娘“闯海”自贸港:助更多外籍人才在琼逐梦
- 上海地震局:本次地震不会对上海市造成严重影响
- 三亚往返阿拉木图国际航线复航
- 东南亚乐器在中国博物馆绽放异彩
- 行走在西藏安多,听他们讲述“天路”故事
- 一上课就走神儿 是淘气还是多动症?
- 中外青年共话青春力量赋能数字未来
- 郑渝高铁通车两周年 助力湖北沿线各地文旅发展
- 日本福冈发生机动车冲撞行人事故 多名学生受伤
- 菲律宾一警察遇袭身亡 警方悬赏百万比索缉凶
- 今天世界厕所日 重庆年底完成新建公厕110座
- “唐诗西韵”回响大洋彼岸,中华之声架中美沟通之桥!
- 幼儿园“半日班”的喜与忧
- 德国4月通胀率同比上涨2.2%
- 广西灌阳举办雪梨黑李节 成立农特优品外促会助农增收
- 毕井泉:中国加快创新药产业发展还需八方面努力
- 青少年数字阅读如何更有营养
- 南非开普敦新增一国际机场 2027年正式投入使用
- 今年春运广铁累计到发旅客近1.4亿人次 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