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明互鉴 体现文化自信
中国网讯(记者 张平平)“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进不同文明互鉴融合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前驻会副主任顾伯平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既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发展、基础设施共建上的合作,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难得契机。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暨太和文明论坛人文交流分论坛七月初在泉州举办。参加论坛的多位中国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接受了中国网专访,畅谈“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推进不同文明互鉴融合等话题。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顾伯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我们打破了文化间的“刻板印象”,使得世界各国有机会了解到真实的他国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通过经济贸易、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多个国家直接建立了联系。国家间的经贸联系,企业间的友好往来,人民之间的互助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ONG Tee Keat)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基础建设的互联互通,还涵盖中外文明的包容互鉴。在推进中外文明互鉴的进程中,“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充分彰显出中方在战略布局层面的包容特质。
中国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也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表示,截至2016年底,文化部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涉及艺术交流、跨境旅游、翻译出版、留学访问等方面。之后,中国还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全球不同文明加强对话,互相借鉴、学习,求同存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丁一凡认为中国提出的这些全球倡议,得到了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在“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了具体落实,为中国在全球打造新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从“一带一路”到“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展示大国担当与文化自信
“我认为文化自信与国际话语权是一体两面的。文化自信使我们更有底气在国际上发声,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也会使我们拥有更多文化自信。”顾伯平建议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用守正创新对“中国智慧”进行再创造,使得年轻人愿意接受中国现代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提高。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的文化自信有目共睹。从十年前‘一带一路’倡议的诞生,到2021年的‘全球发展倡议’、 2022年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及2023年‘全球文明倡议’的相继面世,中国始终锲而不舍为全球治理奉献公共产品,更为当前人类的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既体现出大国担当本色,也展现了本身的文化自信。”翁诗杰感叹道。他表示,新的“发展观”“安全观”和“文明观”是中国基于本身文化和国情,自主建立的价值思想体系,彰显出国际思维必须与时俱进、不容独家垄断。
他观察到,尽管近年来西方在民主和人权等议题占有话语权优势,但中国不仅摆脱了被动辩解的处境,还主动出击,直挑世界霸主美国的人权纪录。同时,中国通过主办国际论坛,为民主、人权乃至现代化等价值观进行了多元性的诠释,破除长久以来西方民主观、人权观和现代化观所带来的迷思。在他看来,这种敢于直面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勇气,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翁诗杰特别指出,中国的“全球文明倡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文明观”的选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并立范式,率先在西方垄断的话语权打开了缺口,也在某种程度上,启发、唤醒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
促进文明互鉴 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
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的价值理念,也有不同的价值排序。如何才能在不同文明之间形成有效的对话,几位专家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顾伯平认为,首先应承认不同文明之间由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相关经历等因素而产生差异,但文明差异并不意味着文明之间没有共通性。他对记者表示,“世界文明所拥有的共同价值正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契机和切入点。由此入手,积极引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丁一凡举例道,“有些国家认为自己在工业革命中处于优势,就想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文明,并把自己的价值观打造成普世的,把别的文明的价值观看作低他们一等。凭着这种思维与别人对话,就是‘鸡同鸭讲’,无法真正沟通,无法理解别人的逻辑,也就无法达成共识。我们需要尊重对话伙伴,理解对方的逻辑,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才能最终达到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翁诗杰认为,不同文明之间要形成有效的对话,不陷入“各说各话、预设立场、互不相容”的窘境,首先必须具有互相尊重的包容胸怀,否则反而会引发针锋相对、撕裂关系的严重后果。“因此最为可取之道是凸显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点和相近的价值理念并辅以具体实例解说。这种对话要见效,不可能一蹴而就”,翁诗杰对记者说。(中国网)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希望工程·强国青年乡村体育教师揭晓
- 美国司法政治化愈演愈烈
- 2023中国医院竞争力大会发布排行榜 福建多家医疗机构上榜
- 第四届黄山对话会发布黄山愿景和行动倡议 强调数字技术重要作用
- 第六届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实现“零碳绿发”
- 广西环卫夫妻档国庆“洁”尽全力 守护城市美丽
- 2024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喀什片区国别产业园区投洽会举办
- 首届“白塔杯”文化创意大赛决赛落幕 14件作品获奖
- “自立娃”吃出浅表性胃炎
- 夕发朝至 这趟增开列车带你从玉龙雪山到热带雨林
-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完成对接
- 湖南出台方案打通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
- 各界代表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历史记忆需世人代代传承
- 类风湿关节炎易反复?做好3件事,通经络少病痛
- 山西太原给“大数据”立法 将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
- 深圳邮局海关查获盐酸卡西酮105.9克
- 深圳珠海专业机构携手推进淇澳岛“蓝碳小镇”建设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网红”城市淄博的另一面
- 夏季如何选择运动强度 避免中暑?
- 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 热门推荐
-
- 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原有趋势持续演化,国际动荡变革期特点凸显
- 宁夏14家企业入选中国海关贸易景气统计调查样本企业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天山南北唱新歌:白大夫就是我们身边的白求恩
- “五一”游客激增 广西柳州城市管理工作者守护城市“颜值”
- “注入”时尚新元素 手工唐装旗袍走俏海内外
- 相信年轻:春晚《锦鲤》惊艳观众的背后
- 专家:欧洲政要掀访华潮 寻求与中国更多共识丨世界观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鱼峰歌圩”唱响幸福生活
- 李杰:AI手机普及的标志,是让更多人能用上AI
- 湖南杂交稻首次出口冈比亚
- 老城不“老”向“新”而行 杭州中心城区“引力”何在?
- 巴西圣保罗侨界向当地暴雨灾区捐赠物资
- 数智赋能“网路”通深山 广西边民搭上致富快车
- 工银亚洲助客户完成对土耳其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
- 被“遗忘”的黄文弼:沙漠中“一个人的考古队”
- 终于找到你!梅姨案最后一个孩子找到了!
- 韩国零售业模式加速转换
- 游戏陪玩鱼龙混杂,学生群体应警惕被骗
- 年味渐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成第三次彩排
- 浙江上线专利转化资源库 “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