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价格降了吗?“大跳水”的情况是否存在?
荔枝价格并未“大跳水”
本报记者 郑 杨
今年是荔枝丰产大年。自6月份荔枝大面积上市以来,有关荔枝价格“大跳水”的消息时有传出,有人欢呼“荔枝自由”要实现了,更有人担心农户收益受损。
荔枝市场情况究竟如何?广东荔枝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近日记者走访东莞、茂名等地市场、果园、采购企业及农业部门发现,虽然对荔枝价格“大跳水”的担忧有些多虑,但如何在荔枝大年有效应对价格波动、让荔农丰产又增收,确实是一道考题。
价格有变 好果畅销
荔枝价格降了吗?确实有。近日,记者在水果店较为密集的东莞市金树路看到,本地产的桂味荔枝每斤9.9元、糯米糍每斤16.8元,而新鲜度欠佳的荔枝则低至每斤3.3元。“我们是果园直销,去年桂味荔枝每斤卖14元、糯米糍每斤卖18元,今年丰收就卖得便宜些。”当地的“果先生”水果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大跳水”的情况是否存在?多地果园、采购企业表示并没有听说。走进东莞大朗镇明尔朗农场,工人们正忙着将鲜红的荔枝剪枝装箱。“今年果场比去年增产20%,我们已销售6万斤荔枝,90%已经销完,主要是糯米糍和桂味两个品种,平均价格约为25元/斤。”农场总经理韩委明说。在荔枝主要产区茂名高州市,荔枝电商丰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达为表示,并未感受到今年荔枝市场有“暴跌”迹象。“我们正愁货源呢,价格高到我们一直不敢加工荔枝干。2021年荔枝季中期就开始加工了,今年到尾期才敢加工。”
事实上,好品种、高品质的荔枝不仅没降价,还十分紧俏。东莞市樟木头镇是广东省主推的十大荔枝优质品种观音绿的主产区,樟木头镇岭南荔园总经理王敏康介绍,今年荔园已销售观音绿约3万斤,平均价格达80元/斤,八成以上都已售完。东莞桂冠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广东省荔枝工匠黄志强近日也在朋友圈为其培育的高端荔枝预售“喊话”:“新品种26日上市,定价760元一斤,限量供应,要买的顾客赶紧下单。”
“大跳水”的说法从何而来?又如何解释价格上的反差?“对荔枝价格要理性看待,所谓‘跳水价’只是小范围、阶段性的状况。”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卢达明告诉记者,今年广东茂名、湛江等大产区都是丰产大年,东莞产区虽为中年份,但产量也有所增长,由于荔枝大量上市集中在一两周内,给销售带来很大考验。雨水是荔枝的“天敌”,端午节前广东“龙舟水”连下几天,一些果农怕荔枝在树上爆果,同时也担心节后滞销,再加上阴雨天导致休闲采摘客流下降,几方面因素叠加,造成少数种植户心理波动,低价抛售荔枝。而随着端午节后天气转晴,价格已经回升。
此外,高端荔枝的价格走高也符合市场规律。卢达明介绍,东莞荔枝价格波动主要集中在桂味、糯米糍两个产量大的大众品种。而高端荔枝品种本身产量不大,随着高端消费人群对东莞品牌荔枝的认可,一些品种在大城市高端商超供不应求,早被预订一空。如东莞冰荔今年产量仅约1万斤,特级冰荔在高端百货中可卖到760元一斤。
应对波动 破解“卡点”
据了解,荔枝种植户对于价格信息敏感,“跳水价”也好,“天价荔枝”也好,极端价格的信息往往影响荔农的信心和产业健康发展。“‘龙舟水’密集时,听说有果农以2.8元的低价抛售好荔枝,我们非常痛心。消费者当然希望物美价廉,但今年享受了荔农亏本的‘荔枝自由’,明年产量可能会降低,哪还有‘自由’?所以保持荔枝价格平稳至关重要。”卢达明说。
今年荔枝季,从广东农业、科技等部门到荔枝流通、加工各领域的龙头企业都积极作为,针对荔枝走向市场、走上餐桌各环节的“卡点”发力,挺荔枝价格、稳荔农信心。
恶劣天气是导致荔枝价格剧烈波动的一大因素,广东多地通过创新农业保险为荔农保驾护航。如东莞市开发的特色创新荔枝气象指数险,便在“龙舟水”期间有效减少了许多荔农的损失。“荔枝气象险保障高、赔付简单,很受荔农欢迎。只要强降水、大风等气象指数达到一定条件,不用核实荔农实际上有没有损失,便能触发每亩5000元的赔付,去年推出后,已为10.3万亩荔枝提供了保障,保障金额达3亿元。今年很多农户早早便打来电话咨询政府补贴投保事宜。”东莞市农业农村局计划财务科负责人莫玲英说。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的特点,使得采摘、储存、运输各环节保鲜能力成为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今年荔枝季,广东省科技厅启动“科技助力乡村荔枝保鲜增收惠民行动”,组织科研院所、企业深入荔枝主产区茂名高州市,开展荔枝预冷服务和保鲜技术推广,解决保鲜“最初一公里”问题,预计将完成荔枝预冷保鲜处理4000吨,带动农户增加销售额达4000万元,为果农流通减损800万元。同时针对荔枝保鲜技术转化不足的问题,广东组织了荔枝保鲜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带动全省荔农、合作社、电商实现保鲜科技化。
延长荔枝深加工链条、扩大产业半径,也是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关键一招。数据显示,广东荔枝产业超过90%以鲜果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率不到10%。近两年,广东大力推动龙头企业采购鲜果进行精深加工,给荔农吃下“定心丸”。“广药王老吉通过大量采购黑叶、白蜡等不适合鲜果销售的品种,为当地荔枝鲜果销售稳住市场价格。”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敏告诉记者。今年,广药集团已向广东高州多家荔枝合作社采购200万斤鲜果投入深加工生产线。“以往产量大了,有的企业会压价来收。现在有大企业参与荔枝深加工,这就为农户增加了销售新路子。”柏桥农创园园长林常珍说。
做靓品牌 人人乐购
长远来看,荔枝市场价格的稳定,还有赖于荔枝全产业链从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多管齐下,并建立高效的市场体系。对此,广东各荔枝产区都在因地制宜进行探索。
“打好荔枝牌,破解市场难题,东莞有‘三找’。”卢达明说,“一是找历史。东莞在唐朝时就有成片的荔枝园,‘莞荔’品质优异,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完全可以打好历史文化这张牌。二是找定位。多年来,东莞优质荔枝品种占比超过80%。广东省主推的十大荔枝品种中,观音绿、冰荔、岭丰糯、唐夏红4种均在东莞选育。东莞荔枝定位高端,底气很足。三是找市场。今天莞荔已走出广东,在北京、上海、长沙举办高端品牌推介会,携手京东及长沙红星全球农批中心、北京首衡等大渠道商,开发莞荔天团动漫IP覆盖公交、地铁、高铁,使‘高端荔枝出东莞’的品牌形象渐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广东农业部门全力推动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推出“1”个农产品大数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到今天,荔枝市场体系的建设已成效斐然。
为帮助荔农实现丰产又增收,广东在6月初召开荔枝营销工作推进会,提出持续打好“12221”组合拳,用大数据指导荔枝产销,以“互联网+”整合农村电商资源,持续开拓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国内主要消费市场,并努力拓宽荔枝国际贸易渠道,“喊全球吃广东荔枝”。同时,要求各地在完善荔枝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推动品种培优,做好荔枝上市期间的品质把控,努力延长产业链,发展“荔枝+”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有信心通过努力营造一个价格平稳的市场,推动荔枝产业健康发展、荔农丰产丰收、消费者实现‘荔枝自由’。”卢达明说。(经济日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时代全国优秀杂技节目展演在京上演
- 央行为何连续三个月不买黄金?
- 昔日“顶流”走下神坛 明星基金经理路在何方
- 黔湘桂粤等地仍有小到中雨 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 长城脚下“摄影村”:农民摄影家斩获国内外大奖
- 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同比增3%至1238吨
- “中国荔乡”广东茂名迎盛会 “荔博园”绘新画卷
- 做“兼职”莫名成“法人”,名下多了个问题公司?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襄垣:“高标”出高效 “粮田”变“良田”
- “双节”至,出行忙!粤高速公路高峰日车流将达915万车次
- 39元的瑞士卷被炒到120元,网红品牌陷争议
- 宁波新增往返日本东京的货运航线 进一步联通物流网络
- (投资中国)厦门太古行政总裁:将建成世界单体规模最大飞机维修机库
- 国家数据局: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西工大在大模型异构智能体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1月中国电商物流指数提升至112.8点
- 俄媒:普里戈任办公室附近发现装有40亿卢布现金的汽车
- “追光者”陈辉:在影像的世界里为基层患者服务
- 作家荣宏君:牡丹真正进入诗词作品是从唐朝开始
- 夹缝里的中式快餐 :白领吐槽太贵 餐企赚得不多
- 热门推荐
-
- 大年初一,铁路“七站”进出京人次较2019年增长五成多
- 央行开展4010亿元1年期MLF操作 中标利率2.50%
- 小城旅游受追捧,泉州、柳州等三四线城市为何出圈?
- 文化中国行 | 光影流传 梦幻绮丽 非遗皮影祝您端午安康
- 碧水秀美 山峦如黛 俯瞰华夏大地湖光山色景如画
- 在青铜器之乡修文物:巧手匠心 守护青铜瑰宝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构筑“山城”重庆“出海”新格局
- 山东普遍推行智慧供暖 让居民冬季暖身又“暖心”
- 黑山共和国举行总统选举
- ChatGPT和大模型开启人类通用人工智能之旅
- 【世界说】美疾控中心:美国约半数儿童意外枪伤死亡发生在家中 安全意识淡薄令“救命枪”成为孩子的“夺命枪”
- 6月中国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3731亿元
- 传承越中石刻艺术 128件组题跋临创作品在浙江绍兴展出
- 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高峰论坛在哈萨克斯坦举办
- 上海将多措并举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调整实施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管理进口食品名录的公告
-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中国绿色创新助力全球供应链减碳进程 | 世界观
- 伊朗军方下令调查总统莱希坠机遇难事件
- 建设银行支持中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国际识局:中美建立“新沟通渠道”,释放哪些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