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鸭共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何以在黔东南流传千年?
2022年12月,在加拿大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向参会嘉宾分享“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典型案例,向世界展示千百年来当地各族群众的农耕智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再次赢得广泛关注。
早在12年前,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就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其中蕴含的古朴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从江县,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既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为百姓提供重要的生存所需,又能防止环境污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而更为重要的是,放眼整个黔东南,“春耕波光盈盈,稻田鱼鸭薅秧,金秋鱼肥稻香”,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其实是当地汉、侗、苗等各民族在长期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孕育、发展、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饭稻羹鱼”的传统
《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
位于楚越之地的黔东南从唐至元皆为“禾(糯)区”,汉、苗、侗等民族以多种糯、禾为生,延续至今,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形成恰恰源自当地各族群众“饭稻羹鱼”传统。
在正常的稻作环境里,人们靠水稻的丰收提供日常食物热量,上山采果、下河弄鱼捞虾、田间摸螺拾贝、野地狩猎……都足以果腹生存。但随着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和饲料难以兼顾,山野资源有限,如何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成了稻作农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于是,我国南方地区稻、鱼、鸭共生的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黔东南稻作梯田分布广、类型多,全州16个县(市)都有连片的古梯田群,最大的连片梯田达2万亩以上,其中尤以从江的加榜梯田扬名于世。各地梯田与村落、森林、溪沟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大体相似,实施的耕作制度亦一脉相承——
“梯田造在山间,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田坎边坡割草,牛圈上坡沤肥,就近施肥培土……”《黔东南州志》中如此总结凝练了梯田稻作系统的特点。
在这个共生系统中,对稻、鱼、鸭的安排也有重叠和交叉:
春耕时节,农夫撒施农家肥并浅水翻犁稻田。此时正值新孵化出来的雏鸭开始跟着母鸭觅食。母鸭顺着犁道吞咽着犁铧撬翻出来的鳅鳝螺贝,雏鸭紧跟在其后,将翻犁出来的蚯蚓和虫豸大快朵颐。
田耙平蓄水之后准备栽秧,往田里放养去年秋天留下来的小鲤鱼,即“老口鱼”,或专门培育的鱼苗。新栽下去的稻秧还未定根时,鸭家族的老老小小暂时谢绝到田里“打卡”,须到小河边或池塘中暂住一段时间,待田里稻苗开始分蘖、封行,杂草杂虫、虾蟹螺贝也生机盎然之际,方将食量惊人的鸭仔放归稻田。
鸭子水里觅食、捕捉飞虫,还荤素搭配取食浮萍、水草。逐渐长大的田鱼喜食农家肥滋生的腐殖质、浮游生物、浮萍和飘落到水面上的稻花。鸭、鱼排放粪便到田里,完成优质肥料的就地转化,对水稻高产稳产发挥了潜在作用。另外,鸭、鱼活动抑制杂草、杂鱼和害虫,搅浑田水时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工薅秧除草、人工施肥的工作。
待到稻穗即将成谷,鸭子也可以售卖了,日渐肥美的鱼儿则留守稻田。秋收时,农夫们一边刈稻打谷一边举囥(一种储存器物)捉鱼,而后将捕到的稻田鱼煮成黔地最地道的酸汤鱼,犒劳前来帮忙的左邻右舍。或为增添野餐情趣,由主家预备佐料,大伙现场捉鱼、生火,一顿野外“鱼宴”就成了。
此后,留在田里的鱼随着稻田“泡冬”继续蓄养,需要待客或节礼时再随时取用。有的农户为计划保鱼或为来年留下“老口鱼”鱼种,往往在田中挖一个小鱼凼(小鱼塘),鱼凼上以树枝搭建“鱼窝”,好让鱼儿在此安稳渡过秋旱、寒冬。
这样的生产系统是我国古老传统的农耕时代的产物,是一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驱动农作物资源多样性的新型农家生存发展路径,真正做到了生产生活与环境协同发展,有效留存了遗传资源丰富多样的糯稻、鲤鱼、水鸭等地方品种。
流行千年的密码
黔东南州世居汉、苗、侗、水、布依、土家、壮、瑶、畲、仫佬等民族,各民族均为历史悠久的稻作民族。由此,我国传统的稻作文化留下了地域性、民族性的深深烙印,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份“黔东南特色”。
从江以北的黎平、榕江、剑河、锦屏、天柱、三穗、台江、雷山、丹寨等15个县市也长期沿袭稻、鱼、鸭种养模式,其中三穗县的“三穗麻鸭”、天柱县的“天柱骡鸭”、锦屏县的“婆洞鱼苗”还创建了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农业品牌。在发展优质、高效、有机农业的今天,传统的稻鱼鸭共生模式甚至已经被提升为“稻鱼鸭工程”,被当地政府大力扶持。
勤劳智慧的黔东南人民始终坚守着与大自然“万物共生”的传统,响应季节的变化,熟悉土地的秉性,主动顺应、融入大自然生态系统,最终促成了生态养殖、种植和绿色循环、发展的完整生物链。作为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既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
黔东南各族群众的衣食住行都与稻鱼鸭这种传统的农耕模式紧密相联,当地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如端午龙舟节抢鸭、鼓楼抢鸡、尝新节、十月苗年节、十一月侗年节、鱼冻节等都有许多与农事活动相关的内容;新生儿满月时要“送月米”;台江县九摆苗寨的鼓藏节期间“姑妈回娘家”时,必备公鸭、鱼、米酒、糯饭作为礼物,等等。
种稻是黔东南地区各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糯米是人们须臾不离的传统食品,节日必用,祭祀必需,或粑或饭,或制糕或酿酒,运用极广。
至于鱼,当地人祭祖要有鱼,接亲嫁女要有鱼,红白喜事要有鱼,稻田养鱼成了先祖曾经闯荡江河湖海经历的永恒纪念。
还有,被赋予“多子多福”“儿孙满堂”“阔步天下”等美好寓意的鸭蛋,每年农历“二月二”彩色鸭蛋就挂满了孩童的身上;绿头公鸭则作为仅次于牛的崇高礼物和祭品,一直是当地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必备之物。
可以说,正是由于千百年来黔东南各民族生动而深刻的生产生活互动、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让稻鱼鸭复合系统更为绚烂多彩、历久弥新。
(作者:吴寿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慧蕊,《中国民族》记者。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资委:推动央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 恐怖剧本杀、进鬼屋、极限运动,为何越恐怖越开心?
- 格库铁路青海段扩能改造重点工程格尔木南站站改工程完工
- 脊髓灰质炎卷土重来?全球多地出现疫情,科学家呼吁保持警惕
- 滇藏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段铺轨完成
- 我国是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力量 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
- “二次元”消费奏响西安老商场复苏“小夜曲”
- 直接安排10万亿!增量政策重头戏来了
- 瑞信暴雷引发金融市场第二波震荡 最大股东表示不再投资
- 中国交响乐团“2023澳大利亚巡演”首场悉尼歌剧院奏响
- 端午假期多重客流叠加 亲子游民俗游火热
- 北京博物馆月开启“文创周” 六大博物馆文创市集开市
- 万用孔插座存隐患8年前就被禁了 你家还在用吗?
- 特朗普集会发生枪击事件 枪手使用AR-15型半自动步枪
- 台风“贝碧嘉”扰中秋 福建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再添集群载体
- 黄日涵: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接地气、有灵气、扬正气”
- 第十六期全国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开营
- 美国非裔男子遭跪压身亡现场曝光:被多名警察死死按住 受虐长达20分钟
- 7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315元 上调24个基点
- 热门推荐
-
- 驻华使节贵州行:爱吃酸汤鱼 想去看“村超”
-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暂别”观众 部分陈列线上“永不落幕”
- 三季度中国民航业总体运输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
- 广西第5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毕业之际,能帮助到一个家庭,我很开心”
- 广西南宁机场新增恢复南宁—香港定期航线航班
- 今年珠江流域“龙舟水”或偏重 北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 美国众议院通过债务上限法案 1917年至今提高上限超100次
- 春运期间 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7万人次
- 强降雨致“客家第一宗祠”李氏大宗祠部分坍塌
- 7月1日起中国将对塞尔维亚实施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减让
- 全国外卖行业首份平台企业集体合同落地“饿了么”
- 新研究揭示高脂高糖饮食导致脂肪肝的机制
- 塔里木油田打穿地下5000米砾石层 刷新国内纪录
- 这场义诊 来自中国维和部队!
- “我无法呼吸”梦魇重现 美警察暴力执法又酿悲剧
-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12月19日重审二审开庭
- (走进中国乡村)反向抛出橄榄枝 浙江乡村“进城招工”
- 安徽肥西残障理发师:14年光阴“理”出新生活
- (两会访谈)全国人大代表尹忠:深化文旅融合改革 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 推动中美关系稳下去好起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