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7.2关口 汇率变化仍由市场驱动
人民币逼近7.2会走向何方
6月21日上午,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7.2关口,这也是自去年11月以来的首次。截至北京时间上周收盘,美元/人民币报7.1799,美元/离岸人民币报7.2156,美元指数报102.512。
第一财经此前多次报道,高企的中美利差、出口商结汇意愿弱、境外中国上市公司分红购汇(集中在7月、8月)等都导致人民币面临较高的季节性压力。此外,尽管6月美联储暂停加息,但多数机构预计7月开始还可能会有1~2次加息。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个月来,在人民币累计贬值近4000点的过程中并未见到央行发声或出手干预,监管层显得颇为淡定。不过,中国央行于19日宣布,央行六个月期人民币央行票据将于6月26日(周一)进行投标,并于28日(周三)交收。交易人士普遍对记者表示,央票本身是一个稳定的信号,但更多还是在于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保持发行的持续性,支持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
人民币面临季节性压力
“近期没有看到明显的干预迹象,就是市场化的贬值。”某外资行交易员对记者提及,“海外套息交易的敞口较高,出口商不必要时并不会选择结汇,叠加分红的压力,一般二三季度人民币面临比较高的季节性压力。”他也表示,今年春节前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当时也是因为出口商集中结汇。
巴克莱外汇、宏观策略师张蒙对记者表示,对美元/人民币的最新预测分别是7.2、7、6.9、6.8(从今年三季度开始的预测)。未来,中国政策放松措施的时机和力度或决定汇率的表现。
无独有偶,高盛近期将未来3个月的美元/人民币汇率预测分别从7.16调至7.2,不过预计12个月后的点位为6.9。
除了季节性的贬值压力,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也影响了汇市情绪。近期,由于高频数据疲软、外需疲软,不少机构陆续开始调整中国GDP预测,但普遍仍高于中国制定的官方目标(5%)。早在一季度后,由于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高企,叠加经济数据在基数效应带动下一度冲高,当时众多国际机构将2023年中国GDP预测调整到了6%以上。
上周末,高盛将2023年中国GDP预测从6%下调到5.4%;瑞银在本周二宣布将2023年GDP预测下调至5.2%;野村则在上周表示将2023年GDP预测从5.3%下调至5.1%,并将2024年预测从4.2%降至3.9%;巴克莱对2023年的GDP预测为5.2%。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表示,“我们认为,二季度GDP环比折年增长率可能放缓至1%~2%之间,弱于我们此前4.5%的预期。随着政策加码支持,我们依然预计三季度消费将进一步温和复苏、房地产活动可能企稳,经济增长将再度加速。然而,政策支持力度可能较为温和,推动下半年经济环比增长温和反弹至4%~4.5%(环比折年增长率),但不大可能完全抵消二季度经济走弱的影响。因此,我们将2023年GDP增长预测下调至5.2%,2024年预测也下调至5%。”
在她看来,预测的下行风险主要来自房地产市场走势和政策宽松的不确定性,以及外需大幅转弱的风险。政策支持加码出台的时点、规模和有效性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下行风险。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则对记者表示,预计中国政府将在上周降息后推出一系列支持性措施。然而,由于信心和情绪有待提振、土地销售下滑等因素导致财政存在压力、传导渠道有待疏通,因此相关措施的效果有待观察。
近期的数据显示,随着基数效应消退,5月经济数据同比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放缓至12.7%,不过其绝对水平较4月小幅上升;房地产销售走弱至同比下跌3%,新开工同比再降27%,而经季节性调整后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面积较4月大致持平或小幅上升,但仍处于疲弱低位水平;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加快至8.8%,而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大致企稳;5月出口同比下跌7.5%,环比增长动能也有所走弱。
汪涛认为,如果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走弱,未来出台的政策支持可能包括:进一步放松房地产政策,如进一步放松二线城市购房限制,降低二套房贷款首付要求,增加“保交楼”资金支持,改善开发商融资条件等;增强财政和准财政扩张力度,例如加快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筹集和使用新一批政策性银行专项基建投资基金,从而提振基建投资;中央政府可以向地方政府提供临时信贷和资金支持,以清偿其对企业供应商的欠款;但中央政府向居民部门直接发放大规模消费或收入补贴的可能性很小;进一步小幅降息,信贷支持加码以配合准财政政策的扩张,以及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进行重组或将其置换为成本更低的债务。
主流机构普遍认为,部分政策措施可能在7月底之前出台,但重大的财政政策支持和宏观政策转向可能需要等到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不过,面对高企的中美利差,各界并不认为中国具备很大的降息空间,更关键的仍在于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
汇率变化仍由市场驱动
6月26日,中国央行将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债券投标平台,招标发行2023年第六期中央银行票据。第六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6个月(182天),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到期还本付息,发行量为人民币50亿元,起息日为2023年6月28日,到期日为2023年12月27日,到期日遇节假日顺延。
有观点认为,央票的发行将吸收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起到支撑汇率的作用,强调了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不过,更多观点认为,这更在于维持央票发行的持续性。相较于去年,今年人民币的走势更多是市场驱动,央行并无明显的干预迹象。
回顾去年,从4月中旬开始的人民币贬值阶段内,当时央行已几次启动调节工具,如2次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发行了人民币离岸央票9期共计900亿元,去年9月26日宣布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0调至20%,这些政策明确释放货币当局降低人民币贬值预期、保持汇率稳定的信号。目前这些措施并没有被取消。
渣打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美息差较大仍是人民币汇率较弱的主因(中美存款利率倒挂幅度为2%~3%),离岸对冲基金多数都积累了一定的空头头寸、出口商结汇意愿弱。我们预计美联储最快也要年底才可能降息,因此面对这种息差,央行进行干预的意义不大。关键要看美联储6月到底是最后一次加息,还是暂停,但无论如何加息进入尾声。”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6月初的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向前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上行的态势,而一些市场机构则预测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温和衰退。同时,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走强较难持续,外溢影响有望减弱。总体看,我国外汇市场有望保持较为平稳的运行状态。”
“多年来,我们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外汇市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也更加丰富。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他称。
第一财经 作者:周艾琳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荷兰首相吕特获任北约秘书长
- 烧烤、射击、拓展、做风筝 这个木屋很有趣
- 7国农业科研人员及政府官员在海南开展果业研修
-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利用核科技造福全球南方
- 中国A股汽车整车板块周二走强
- 鼓励优质作者持续产出,抖音上线《精选开放麦》
- 北京:卫生、中小学教师等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主要指标
- 前两月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增长超七成
- 施普林格·自然已出版94万篇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论文 逾半开放获取
- 长安航空暑期将开通西安直飞普吉航线
- 中新健康丨达芬奇机器人+荧光显像技术精准导航 上海专家成功救回12岁女孩生命
- 印尼非法金矿山体滑坡死亡人数升至23人
- 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助力2400多万户经营主体以承诺方式取得许可或修复信用
- 前十个月通信业稳步增长 5G加速拓展
- 广州当前珠江最高潮位较高 近期或有明显强对流天气
- 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 北京长城保护形成新格局
- (新春走基层)探访千年老街春节“新颜” 古今融合激发消费活力
- 美环保局要求检测“毒列车”现场是否含二恶英 专家忧污染范围更广
- 为什么江南史研究长盛不衰?北大教授李伯重:史料、方法和问题意识齐备
- 专家展望中国“聚宝盆”:钾锂资源进一步找矿潜力巨大
- 热门推荐
-
- 42部国际友人佳作入选“我和上海”短视频征集活动网络展播环节
- 青年奏国乐 古风古韵新表达
- 专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廷科
- 北京人艺推出新排剧目《长椅》 纪念小剧场戏剧40周年
- 退票要“死亡证明”?对“演出霸权”不能惯
- 湖南怀化非遗及文旅产品首次出口泰国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一网通办”:做好政务便捷服务“大文章”
- 拜登又“打小抄”? 白宫新闻秘书:“完全正常”
- (上海自贸区十年)问答丨上海自贸区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桥头堡”功能?
- 新漫评:枪支暴力——美国社会无解之结
- 山东多地施展“变废为宝”妙招 促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 企业家当网红是不务正业吗
- 美国用户担忧TikTok若被禁将影响生计
- 新研究:“任性”使用阿司匹林隐患大
- 2024中国海博会开幕 深圳国际海洋周同步启动
- 每小时2人死于枪击 2024,美国哪里才安全?
- 俄紧急情况部:库尔斯克州进入联邦级紧急状态
- 让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释放更多活力
- 外媒:巴基斯坦前总理伊姆兰 汗涉嫌泄露机密文件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