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绿色发展 实现互利共赢
6月20日,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本届论坛以“携手绿色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德经济、企业界的200多名代表,重点围绕工业转型、能源革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展开深入研讨,达成重要共识,展现了中德双方共同推动绿色转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信心,为深化中德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中欧贸易投资往来注入了新动力。
打造中德经济技术合作重要平台
中德是重要合作伙伴。建交50多年来,两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友好合作,特别是在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逐渐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新格局。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自1995年由两国领导人发起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先后推动200多个重大合作项目落地,成为中德经济技术领域重要的双边机制与合作平台,在促进两国政策交流、项目对接、产业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共同举办。出席论坛的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应团结合作加以应对。中德双方应充分理解、尊重彼此国情和发展阶段,通过对话沟通凝聚更多共识。围绕能源转型、工业减碳、提高能效等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联合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聚焦“风光氢储”、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生物制造等产业,加强政策交流和人才培养,推进技术、项目、市场等务实合作,携手促进绿色发展。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国务秘书布兰特纳表示,经济发展和气候保护可以齐头并进。德国和中国政府分别制定了本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两国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深化产业合作,将两国的气候保护和能源转型合作提升到新高度。
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迈克尔·胡特尔发言表示,德国和中国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良多。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两国企业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挖市场潜力,推进工业转型,实现共同发展。
论坛期间,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深入对话、加强合作。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论坛闭幕式上表示,德中两国都希望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并从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中受益。希望两国继续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携手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资源禀赋,但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论坛上表示,德国工业绿色转型走在全球前列,很多企业技术水平先进,商业模式成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双方在绿色低碳领域拥有巨大合作潜力。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表示,中德企业双向投资意愿强烈、发展利益相通。希望双方企业家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取长补短、分享机遇,共同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
德国西马克集团首席执行官布克哈德·达赫曼表示,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户,通过使用更多绿色能源,并有效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有效推进绿色转型。西马克正在利用其在减碳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助力绿色中国建设。
中国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向文波在论坛上介绍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方案。为实现绿色转型,公司近年来大力布局包括风能、光伏、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他呼吁发挥中德双方优势,加强人才与技术交流,共同促进绿色能源技术的快速普及,早日实现碳中和。
德国朗盛集团电动汽车和循环经济总监马丁·塞尔维对记者表示,中国是朗盛全球业务的基石,公司在中国建有生产和研发基地。近年来,公司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推进原材料和生产环节的低碳化转型,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气候变化没有国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企业界紧密合作。过去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现在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0%以上。“中德汽车界合作能够提高双方实力,我对两国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
绿色转型中的标准化工作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标准化学会管理委员会成员弗洛里安·施皮特勒对中国在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体系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印象深刻。他表示,德中两国在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已持续多年。随着工业转型不断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需要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
加强可再生能源领域务实合作
自2006年在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能源合作以来,中德在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效显著。当前,德国正在进行能源转型,中国也在积极推进能源革命,都希望建立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
中国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在论坛上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并在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10年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了2.8倍,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51%,其中风电装机3.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增长速度领跑全球,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德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气候、能源与环境总监马丁·霍夫曼对记者表示,在论坛上,德中两国政府和企业界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能源转型的必要性有高度共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受联邦政府委托,负责开展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通过加强在该领域的合作,德中两国促进双方实现能源转型、互利共赢。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动力电池使用量已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与宝马等德国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公司在德国图林根州投资18亿欧元建成电池工厂,为德国和欧洲低碳出行提供服务。“我们秉持以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德国博世集团氢能项目总监赫尔克·克林格介绍,公司深度融入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市场共成长。目前,博世在中国经营59家公司,共有5.8万名员工。博世投入巨资研发氢能开发、运输、储存等,其氢能研发中心已在中国落地。公司正在努力让氢能技术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应用,在交通和工业场景实现技术落地。
“德中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工业转型、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德国阿诗特能源公司总裁皮特·菲斯对记者表示,德中两国都是重要国家,加强合作可让双方实现互利共赢。阿诗特在中国设立了3家工厂,生产储能电池和逆变器等产品。“我们在中国的业务飞速发展,去年至今业绩已增长3倍。”他说,“我非常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人民日报 记者 刘仲华 王迪)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务院: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 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
- 齐思新象,共塑均衡 第八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在北京开幕
- 宁夏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1家
- 今年截至8月底中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均同比下降
- 上海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化安全中心 积极培育产业生态
- 广西“00后”女孩追“蜂”人 守护乡村甜蜜事业
- 烘焙店应客户要求定制“光头强”蛋糕被诉侵权
- (八闽千姿)闽南拍胸舞:兴起而舞展雄风
- 7月22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上周五上升0.27个点
- 国家邮政局:全国已建成超33万个村级寄递服务站
- 贝壳陈岩:平台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符合中性市场观的平台治理体系
- 内蒙古赤峰市矿业公司塌陷事故救援正在进行中
- (新春见闻)洪都拉斯青年西安过“小年”
- 2023翼装飞行世锦赛开赛 11国选手上演“飞人大战”
- 荷兰大选或影响欧洲传统政党格局
- 斯坦福博士拟任乡镇公务员,可惜吗?
- “广州祖庙”再现海丝繁华图景:广州越秀海丝文旅周开幕
- 美国4月成屋销售量环比下降1.9% 低于市场预期
- 我国将从供需两侧发力 推动重点行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优化升级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柚”到丰收年 “金果果”铺就农民共富路
- 热门推荐
-
- 世界知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优秀的建筑会“说话”
- 兰州创业者深耕政企信息化 年均申请5件著作权
- 人工智能让元宇宙“失宠了”?业内专家有不同看法
- 海外网评:世界不需要由一个国家发号施令的“G1”
- (新春走基层)浙江年味冻米糖:一方“江南小切”八方食客垂涎
- 清水绿岸,万物和谐!共享美丽中国
- 亚美尼亚西北部发生车祸 致20人死伤
- 爱店海关查获刀具48把 经相关部门鉴定均属管制刀具
- “卖崽青蛙”如何才能在城市找到“安身之处”?
- 中国专家创新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技法 尽可能为患者保留功能
- 追“新”逐“绿” 能源低碳转型释放绿色发展动能
- 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1%
- 中国作家协会东盟文学交流中心在南宁揭牌
- 美媒称波兰曾作为“北溪”爆炸行动基地 波兰:完全不属实!
- 青海首部民族题材纪录片《绽放的花儿》开机
- 青海:逐“光”前行“链”接全球
- 第四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中国驻日使馆回应
- 调味品市场“津津有味”
- 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员工在其中猝死能否算工伤?
- 手机壳消费“服装化” 年轻人“手握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