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国艺术家作品“齐聚”上海 演绎“四海共芳菲”
6月8日,第十三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正式开幕。 王笈 摄
中新网上海6月8日电 (王笈)芬兰国宝级艺术家的玻璃艺术作品,展示欧陆国家异域文化的传统民族服饰,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景泰蓝、核雕、漆艺等作品……第十三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8日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正式开幕。
本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以“四海共芳菲”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波兰、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伊朗、荷兰等26个国家的150余位著名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携作品参展,参展国家及艺术家数量创下历史之最。
这些精美艺术品各具特色,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例如丹麦“椅子大师”汉斯·韦格纳创作的“叉骨椅”是现代丹麦设计的永恒经典之作,制造每把“叉骨椅”需要100多个步骤,仅手工编织的座面就需要熟练的工匠花费约1个小时、使用约120米的纸绳进行制作。有趣的是,尽管“叉骨椅”是现代纳维亚设计的典范,韦格纳的灵感却是来自中国明朝使用的马蹄形木椅。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红木雕刻、黑陶、刺绣等众多门类。其中,雕塑作品《地平线》以木头为材质,塑造了一座中国古典建筑群,倡导在关注新建筑探索的同时,更应关注对曾经充满了自然山水诗意的栖居之所的重建;琉璃雕塑《龙凤呈祥》以龙、凤为创作元素,展现了艺术家对宇宙生命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馆长助理、展陈设计部部长韩蓉告诉中新网记者,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不少传统的“再造”,通过注入时尚元素,获得更多现代人的喜爱,吸引年轻人将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西南地区5条铁路干线启动大修集中修
- 邮储银行发布2024年三季报 锤炼经营韧性 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 中国医科大学辟谣其团队通过手机摄像头测血氧饱和度
- 儿童题材作品会成为新风口吗
- 浙江聚焦“关键小事”集思广益 促青年全面发展
- 不顾事实蹭流量,警惕“社会纠纷爆网”乱象
- 日本拟将核垃圾埋地下 遭300位专家联合反对
- “家长经”要升级了:“鸡娃”不如提升自己
- 雍禾植发×中国新闻网 抖音直播狂撒福利
- 探访“摩羯”后的文昌:在守望相助中逐步恢复
- 近五百位优秀民乐学子汇聚中国音乐展演书写传承与延续
- 中国青海生态文明摄影展走进巴西和哥伦比亚
- 青海茶卡盐湖旁的“富饶村”:静候春来展新颜
- 2024数字低空大会在深圳举行
- (年终特稿)从技术进口到反向出口 造车新势力“浙江队”崭露头角
- 《流浪地球2》:探索宏观宇宙 思考人类未来
- 土耳其南部再次发生地震至少3人死亡
- 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即将开幕 多国科创企业集中设展
- 首趟“乌兰巴托-曹妃甸”中欧(中亚)班列抵达河北唐山港曹妃甸港区
- 广西友谊关鲜果飘香 越南荔枝抢“鲜”通关
- 热门推荐
-
- “金三角”毒品问题恶化 云南同周边国家禁毒合作密切
- 秋冬季=脱发季?防脱发攻略来了
- “非洲淘宝”正当红 跨境电商如何持续为中非经贸赋能?
- 美食中忆旧情 三联推出赵珩最新散文随笔《老饕三笔》
- 多国领导人就西藏定日县地震向中国表示慰问
- 国家巡回医疗队赴宁夏开展健康义诊
- 2024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开幕 AI赋能尽显夜“潮”范儿
- 院士专家重庆论道 共谋石墨烯材料应用发展思路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 公交也网红
- 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 官方:多出实招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
- 文旅创新需务实可行
- 【打工前沿】为生活持续努力的人,都值得点赞
- 产教融合“成长烦恼”如何破?永康职技校:激发各方积极性
- 百度李彦宏:大模型改变了人工智能并即将改变世界
- 访澳大利亚学者古德曼:回忆中国45年变迁 改革开放影响巨大
- 辞职报告成关键证据,劳动者索赔成功
- 成都中欧班列运邮专线(成都-莫斯科)开通运行
- 埃顿集团首席创新官:中国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行动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