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切莫轻信“高薪保底”
随着近期服务业的稳步恢复,货运公司愈发忙碌。有人趁机钻空子,假借网络平台、物流公司的名头,打起了“诱人”的招聘广告。这些招聘以高薪为幌子,忽悠求职者贷款买车,并承诺随时退车退款。广告宣称的生意看似“稳赚不赔”,实际上却暗藏风险。
根据金融监管部门通报,不少人听信广告、贷款买车,入职后却发现货源不稳定、月收入较低,想退车退款更是难上加难。司机背负了高额贷款,但月收入却不足以偿还月供,不仅日常生活受困,征信记录还可能因无法按时还贷而受损,可谓雪上加霜。
通过劳动获取合理报酬本身无可厚非,但天上不会掉馅饼。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求职者切莫轻信“高薪保底”的说辞。首先,贷款购车入职前,借款人要多问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贷款买车?通常情况下,是否购买某件商品作为劳动工具、贷款买还是全款买,这些事项应该由劳动者自主决定,不能与网络平台、货运公司强制捆绑;二是货源是否稳定?如果求职者无法全面确认公司的经营现状,可通过签订合同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以防投诉无门。
其次,借款要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捆绑贷款”可能暗藏“非正规机构放贷”风险,也就是说,除了利息,借款人往往还需支付名目繁杂的手续费、保证金等。一旦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借款人还可能遭遇非法暴力催收。如果确有资金需求,借款人一定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借款人要仔细、完整阅读合同条款,特别要看清楚几个重要信息,如贷款条件、还款要求、缴费名目等,如果合同上留有空白,切忌在他人的催促下贸然签字,更不可授权他人签字。
相关部门要综合施策,既做好风险提示,又拿出有力措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金融管理部门的角度看,要持续严厉打击“李鬼”式的伪金融机构,严查金融机构的不合规经营行为,让借款人安心用贷、踏实经营、全力发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重庆命名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
- 中国大型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在江苏下水
-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 (两会观察)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中国以“智”提“质”
- 家长注意了,孩子腿疼不一定是生长痛
- 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延伸华夏文明历史轴线
- 商场店铺中的灯光暗藏玄机
- 各地积极应对台风、降雨天气
- 第二届湖南少儿美术作品双年展颁奖 137组作品获奖
- 无差别射杀平民、“杀人比赛”……以军在加沙暴行被曝光!
- 迭代快、供应链优势独特,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需求旺盛
- 聚焦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 青海多项科技成果获突破
- 短剧必火已成过去式 周星驰入场将引爆“精品化”?
- 随地吐痰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 西湖“端午”限定船票将亮相 再现皇家欢度端午情景
- 湖南江永“人+货+链”电商新模式赋能数字乡村
- 中山医学院学术节在穗举行:聚焦加强国际合作 加速肿瘤防治
- 河北张家口一中学操场发生坍塌 1人被埋身亡
- 德国计划派遣4000名士兵驻扎立陶宛
- 京剧演员蓝天追忆恩师童祥苓:我失去了一位崇拜的偶像
- 热门推荐
-
- 西藏举办网络安全技能大赛
- 中国首次出口阿根廷新能源轻轨列车顺利抵达
- 时隔17年首次加息!日本宣布解除负利率政策
- 宁夏多领域专家“行赏撷英” 让非遗在创新中“永不落幕”
- 一股冷空气正影响我国大部 如何防范?专家分析
- 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沪集体开业 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 (乡村行·看振兴)太行山村“数字”新农具 “筑梦”沃野奔共富
- 重庆警方通报“母子三人家中死亡”:因抑郁烧炭自杀
- 西安城市观光车龙年主题新车上线 助力沉浸式文旅打造
- 2023北京国际摩托车展开幕 自主“新势力”品牌异军突起
- 疑似暴力执法 美国多名警察将非洲裔男子压倒
- 覆盖1.8亿人 长护险如何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
- 拱北海关查获一起利用粤澳两地牌车藏匿走私旧手机68台进境案
- 大量事实揭露!《美国所谓“言论自由”的事实真相》报告今天发布
- 3年新增残疾人就业5023人 呼和浩特交助残“成绩单”
- 文化中国行 长江之歌丨微笑的江豚,从四千年前“游”来
- 报告:过去一年中国出海短剧应用安装总量显著飞升
- 春节假期中国民航运输旅客创历史新高
- 小程序短剧赛道“站满人” 八成企业不赚钱?
- 体悟文化底蕴 增强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