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荒”下华尔街投行酝酿第三波裁员,中国人员亦有波及
多家知名华尔街投行从去年开始就传出裁员消息,然而今年5月前后,第二波裁员又扑面而来,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信、瑞银都在其中。但这还不是终点。
据第一财经从多名猎头和国际投行的投行部、研究部从业人士处获悉,由于全球一级市场惨淡,“交易荒”严重影响了投行的盈利,因此未来第三波裁员可能仍难避免。早前大幅扩张的IBD(投资银行部门)是重灾区,从新手到董事总经理都可能被波及。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部分投行裁员涉及中国业务,但主要影响的是在香港的人员。
多家顶级投行大幅裁员节流
多家外媒报道,由于交易环境不景气,高盛正在考虑进行新一轮裁员。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正在研究未来数周内裁减最多250人,部分董事总经理、合伙人将受影响。另有消息人士指,裁员的时间无法确定,但可能在几周内发生。
对于这些“动手”早的投行来说,这其实已是不到一年时间里的第三轮裁员。据悉,高盛在去年9月裁减数百名员工,今年1月再裁减约3200个职位。截至今年3月底,高盛拥有4.54万名员工,较去年年底减少6%。
由于交易量的回升需要更长时间,华尔街大行正在重新审视成本。据报道,高盛首席执行官苏德巍(David Solomon)今年1月在公司高管的一次私人聚会上表示,他没有更早裁员是个错误。高盛今年2月公布了10亿美元的节流计划,其中6亿美元来自早些时候的裁员和替代招聘限制。
高盛最赚钱的就是投行业务,该项业务在2020年和2021年经历了辉煌的两年,但此后明显放缓,这和极具挑战性的全球宏观环境息息相关。投行部门在2023年头3个月里的收入同比下降26%。此外,高盛第二季度来自股票和固定收益交易的收益同比下降超25%。
事实上,在“狼性文化”的美资投行,裁员司空见惯,例如高盛每年都会进行这种审查,但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暂停了,而且2020年开始的超低利率以及大牛市反而推动一些机构逆势扩张。如今,面对高达5%的联邦基金利率、低迷的一级市场交易,裁员节流似乎难以避免。
普遍的新一轮裁员发生在华尔街2023年前几个月的低迷背景下。企业并购活动创下10年来最疲弱开局,抑制了投行从手续费中赚取的收入。根据Dealogic数据,跟去年同期相比,全球并购交易额下降了48%至5151亿美元。早在2022年,这种趋势就已非常明显,只是当时不少银行家寄望于情况将在2023年好转,但事与愿违。
此前一直没有动静的摩根士丹利近期也传出裁员消息,一度引爆社交平台——据悉,摩根士丹利本月大约裁减3000个职位。该机构对记者表示,对此不予置评。不过,亦有相关猎头对记者表示,此次涉及的人员从董事总经理到分析师级别人员,涵盖了ECM(股权资本市场)、M&A(并购)、公司金融等领域。其中,中国业务亦有涉及,主要集中在香港的医疗、TMT等组别。
从全球来看,摩根士丹利第一季度的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4%,固定收益交易收入下降了12%至25.8亿美元。
另一顶级美资投行摩根大通也在裁员,但幅度相对较小,约裁500个职位。而猎头对记者表示,行动可能并未结束。
近期,摩根大通在匆忙收购了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第一信托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后,就宣布将对该行裁减约1000名员工。摩根大通当时表示,已履行对第一信托银行员工的承诺,在5月1日交易完成后的30天内明确员工的就业状况。
摩根大通表示:“绝大多数第一信托银行的员工将会被安排在摩根大通工作——要么是过渡期,要么是全职工作。”处于过渡角色的工人将被雇佣最多12个月,没有获得新职位的员工将获得两个月的工资和福利,并将获得一次性总付和持续福利。摩根大通在全球拥有约30万名员工。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亦计划让大约40名亚洲员工内部转职到其他部门(不同地区或不同业务条线),以避免发生直接裁员。据悉,40名员工以初级员工为主,超过半数常驻中国香港,以中国资本市场相关业务为主,少数涉及全球资本市场业务。业务调整部分原因是因为美银在中国内地业务量出现萎缩。
此外,早前瑞银突然宣布收购瑞信,人员问题也成为焦点。据记者了解,尽管目前两家机构仍在以独立实体运行,但多数瑞信员工可能需要离开,而瑞银亦可能出现小部分的裁员。
全球市场环境依旧严峻
如果要问2023年的形势会否比2022年好,可能答案是否定的——利率仍然居高不下,经济增速并未回升,可能唯一不同的只是多了一个热门主线——人工智能。
就宏观利率走势来看,美联储过去一年多大刀阔斧加息500个基点,这导致融资成本直线飙升,并直接导致二级市场估值收缩,这也反向导致一级市场估值压缩,交易量急速萎缩。
但是,利率在短期内很难大幅下降。6月15日凌晨,备受瞩目的美联储利率决议将公布,有“美联储传声筒”之称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上周称,美联储将在6月跳过加息,准备晚点再加。
但由于抗击通胀之路并非坦途,即使美联储6月暂时观望,之后可能仍会有1~2次加息。高盛的研究显示,最近几个月美国二手车拍卖价格仍有实质性上涨,预计在5月的CPI报告中,二手车价格将环比增长3%。此外,住房租金增长的替代指标在4月加速,同比增长2.3%(3月为1.1%)。新租约继续涨价可能会使CPI和PCE的住房通胀保持较高水平。不过,高盛预计,PCE住房通胀率将从目前的8.4%降至2023年12月的5.9%,并在2024年6月降至4.4%。
一级市场形势则仍然严峻。“其实投行都已经裁员大半年了,隔几周裁一轮,裁了好多轮了。目前PE融资难,没有交易,投行也没生意做。”香港某金融行业猎头对记者表示。
其实,去年一级市场就已弥漫悲观情绪,中概股退市风险、全球二级市场“杀估值”、经济衰退风险等都导致业务量急剧放缓,而今年并没有明显好转。这直接影响了投行业务——并购、杠杆融资、IPO等。
有私募股权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主要存在几大问题——大部分PE在当前的市况下很难将持有的公司卖出去,因为行情太差,PE收购的公司估值目前无法被市场接受,且部分公司亦不愿意进行down round(估值减计)。亦有业内人士举例称,2021年时大部分软件公司的私募估值都是 100倍经常性收入(ARR),而现在市场上能有10倍ARR就已算估值很高的了,想要通过IPO套现的难度则更大。
另一个问题在于,当前经济形势不佳,且真正的优质项目稀缺,外加融资成本较高。这意味着投资风险远高于前几年,投资机构会要求更高的IRR(内部收益率),这就导致机构对项目更为挑剔。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融资难。对于一级市场基金而言,新的基金很难募集。鉴于地缘政治风险,部分亚洲投资项目亦很难获得美国方面的融资。相比之下,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投资人对这类项目的风险偏好相对更高一些。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周艾琳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推动提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
- 国家统计局: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6%
- 地方两会频频点题“国企改革” 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
- 乌国防部称乌克兰飞行员将于明年在法国接受战机训练
- 比亚迪吸纳3.18万名应届生 以人才赋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 中国—东盟开启“数智”产业合作新赛道
- 普京会见非洲代表团:俄方从未拒绝就乌克兰问题进行谈判
- 推动金砖合作提质升级
- 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南端有何新看点?
- 福建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双节合一”超长假期在即 小众目的地需求上升
- 多国与会人士:博鳌亚洲论坛是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具有重要意义
- 中美经济工作组举行第六次会议
- 婺州窑传承人陈新华:欣慰更多人将假期“分给”瓷器
- 塞北小城盘活“冷资源” 撬动文旅“热经济”
- 杭州数据要素运营中心启动 打造数据可信操作空间
- 威海打造全球打印机之都 前9个月产量1200万台
- 闹元宵!光影“大戏”璀璨呈现 多彩非遗闪耀神州大地
- 乡约福建:杜鹃花开迎客来 “小高速”开启致富路
- 江西:一年来各级红十字会共接受海内外捐赠款物10.39亿元
- 热门推荐
-
- 华北黄淮高温处于鼎盛时段 南方强降雨陷入“车轮战”
- “巴适!” 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首航重庆执飞“沪渝快线”
- 陈韵红粤剧艺术传承专场演出举行 展现薪火相传
- 驻闽武警部队全力备战台风“杜苏芮”
- 蓝天救援队土耳其前方队员:连夜转战万人失联重灾区,争取营救更多人
- 让各领域“测得了、测得准” 去年我国批准建立1135项国家标准物质
- 五台山下“机场人”:从“门外汉”到“领路人”
- 能源自循环体系进入国家公园 蔚来塑造企业社会责任价值样板
- 2023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超2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
- 中国本月将举办精品消费月活动
- 节后长胖了,用药就能“躺瘦”?专家:想得挺好
- 上海口岸2024年出入境人员数较2023年增长85%
- 第二批紧急增调物资已抵达甘肃积石山县
- 滴滴送花3月暴增19倍 乌鲁木齐市民最爱快送鲜花
- 北京警方: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第一次集中统一行动
- 前三季度深圳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8%
- 王熙凤的“玫瑰珮”
- 北京发放绿色智能消费品补贴 单件商品最高补贴1000元
- 促时尚循环经济发展 SHEIN Exchange二手交易平台扩展至欧洲
- 政法机关整治医美行业乱象 推动“颜值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