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收抢麦 和大雨“赛跑”!智慧农业“神器”助力增收抢农时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冬小麦已收获7.9%,其中西南地区收获接近尾声,湖北过七成,江苏、安徽、河南零星收获。
抢收!夜战青峰村
从5月25日开始,安徽4290万亩小麦次第成熟,开镰收割。而气象预报显示,近期安徽全省大部分地区陆续有降雨。成熟的小麦能否及时抢收,夜晚收获能否保持效率和进度?
在安徽省寿县青峰村,夜幕下的麦田里收割机轰鸣,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正在进行。作为这片麦田的主人,种粮大户张启峰心情有点复杂。
安徽寿县安丰镇粮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 张启峰:也兴奋也着急。兴奋的是今年的小麦产量还好,着急的就是以后有几天的大雨,割不完的话,过了这场雨麦子就坏掉了。肯定要干到通宵,干到天亮,一直干到下雨为止。
在安徽淮河沿岸,人们会用“收麦抢黄豆”来形容事情的紧迫,分秒必争,抢的是一年的收成。在现场,16台收割机已经持续工作了一整个白天,夜晚收获对于大部分农机手来说也不陌生。
今年安徽全省三夏投入农机20万台,其中5万台是装配了监测终端的智能农机。有了“北斗夜眼”,农机手们对工作进度信心十足。
晓娟跨区收割团队队长 王晓娟:我们车上装了北斗智能一体机,省时省力,提高效率,而且精准度非常好,夜里抢收2000亩没有问题。咱们的车子和机器都是马力增大了,以前是60马力的,现在是200马力的。
安徽寿县安丰镇粮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 张启峰:成熟的有5000亩,下雨之前能收到4500亩,进度比往年快,要是以前像这些机械收不了这么快。
夜里11点,几辆大卡车把张启峰收获的小麦拉到烘干基地进行烘干,确保颗粒归仓。
今年,为做好小麦机收保障,安徽省提前摸排发布作业信息,免费发放3.5万份跨区作业证,组建了267个应急机收服务队,确保异常天气等情况下及时调度机具。
抢麦!和大雨“赛跑”
眼下,河南8500万亩小麦已陆续开镰,驻马店的小麦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根据天气预报,从26日开始,持续几天的大范围降雨,会给这里的小麦机收带来不利影响。抢农时,和大雨赛跑,保证颗粒归仓成了当地农民最急迫的事。
王子明,90后,驻马店汝南县一名种粮大户,今年他一共种了2800多亩小麦。麦收期间遇到大风大雨天,一时间打乱了他原有的麦收计划。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种粮大户 王子明:原来我们每个人或者哪一个环节都是非常有序地往前推进,但是今年情况不一样,有点小紧张了。
心里紧张,但麦收的步骤不能乱。600亩早熟小麦必须马上收割,而遇上这样的阴雨天,只能按照湿小麦出售。提前找到收购价钱合适的买家,迫在眉睫。
多方打听后,一些粮食收购商告诉王子明,今年县里新建了不下30万吨的仓容,其中大部分都配备了充足的烘干设备,湿小麦也能收购,可处理。王子明要出售的600亩湿小麦虽费了些周折,但最终找到了买家。
湿小麦有了出路,但怎么把它们收上来又是另一个问题。大雨后,麦地里土壤湿软,王子明家的大型轮式收割机派不上用场。稍作休息,他又来到了县里的三夏生产应急服务队寻求帮助,看看那里能不能找到足够的履带收割机。
驻马店市汝南县兄弟农机应急服务队队长楚魁说,像他们这样的应急服务队今年县里已经拓展到了10支,目前有1000多辆履带收割机在县内,为了应对阴雨天气,他们又在网上发出了告机手的一封信,向在外作业的机手发出了通知,目前正有4000多台履带收割机开始陆续返回。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种粮大户 王子明:不管这几天下不下雨,感觉心里踏实多了,现在我就等着这些金灿灿的麦子,全部变成我们钱包里咔咔响的票子了。
智慧农业 让一亩田“减肥”又增收
在全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北大荒建三江,眼下正是水稻插秧时节,天上北斗导航、手中遥控着无人机插秧,种植户们感受到了智慧化种田的“乐趣”。
种植户张良宝是远近闻名的老把式,今年,他通过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体验到了更加“绿色”的春耕生产。
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 张良宝:智能插秧机施肥也更加均匀了,而且都是施在泥里,施在水稻的根旁,用农民的话说就是“把肥直接送到庄稼嘴边”。我们自己施肥都是抛洒,都在表面,浪费也大。
让庄稼老把式张良宝赞叹的是农场开发的智慧农业系统App。种植土地的气象、苗情、病虫监测以及土壤肥力、墒情、智能农机作业等数据一目了然,经过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分析,按照数据的要求就把地种起来了。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 李岩:这个地块有测土配方的一些数据,以及物联网采集的实时数据。种地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它什么时候饿了、想吃什么、能吃多少都能通过实时数据看到,甚至可以精准计算出每一天该做什么事情。通过农业数据化,让农业生产精准化,最大程度地节本增效。
截至目前,依靠这套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北大荒建三江总耕作面积达到1322万亩次,实现了每亩水稻减少化肥约10%、产量增加约8%。下一步,还将集成应用22项农业新技术,并着重在水稻生长的数字模型构建等方向集中攻关,依托农业的科技成果让种植更加绿色,助力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发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陈博 刘成 范湘颖)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电影《热烈》海外首映礼在泰国曼谷举行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怀化!
- 多品类“京味”图书亮相2023北京书市
- 海南启动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文创设计大赛
- 美国加州“山脉大火”致6人受伤 逾万栋建筑受火灾威胁
- 台风+冷空气双重影响 海南岛本周最低气温或降至6℃
- “六一”儿童节将至 :孩子礼物难选?沟通陪伴不可少
- 百果园发布2023年ESG报告,多个领域取得全新突破
- 美国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包藏霸权之心
- 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长春开幕
- 超20城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带来哪些利好?
- 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
- 上市银行半年报收官,透露了哪些信息?
- 沈阳对台服务再提升 台企增资扩产落项目
- (新春走基层)在福建泉州寻觅“闽南美好生活”
- 吉林“Z世代”滑雪教练:冰雪改变了生活
- 跨越一甲子的双向奔赴:“国家的孩子”回家了
- 5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74 同比上升1.2%
- 黑龙江加快冰雪旅游发展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 马克龙:在巴黎奥运会结束前不会任命法国新政府
- 热门推荐
-
- 导演陆可:不想让“分离”的故事太沉重
- 随遇而安“懒人游”
- 中华遗嘱库升级遗嘱服务解决旧改继承纠纷
- 德国拟修法授权军方击落非法无人机
- 国际劳工组织报告:全球工资不平等现象有所减少
- 北京启动防洪Ⅳ级应急响应
- 趣味市集亮相隆福寺 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开启京彩文化消费嘉年华
- 中国财政部公布政府债券柜台交易业务相关事项
- 【世界说】美国大麻产业已成“庞然大物” 政府的不作为助长其危害
- 东北雨雪频繁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南方多地气温将创新低
- 德国学者耶里尼克:中国新能源汽车迎头赶上 技术进步令人印象深刻
- 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缉毒警卧底侦查连续偶遇同事
- 腰疼就是腰突?两码事!
- 台风“康妮”逼近 马尾至马祖“小三通”客运航线停航
- 山东武城多举措深化体教融合 推动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
- 年度最大“超级月亮”今晚现身 错过之后还有机会吗?
- 守护“菜篮子”、建爱心驿站……各地多举措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 OpenAI透露开始训练下一个前沿模型,GPT-5在路上了?
- 秋季干燥易便秘,中医教你实用缓解方法!
- 税务部门打造“税路通”品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