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 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鸿沟如何跨越?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是从1到10的跨越。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实现这一跨越至关重要。
面对横亘在科研和产业间的鸿沟,科研力量雄厚的上海正在寻求破解之道。最近,浦东新区就发布了一张精准对接科研转化供需双方的榜单,效果如何?一起来看记者的调研。
01
一张榜单
精准对接科研需求
当记者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科经委,工作人员正忙着梳理最新的对接情况。几个月前,他们上线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社会征集技术创新需求,没想到,很快就征集了120多项。
上海浦东新区科经委科创科普处处长 魏军娜:企业对相关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创新资源没有充分为产业服务。
企业需要核心技术,却找不到创新源头,科研机构手握创新成果,但不知道如何转化。即便是创新之都上海,也面临着这一现实问题。
一些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问题的症结在于创新资源供需匹配失衡。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谭瑞琮:所有的资源都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配置,如果技术的产出和市场的需求脱节的话,我们大量的一些研发可能没有用武之地。
如何打通堵点,跨越从学术到产业的鸿沟?上海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转化中心,面向大企业开放大科学设施,在临港、张江等科创承载区建造了嵌入式创新空间,唤醒了一大批沉睡的科研资源。
为了帮助企业精准地找到创新资源,今年初,浦东新区还首次面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公开征集技术创新需求,形成科研项目榜单,发布在公共平台,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对接相应的企业或者科研院所。
上海浦东新区科经委科创科普处处长 魏军娜: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有10个项目成功揭榜,有17个项目收到揭榜方案或者是找到了意向揭榜方,还有更多的正在陆续对接中。揭榜的不仅有本地的科研机构,还有江苏等地一些院所。
02
一个平台
搭建“双向奔赴”的桥梁
首批达成的项目目前进展如何?他们“双向奔赴”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此次对接,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承担专业性工作。当记者来到国创中心,正赶上首批达成的一个项目在深入对接。聊到联合攻关、培养人才等话题,双方滔滔不绝。
杨卫忠是一家化学纤维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因为一项关键技术得不到解决,他的产业更新始终停滞不前。这一次,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发出了科研需求,没想到三天之后,就得到江苏一家专业研究院所的响应。
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杨卫忠:想不到这么快、三天就完成了对接,也想不到实际上我们的需求,人家已经早就有所研究,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而对方苦心研究了一年多的科研成果,也有了用武之地。
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 纪俊玲:我们也希望研发的一些产品能够跟龙头企业快速衔接,快速解决行业的痛点难点。
国创中心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不少产业化成果。然而,相关负责人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还有很多科研成果依然闲置在书架上。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谭瑞琮:它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学术上新的研发、到产业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跨越。怎么去跨越呢?除了技术本身的研发以外,实际上有很多中试、放大以及技术的熟化,离产业的需求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需要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合作、反复打磨,这个过程漫长而琐碎,如果没有好的合作机制,往往失败于途中。作为长三角地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国创中心正在搭建形式多样的新型研发载体,帮助科研机构、企业,乃至政府采用多种模式合作。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谭瑞琮:一体化对接长三角各个产业创新的需求,把这些需求和全球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做一个全面的对接。我们还可以面向关键的共性核心技术的需求,组织联合的攻关。
03
跨界融合
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从记者的调研中不难看出,科研和产业的供需堵点一旦打通,将会激发新的动力,甚至产生新的产业和赛道。也正是看准这一点,上海浦东正在加快跨界融合,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在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一项针对新型药物的研究正在进行。和传统的细胞学研究不同,研究人员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细菌蛋白质结构。团队成员来自计算机、物理、生物等学科。像这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广泛展开。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陈骏:我们在做的“计算+生物”“计算+金融”“计算+工程”等,都可以作为数据科学本身的能力,可以助力于本领域的一些发展。
依托以计算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上海浦东正在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通过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合、产学研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加快把科研转化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负责人 魏宗凯:这是我们67万个模型,包括智慧政务的、智慧城市的,还有工业制造的等等。我们现在总共赋能了大概20万家的企事业单位,大到一些大型的央企国企,也有一些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都可以用飞桨这样的一个平台去做一些开发。
就在不久前,浦东还面向社会开放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
总台央视记者 陈钰洁:我身边这条道路就是国内首条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智能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不时有智能驾驶的测试车辆上路测试。这条路设置了红绿灯和复杂路况,可以满足包括智能驾驶、智能泊车在内的多个场景的应用。
在随后的体验中,记者了解到,这段道路不仅能够满足技术上的测试要求,也在路权、行驶规则等方面予以规范,不断满足产业创新应用需求。
纵目科技市场品牌副总裁吕迅:聚集了很多智能驾驶、自动驾驶以及AI的一些公司,这些科技公司在一起互相交流碰撞,也更能够去激发出我们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除了“未来车”,浦东还把“创新药”“中国芯”“智能造”“蓝天梦”“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这些重点产业全部达到“千亿级”规模。
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 李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创新链,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领域布局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陈钰洁 黄玮 魏然)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今冬“哈尔滨亚布力雪乡”旅游专线诚信指导价发布
- 在全面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
-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3.6级地震 震源深度18千米
- 三品工程助力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 金壮龙:准备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
- 2024年湖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启动
- 外媒:匈牙利将于2月26日就瑞典加入北约进行投票
- 中国疾控中心:吃月饼有讲究 健康食用看提示
- 港澳青年参加广东“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
- 五年来,拉萨消防救援支队新建微型消防站558个
- 中东部大部持续回暖 周末冷空气发力上演冷暖逆转
- 延吉直飞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客运航线复航
- 中国电动汽车对围堵说“不” 保护主义“回旋镖”必将伤及美国自身
- 韩国抗议日本《防卫白皮书》对独岛主权主张
- 央行新设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专家解读→
- 共和国故事|探寻75年来“人民广场”上的生活脉动
- 抗衰老“新成员”:透皮胶原光技术引关注
- 已有多人中招!“碰”一下钱就没了……手机这个功能,慎用
- 白宫:拜登特朗普将于当地时间13日在白宫会面
- 成都警方破获一起特大跨国“DCEP”数字人民币电信网络诈骗案
- 热门推荐
-
- 美媒预测:特朗普已获得210张选举人票,哈里斯获得112张
- 跨省换工作,医保关系如何转移?北京市医保局解答
- 远古的中国人吃什么
- 知识产权赋能民营企业发展
- 广西推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 促进有效投资约735亿元
- 纵有订单滚滚来 桃农偏要“三不摘”
- 山西晋城窦庄古堡:一座“夫人城”尽览明清风华
- 湖南今起入汛四预警齐发 人工消雹护航春耕
- 武汉东湖:船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 中新健康丨海南出台政策支持创新药械发展
- 广西北部湾港—马来西亚再添一条直航航线
- 透过数据看冰雪旅游热力十足 各地蓄势待发推动“冷资源”激活“热经济”
- 2024来了 您想在北京怎么跨年?
- 5月14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广州市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将设立 目标规模200亿元
- 广西力推与新加坡双向旅游再创新高
- 黑龙江鹤岗发生一起农用作业飞机坠毁事故
- 中国发制品春季交易会:“头顶大事”孕育时尚经济
- “招标”“分销”“上市交易”……超长期国债百姓能不能购买?
- 辽宁:备案博物馆达130家 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