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上新”:长篇封笔 故事继续
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笔耕不辍,一次“上新”四部剧作。这四个故事题材不同,时代背景各异,但内核相通,“都是讲述年轻人的奋斗史”,周大新说。新书发布会活动结束后,他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专访,分享自己作为“小说家”与“剧作家”的感受。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不认输的主人公
202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正式启幕前,1月7日,华文出版社在北京举行“周大新剧作选”新书发布会。
“周大新剧作选”包含《成圣:张仲景》(以下简称《成圣》)《丝路长歌》《壮士梦》《第三页》四部。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涉及不同行业,主人公都是周大新的“河南老乡”:《成圣》的主角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丝路长歌》的故事围绕20世纪初誉满天下的“南阳丝绸”展开,《壮士梦》和《第三页》分别讲述普通人投身物流、出版行业,从人生低谷走向人生巅峰的奋斗经历。
“这四部作品,每一部都有一个不认输的主人公,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磨难,都按照自己的目标一直向前走。”周大新说,“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读者朋友带来温暖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希望年轻的朋友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要害怕,坚持走下去。”
剧作观照现实
“周大新的创作始终关注社会,始终与现实紧密相连。此次出版的四部剧作也具有这一特点。”华文出版社总编辑余佐赞说道,《丝路长歌》《壮士梦》《第三页》从20世纪初实业救国、民族经济讲到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圣》聚焦传统中医文化,引发读者对于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嘉宾之一、清华大学教授王敬慧读完这些作品,对《成圣》感受最深。她在做“中医文化核心理念跨文化诠释研究”课题时发现,一些关于中医的英文表述不够准确,导致那些原本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听到中医的各种概念更是一头雾水。“跨文化诠释仅凭借语言翻译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文学、戏剧等方式。比如当你读了张仲景成为‘医圣’的故事,感受到他那种悬壶济世,‘‘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的利他精神,自然会对中医多一层了解。”王敬慧说。
忆《香魂女》与谢飞导演
1979年,周大新发表第一部小说《前方来信》,正式踏上作家之路。1980年代“文学热”,他没有缺席,随着《第四等父亲》《“黄埔”五期》《汉家女》等作品先后发表,周大新扬名文坛。
也是从198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屡屡被拍成影视作品。导演谢飞根据周大新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的电影《香魂女》于1993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这部讲述两代女性困境的电影,30年来不时在海内外重映,每次都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
获金熊奖当年,小说原著改名《香魂女》再版,“豆瓣网友”谢飞在评论区打出四星高分,并回忆拍摄往事:当年他赴河南南阳拜访周大新,周热情地带着他参观家乡邓州,介绍当地芝麻种植、香油制作等知识与农村风俗,令他印象深刻。可惜由于没有觅得合适湖景,电影最后在河北白洋淀取景,“原著里浓厚的豫文化风采也就没法体现了”。每次映后交流,谢飞都推荐影迷去读原著,“对比电影,别有风味”。
“在选取电影拍摄的外景地时,我陪谢飞导演在我的家乡走了很多地方。”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采访时,周大新也谈到与谢飞“同游邓州”的往事。
“在电影艺术领域,谢飞导演是真正的专家,也是我的老师。《香魂女》的剧本是谢飞导演改编的,他给我看过剧本,改编尊重原著,我很满意。我第一次看片子时非常激动,流下了眼泪。”周大新说,“写小说时,二嫂和环环的命运让我流过眼泪;看电影时,眼泪流得更多了。”
写小说要“趁年轻”
这位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成了影视改编“香饽饽”的作家,其实最早开始创作的文学作品就是剧本。
在《前方来信》发表前,周大新写过两个电影剧本,一部名为《古榆》,讲述豫西南乡村一个名叫雨本的青年因身体残疾而放弃与恋人的婚约,恋人后来嫁人,又遭丈夫抛弃,在老家生下女儿后死去。雨本收养了女婴,将孩子抚养成人后,得知孩子生父落魄,生活艰难,他在痛苦中让养女回到生父身边。另一部名为《诬告》,讲述两个家庭的选择和际遇。彼时周大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写作和编剧训练,他凭借对电影的热爱,以及阅读大量电影剧本的经验,写下这两个充满戏剧冲突、揭示人性善恶的故事。
后来周大新迷上了写小说,从一开始的短篇到《走出盆地》《第二十幕》《安魂》等长篇,他用小说家的笔触刻画人性、描摹世情。2008年,他凭借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的魅力无穷,她带给我的欢乐和迷恋远远超过了剧本。”周大新说,“别人想把我的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我都是直接把版权卖给他们,很少过问(改编)。我那时已经知道,小说的脾气乖戾,很难伺候,你必须趁着年轻和精力旺盛与她在一起生活,否则,极易被其蔑视和抛弃。”
尝试科幻 “向未来看”
2021年出版长篇小说《洛城花落》后,周大新宣布长篇“封笔”。在此次活动中他直言:“长篇我写不动了,写一部差不多耗费三年,这期间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但今年73岁的他依然是“中国文坛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评论家孟繁华语)。去年此时,他出版散文集《站在人生长河的下游》,今年是“剧作选”四部。他还透露,自己正在写一部科幻小说。
“我们中国作家习惯向后看,写历史题材;习惯向下看,写现实题材。而科幻小说是向未来看。”周大新说,“历史和现实我都写过。当我用科幻的手法去写猜测未来生活的小说时,才感受到,我须懂得一些最新的科学知识,须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力,还须尽可能多地跨越各种禁忌。”(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起底“地下钱庄”:多藏身居民楼,非法转移巨额资金
- 中美省州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在厦门举行
- 福建省老区苏区县首批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试点工作启动
- 老工业基地吉林一季度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逾四成
- 柬埔寨银行存款显著增长
-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
- 快讯:韩国国会未通过针对总统尹锡悦的弹劾案
- 乌内政部:乌一地市中心被俄导弹击中 7人死亡,90人受伤
- 声称付费帮办入学 诈骗获刑退赃罚金
- 外媒:泰勒·斯威夫特在维也纳的演唱会因袭击威胁而取消
- 《中乌丝绸之路考古》邮票邮折发行
- 《敦煌奇境》展亮相杭州 聚焦第220窟再现初唐乐舞
- 俄方称一日内摧毁乌军近400个军事目标 乌方暂未回应
- 乘着地铁穿越 “时光列车”在北京常态化运营
- 要下雪了! 2025年南方首轮大范围雨雪来了
- 新疆兵团护林员马晓华植树造林28年守护生态
- 西北首个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揭牌
- 黄金“变现”消费者如何避坑
- 学习绘文|于千年竹木中,品“牍”早期中国
- 俄称美对乌军事支持将达到500亿美元
- 热门推荐
-
- 浙江: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
- 西安多措并举促消费 新能源汽车年末“冲刺”供需两旺
- 开学啦~同学们,“安全”这门功课别落下!
- 亚冬会开幕式筹备进度条到哪了?有哪些创新?总导演独家剧透→
- 河南深入推进创业培训 累计培训各类学员329.9万人次
- 晶科能源全球副总裁:光伏将是可持续发展主要能源
- 青藏铁路暑运收官 客流呈高位运行态势
- 不能说的秘密,必须说的话题!如何织密守护网防范未成年人被“隔空”侵害?
- 光明说经济丨中国外贸顶住压力走出上扬曲线
- 四川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4%
- 国际局势前瞻:2024年,这些大事或将改变世界!
- 中国移动董事长:预计未来5年我国智算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超50%
- 奶业产业链的“科技范”
- 国际识局:多国政要访华 中国迎来新一轮外交热潮
- 博士返乡“折腾”记
- 暴雨天汽车被淹,保险如何理赔?这件事别做!
- 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首届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大会在沪举行
- 樊春海院士谈“交叉学科”:学科需跨界,方向需聚焦
- 壮乡千年非遗古韵添今风 成中外年轻人“新宠”
- 福建漳州边检站民警与台胞共迎中秋叙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