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爸妈和我,还在N刷这部剧
中新网北京11月7日电(刘越)“闲来无事打开电视,又叒叕看到了重播的《父母爱情》。”
从2014年上星首播收视率破3%,江德福、安杰的“神仙爱情”火遍全国,到如今近40万观众打出9.4的豆瓣评分,“德华带娃”成为大学生寒暑假必玩“爆梗”,正如网友评价:十年了,无论是父母辈还是年轻人,似乎对它都百看不厌。
“突然就到了爱看年代剧的年纪。”
“恍若隔世,好像自己也过完了幸福美满的一生。”
“比一波三折、拐来拐去的狗血伦理剧强太多了!”
“为数不多能陪爸妈看完的电视剧,平平淡淡反而很有看头。”
问题来了,这部没有狗血剧情、不走爽文套路、全是柴米油盐的年代剧,为啥会成为“经典”?
真实还原生活 引发观众共鸣
“江德福第一次去安杰家拿的花是?”“菊花,还是白色的!”
“安杰在岛上的绰号是?”“一二一!”
北京电影学院的礼堂里,全场响起了持续的笑声。
谁也没想到,《父母爱情》播出十年后,00后的观众们都能对剧中情节如数家珍。
就连主演都很难做到这一步。饰演“江德华”的刘琳说,自己在网上看到了一个 “《父母爱情》十级学者统一考试”,前两天去考了一下,结果只得了67分。考题内容五花八门,涵盖“六十六要吃女儿一刀肉,安杰让亚菲买猪肉哪个部位”等逗趣提问,从对细节的挖掘处,足见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之深。
喜欢源于共情,真实则是艺术美的基础。《父母爱情》是对新中国历史的深情回望和拥抱,在剧中人物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婚恋生活里,年长的观众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年轻的观众则学会了体谅父母的艰辛。
其实,《父母爱情》的故事并不复杂:大老粗军官江德福邂逅资本家小姐安杰,一对八竿子打不着的夫妻,五个性格迥异的儿女,一位“泼辣野蛮”的姑姑,从青岛军校到偏僻海岛,从柴米油盐到鸡飞狗跳,平淡温馨又烟火气十足的日常,让人看了会心一笑。
不刻意煽情又充满泪点,这部高度还原、富有生活气息的年代剧被奉为经典之作,十年前就曾横扫各大颁奖典礼,至今仍引发观众津津乐道。
曾有人调侃,《父母爱情》就好比战争剧里的《亮剑》,轻喜剧里的《家有儿女》,宫斗剧里的《甄嬛传》,只要刷到,就根本停不下来。
“如今网络上有许多经典片段的回放,比如德华抱着孩子说‘你们又生,累死我算了’,以及有人说‘要找就要找德华这样的’,这些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
在主演郭涛看来,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关键在于其内容本身在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回忆起拍摄往事,他笑称,自己从中学习到了江德福对待生活的睿智态度以及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从大嗓门、不修边幅的“大老粗”,到每天睡觉前乖乖收拾自己的“三洗丈夫”,他与安杰逐渐包容彼此,适应彼此,夫妻生活温暖、细腻、真实。
“我们面对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需要以更加幽默和智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这部作品以一种特别阳光、善良的方式呈现生活,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谛。”
诙谐接地气 温暖动人心
曾有人说,《父母爱情》的成功,或许是一场“有悖戏剧规律”的奇迹。
的确,这部片子既没有宏大叙事,又没有强情节,更缺乏极致化的戏剧冲突,不放大矛盾、不制造苦难,专注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也许有悖戏剧规律,但是无损观剧快感。
剧中,几个孩子晚上不睡觉偷吃桃酥。安杰为了让孩子们吃个痛快,直接去公社买了10包桃酥,豪爽地宣布:“一人一包桃酥,各管各的!”——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浮现儿时过年才能大口吃肉的快乐。
小姑子德华心疼侄子不吃饭,偷偷给他煎鸡蛋,不忘淋上香油,最后用手一抹香油瓶口,吮到嘴里——回忆往昔,你又想到了哪一位过惯苦日子的朴实亲人?
德华喂饭、掰西红柿给孩子们的细节,更是戳到了许多观众的心里——“我妈每次吃水果都要掰一半给我,演员演得好自然,姑姑是真的把江家孩子当自己孩子。”“小时候奶奶就是这么喂我吃饭的,我想奶奶、想家了。”
温情之外,《父母爱情》还是一部诙谐的喜剧。江德福把“纨绔子弟”念成“执跨子弟”,令人捧腹大笑;在医院见安杰时,他没话找话:“没想到你在这(医院)上班,挺好的……”结果安杰反问:“好什么?”江德福脱口而出:“吃药方便!”
德华和安杰的“掐架”,更是剧中的名场面。德华从农村老家来到哥哥家,只专心致志于两件事,一是给安杰添堵,二是为哥嫂带娃。一次,德华偷偷嚼东西喂孩子,被安杰逮个正着,两人大吵一架。安杰嘲讽“你真少教”,德华没听明白,反驳道:“你少叫了,你也没少叫!”安杰秀才遇上兵,被气得没话说,摔门回了房间。
后来,已经带了三个娃的德华在得知嫂子又怀了双胞胎后,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老天爷呀,你们还让不让人活呀,累死俺算了!”更有趣的是,“德华带娃”梗火了,一群放假在家带娃的大学生们纷纷前来认领:“不是保姆请不起,而是‘德华’更有性价比……”
由此可见,仰仗生活无所不在的素材,引导观众去体会生活本身的幽默,以轻松逗乐接地气的方式来热爱生活,是《父母爱情》得以俘获各年龄段观众的关键。
梅婷:年轻演员选剧本不要太挑剔
军功章上,也有演员的一半。
在青岛拍摄军舰场景时,梅婷刻意体验“晕船”,让表演更加生动自然;性格温和的刘琳,选择颠覆性出演泼辣的“德华”,突破自我;正是一众演员的“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让《父母爱情》虽历经岁月洗礼仍能成就经典。
然而,经典作品的诞生可遇不可求。因此,面对台上一众实力派,有年轻的表演学院学子举手提问:如何选择剧本与角色呢?
“首先,要把课上好。”
刘琳的回答直截了当。她提出,只有掌握声台行表这些基础课程,自由运用自己的身体、声音,才能去塑造角色。同时,她还强调,虽然现在学表演的孩子们家庭条件普遍都不错,但还是要去体验生活,比如坐坐地铁,去菜市场买买菜。
在谈到选择剧本时,刘琳建议年轻人不要只看主要角色,而是要关注剧本的整体质量和每个小人物的刻画,“小人物写得好,本子就差不了,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张龄心则认为,选剧本不能只关注戏份多少,要看角色能否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情绪点上触动人心。同时,她半开玩笑:说一句大实话,当有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剧本,当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有戏就拍吧!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拍戏,不要太挑挑拣拣。”梅婷则建议,年轻演员不要过于挑剔,很多学习都是在工作当中一点一点自己悟到,或者是跟周围的人、导演学到的。“创作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演完之后如果觉得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用担心,因为剪辑师和导演还会进行调整。”
“还有,你得是真喜欢这行。”望着台下稚气未脱的面孔们,刘琳笑了:“演员这个职业充满艰辛和挑战,出名之前,可能会有很长的等待期,也许一辈子都出不了名,这是非常残酷的。”
“你要拷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能一直走下去?因为只有真的热爱,才会愿意心甘情愿地付出汗水。”(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专访古巴拉美社社长:“一带一路”将向更高水平发展
- 福建大田:深山里的制琴厂 奏出乡村振兴强音
- 中国金融部门“喊话”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各项增量金融政策
- 梁朝伟有新身份!现场分享一个秘密
- 6月3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中新健康丨推动上海社区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台湾经验”如何借鉴?
- 户外运动者跋涉山林拥抱大自然 山东掀起春游新热潮
- 在闽台商品茗赏艺话融合
- 解锁大政殿拍摄新玩法 沈阳故宫有妙招
- 全国最宽单墩双幅T构桥在西安成功转体
-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举办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作报告
- 中国与东盟共探职教合作 新能源车职业技术受关注
- 尺素金声 | 3.8%有厚度,掂掂“土特产”的含金量
- 中国多地将现降雨大风 民众出游热情不减
- 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56%
- 马东铁项目积极参与马来亚虎保育
- 福建宁德:200场系列文旅活动“闹”新春
- 杭州国家版本馆藏品“上新” “专家团”添力学术研究
- 科技护肤品,买还是不买?
- 综合治理“野景游”:谁来守土如何尽责?
- 热门推荐
-
- 聚焦新时代媒体的责任与挑战 2024年中国—印尼媒体论坛举行
- 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突破2000亿元
- 美国30年期贷款利率升至6.91% 创6个月来最高值
- 绿色智慧港口引领我国水运高质量发展
- (乡村行·看振兴)连翘花开满山“金” 山西屯留连翘茶基地“颜值”变产值
- 萨拉乌苏遗址公布考古新收获 专家建言:重视河流侵蚀,持续研究
- 全球首台无人驾驶“空中的士”首次上架售卖
- 《2022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发布
- 上海“落叶不扫”景观道增至45条
- 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发布多项成果
- 最新气候变化研究:海洋冷“致死事件”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
- 居家人士请注意 12条权威科普问答来了
- 深圳“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138万人次
- 广西致力与东盟地中海贫血高发国家共享防治经验
- 《自然》最新论文:父系肠道微生物组紊乱或影响其后代健康
- 第八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福建宁德举办
- 韩国公调处:尹锡悦逮捕令再度获法院批准
- 万千气象看福建 | 向海洋要动能,融文旅勇探新——看泉州如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 山西沁县发生重大刑事案件致1人死亡 嫌犯已落网
- 长篇小说《烟霞里》以个人经历织就时代中国与文化故乡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