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藏着极致的浪漫和思念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浓郁的秋色中,中秋佳节如期而至。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作为计时标记,“中秋”的文字记载或可追溯至先秦时代;而作为节日,中秋的意蕴包含了“祈福”“感恩”“会亲”“竞技”“娱乐”等多重要素。
投壶、击鼓传花、诗文唱和之外,人们喜欢在中秋夜赏月,皓月当空,清辉洒向大地,映照思乡之情,即便身在天涯的旅人,也能同样感受到一片祥和与安宁。
月到中秋分外明。佳节来临,亲友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那份温馨依然历久弥新。
一个世俗狂欢的节日
依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第二个月,故农历八月又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中秋来临之际,往往也是秋之韵味浓郁之时。著名作家老舍在《北平的秋》里便说,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
老舍笔下的生活,平凡但余韵悠长。此时不止有各色水果,还有可口的栗子、月饼,人们可以在摊子上买到兔儿爷,“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中秋供兔儿爷的习俗,现在也有。有老北京人回忆,小时候过中秋,吃过晚饭,就在院里摆上一张桌子,给兔儿爷摆上石榴葡萄等供品。大人会教孩子们赏月,说月宫里还有玉兔。
实际上,早在宋朝,中秋便是一个世俗狂欢的节日。八月十五还没到,街上许多店铺开始售卖新酿的美酒,中秋夜,例行的宵禁也被取消,夜市通宵营业,赏月游人络绎不绝。
一杯桂花酒,是不少地方庆祝佳节时的饮品。俗谓桂花乃百药之长,浸有桂花之酒有开胃醒神等功效,在中秋节这一团圆日饮桂花酒,亦有向月神祈求延年益寿之意蕴。
中秋节,燃灯以助月色。早在节日来临之前,人们就开始忙碌,把灯笼制作成各种新奇的造型,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夜幕降临,灯火恰似繁星点点,与月色相映成趣。
月色里的意趣
一轮明月,总能给人们带来无边无际的想象。
国学大师季羡林笔下的月亮,浸润着思乡之情,“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离家再久,游子心中依然还是爱着故乡的月亮。
不仅如此,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怀念,在中秋节时往往尤为浓烈。此时此刻的月亮,是一个浸润着思念与温暖的文化符号,象征着阖家团圆。
赏月是中秋节较为核心的集体活动,大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宋。传说赏月习俗与“嫦娥”神话有关,有象征阖家团圆的寓意。
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在院子里摆上香案,再陈列好祭品,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当家主妇切开月饼,分给每个人,祈求福佑。
中秋节原本就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节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是光明、温柔的象征。静谧的秋夜,望月而立,与月对话,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朗朗星月夜,望之生情,文人们下笔生风,互相和韵,平添几分意趣。苏轼便曾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饼背后的节日气氛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秋前后,新谷登场、瓜果丰收,美食花样翻新。但对于著名作家肖复兴而言,中秋节最可口的食物莫过于母亲做的月饼。
他曾在《母亲的月饼》里提到,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月饼,每到中秋节。母亲便自己做月饼,剥好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撒上青丝红丝等等,一道道工序下来,先做成月饼馅。
然后,用香油和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他总觉得,这种月饼饼皮很薄,跟馅饼差不多,店里卖的那种厚厚的,才叫月饼。
他同母亲争论,每次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后来,肖复兴才明白,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如此珍贵,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
对于月饼,很多人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或许正是因为形似中秋明月等原因,月饼在民间也被称为“团圆饼”。
按古籍记载,“月饼”在宋代即已出现。后来,月饼逐渐成为一种节令食品,发展出广式、晋式、京式、苏式等多种样式,也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重要时令礼品,和“中秋节”紧紧连缀在一起。
而自己做的月饼,或许不如商店售卖的月饼美味可口,却多了些全家团圆之乐。就如肖复兴所写,“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
中秋,藏着绵长的眷恋
小时候每逢中秋,许多人心里总是带着些憧憬和新奇:不仅可以吃到月饼,还能尝到各式各样可口的糕点和糖果;美酒佳肴必不可少,仰望明月,亲友团聚,幸福安然。
长大后离开家乡,经历过人生的洗礼,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或许已经不再期待中秋的那一顿美食,可无论走过多少地方,这个温暖的节日,永远是人们心头一缕绵长的眷恋。
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如今依然契合人们的内心需求。对见惯了都市喧嚣的人来说,中秋赏月,恰恰可以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中秋之夜,全家人对月饮酒、分享月饼、闲话家常,是寻常而又动人的美好时光。岁月流逝,或许过中秋的心情会变,但家和睦、人团圆,这始终是中国人朴素而又长久的心愿。(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宁夏推进“四水四定”试点 力争2024年底实现八成目标
- 阿根廷能否化解通胀难题?
- 扩容提质 探访重庆长寿区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密码”
- 2024年度第三批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院线电影)公布
- 日本宫城县近海海域发生4.6级地震 未引发海啸
- 首届湖北食品产业链博览会武汉开幕
- (财经天下)报告:东南亚成为亚太跨境房产投资新兴目的地
- 北京长城音乐会将于本月在延庆上演 中俄艺术家齐聚八达岭长城
- 田沁鑫作品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主创集结开启排练
- 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将在厦门启幕
- 黑龙江省2024年旅游增量领跑全国
- 宁夏首家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保税)店开业
- 罚款500元!一男子在高铁上吸电子烟,涉嫌危害铁路安全
- 专家学者齐聚内蒙古小县城 谋中药材(蒙药材)发展道路
- 年轻人脱发 可能是饮食问题
- 克宫:黑海粮食协议的工作仍在继续,但看不到积极前景
-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京成立 专家:区域国别研究迫在眉睫
- 揭惠铁路隧道坍塌专项应急演练顺利举行
-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黑熊
- 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3起持刀伤人事件 已致4人受伤
- 热门推荐
-
- 外媒:乌军确认从乌克兰东部村庄撤退
- (聚焦中非合作)中国经验落地非洲 协力共创“无疟世界”
-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因卡扎菲献金案出庭受审
- 拉萨文旅上半年成绩亮眼
- 11月20日央行开展3021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成都:运用数字人民币发放农民工工资 保障农民工权益
- 国际观察:日本扩武强军危及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 上金所:4月9日收盘清算时起,白银延期合约保证金比例从10%调整为12%
- 因跑道维修 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将临时关闭
- 服贸会的朋友们丨外国代表:期待更多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服贸会平台
- 两家昔日千亿房企退市,如何看待地产行业变局?
- 籽籽同心 青海“税务助农团”推高原民族产品“走出去”
- “自带光环的武汉”冲上热搜 日晕奇观刷屏朋友圈
- 郎朗新专辑《郎朗的迪士尼》在纽约发布
- 中国科协:推动科技社团更好地为全球科技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 把握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着力点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新时代的硬道理”)
- 今年以来北京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惠及小微企业12.9万家
- “明明是境内号码,怎么会是境外诈骗电话?”
- 中央气象台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