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耕谈新作《为国争》:昔日的足球故事与永远的人物与时代话题
中新网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 高凯)回望一个昔日的足球故事,以三场比赛呈现出一个时代,以及一些不能被忘却的人与精神。
以作品《如果没有明天》和其影视改编作品《我是余欢水》为大众所知的作家、编剧余耕,于近期推出自己的小说新作《为国争》。
在这部小说中,余耕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通过从乞丐到天才球员的小北,以及看似唯利是图,但拥有神秘身份的球队经理人余伯庸两位主要角色的经历,再现了中华足球队在亚洲球王李惠堂的带领下战绩斐然,在亚洲所向披靡的故事。
余耕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在谈到此次创作的初衷时,他表示,“《为国争》的缘起就是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二强的比赛,中国男足在这场比赛中输给越南队”。这个时刻,让余耕想起80年前的中国足球队,这支以一代球王李惠堂领衔的球队当年横扫亚洲,甚至在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上、面对世界强队英格兰,亦打出了自己的风骨……“在当时的境遇下,他们的表现如此令人震撼,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把那群人记录下来,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值得被看到”。
据介绍,最初,余耕和朋友们计划将这段历史直接搬上大银幕,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讨论剧情、查找资料,甚至已经组建了剧组。然而,因影视公司的拍摄计划受阻,项目被迫搁置。于是,余耕决定将这个故事写成小说。他坦言,电影剧本创作与小说有诸多不同,而相较而言,“小说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彩的赛事、激烈的战事、悲壮的国事交相呼应,《为国争》不仅是一部讲述足球故事的小说,更是一部反映那个特殊时代社会风貌和家国情怀的作品。
在《为国争》中,余耕写了三场足球比赛,这三场球赛贯穿全书,关乎个人的命运,也连接时代的脉搏。从电影到小说的转变,反映了余耕在创作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他历史与文学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时代画卷。
余耕介绍,书中的三场比赛前两场都是真实发生的,第一场是发生在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中华足球队战胜了日本队;第二场是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华足球队对阵英国,惜败。第三场比赛是虚构的,但是结合了历史真实事件“东江大营救”。
谈及创作中对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的平衡,余耕直言,根据史实改编的文学作品很多,例如金庸的《鹿鼎记》、司汤达的《红与黑》、狄更斯的《双城记》,都是在真实的历史或历史人物里嵌套虚构的故事或人物。“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复杂的历史画面。这其中,个体在大时代中的能与不能,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有着永恒的值得思考的意义”。
余耕的作品一贯非常注重小说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多面性。他的人物塑造复杂而立体,在此次创作中,余耕虚构了小北和余伯庸两个主要人物,其中,小北从一个乞丐成长为民族英雄,余伯庸则是隐藏很深的角色,这种开放性的人物塑造使得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小北是个与球队中其他人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物,他的出现增加了很多戏剧性的情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以这样一个人物反映那个时代底层人的命运和挣扎,希望他能承担更大空间上对人与时代命运关系的解读。”余耕说。
相较而言,余伯庸身上则有另一种“新”,这个有着隐藏身份的人物,在《为国争》的绝大多数篇幅中,都是被余耕“埋着”写的。“余伯庸身上一直有悬念,整个创作过程其实也很有意思,在创作之前把这条线设计好,整个写的过程中甚至都能感受到未来与读者的互动”。
谈及此次创作中面临的挑战,余耕直言是难以还原当年的足球技战术。由于年代久远,相关史料匮乏,他只能通过与老教练、老队员的交流以及自己的推测来进行模糊处理。“比如当时的足球比赛没有加时赛和点球制度,我在描述比赛时需要特别注意。另外像现在的一些阵型、战术打法,因为实在无从考据,我最终只能选择模糊处理,这种模糊处理并非随意杜撰,而是基于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尊重”。
在刚刚评选出的第六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十佳作品中,《为国争》名列文学类十佳。从荒诞而又有着极强现实意义的《如果没有明天》,到兼具历史真实感和戏剧性的《为国争》,多年来,余耕的作品涉及众多截然不同的题材,他直言自己乐于尝试,不喜被“贴标签”,“贴上标签就等于给自己做了一个限定,其实我一直在不断地做一些变化,不仅是故事主题,我也不希望让自己习惯哪一种类型的语言风格,因为每一次主题不同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美媒:美国三大富豪将在特朗普就职典礼“罕见同框”
- 今年前九个月广东法院诉前调解民事、行政纠纷成功率达57.2%
- 安徽黄山向世界发出诗意邀约 共赴春日之旅
- 假期消费市场火热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 在南非小学感受学生中文学习热情
- 低温、暴雪、冰冻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三预警
- 广西铁警化身“班主任” 心细护航务工专列十余载
- 卖“疯”的马面裙,最大推手是曹县?
- 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揭幕 “145岁”续写与城市的故事
- 长江流域四省一市家谱文化展举行
- 中国春节旅游消费涌现新热潮
- “厚积‘博’发”──中国百年博物馆发展论坛在天津举行
- 上海市各区“营商环境巡礼”启动 首站位于杨浦区
- 新一轮冷空气将影响北方 中东部地区将有雨雪天气
- 社会各界送别在舒兰抗洪抢险中牺牲的烈士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陈张铭: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 受天气影响 天津滨海机场启动大面积航班延误黄色预警
-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韩松:科幻小说重在独创性
- 美联储发布半年度报告 强调坚定致力于将通胀率降至2%
- 2024中国经济年报,怎么看?
- 热门推荐
-
- 张凯丽受聘“2023中华慈孝文化大使” 现场演唱《人世间》
- 陈世年同志逝世 为我国导弹事业曾长期隐姓埋名
- 王毅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量超融合”将成未来算力发展趋势
- 全国网络人士“寻美新疆”行圆满收官
- 黄瓜苦不苦,基因说了算
- 西藏布达拉宫计划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 2024南国书香节开幕 特设法国馆
- “卖崽青蛙”如何才能在城市找到“安身之处”?
- 云南曲靖三获“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打造开放投资热土
- 山西长子县一学校发生学生被打事件 校长被免职
- 朱民:未来全球需要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 电子导盲犬、智能仿生手…“黑科技”让残障人士开启“无碍”生活
- 百岁“书痴”沈燮元逝世 临终前挂念的仍是最爱的书
- 蒋璐霞:不能什么戏都接 否则是对观众不负责
- 西藏札达边境管理大队多措并举保障务工人员平安返乡
- 外媒关注夏季达沃斯:加强国际合作 共寻经济增长新引擎
- 北方热力十足气温持续走高 南方强降雨继续“营业”
- (走进中国乡村)西北民族村上演美食“新食尚”
- 长三角农业硅谷在沪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