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戏剧舞台“高科技滥用”倾向
【学术争鸣】
毋庸置疑,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戏剧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然而,不得不警惕的是,忽略戏剧自身的艺术特色,为追求“新”和“炫”而强调高科技的运用,会给戏剧艺术戴上“绚丽繁重的枷锁”,束缚甚至遏制戏剧原本的艺术亮点。
首先,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在极简的舞台上走过了漫长岁月。场上多是“一桌二椅”,加以简单的砌末道具,演员通过写意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配合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把空旷舞台转化为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所谓“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观众欣赏的就是演员精湛的演技和“以简驭繁”的舞台调度。在戏曲中,景语也是情语,昆曲《牡丹亭》中“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是十六岁的闺阁女子杜丽娘感受到的春天,既有面对“春色如许”的诧然心动,又有良辰美景“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怅然若失;京剧《白蛇传》中“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那一旁好楼台紧傍着三潭,路桥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颤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是在峨眉山苦修千年的白素贞眼中的西湖,既唱出初见“人世间竟有这美丽湖山”的愉悦,也表达出“不枉下峨眉走这一番”的雀跃……无论是利用装置技术,还是投影设备,将《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后花园或《白蛇传·游湖借伞》中的西湖写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成为“图片拍摄者、视频制作者或者舞美设计者的”后花园和西湖,消解了剧中人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戏曲特有的意境之美。
其次,过于复杂或新潮的高科技舞台装置会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无论何种类型的戏剧,演剧的中心都应是表演者,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以突出表演为前提。舞台装置的作用是帮助演员进入规定情境,同时向观众展示戏剧发生的环境。过于繁复或奇炫的舞台设计,会使演员“迷失”于场景之中,无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和情节中来。尤其是诸如表现计算机、航海等快速发展的行业剧,舞台上往往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构建出层次丰富的奇观化影像效果,以期表现该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然而,观众光是接受这些多媒体设置、行业术语就需要一定的过程,对演员表演的关注时间受到挤压,容易跟不上剧情的发展。再比如《玉簪记·秋江》一折,昆曲、京剧、川剧等地方剧种均有剧目演出,优秀的演员借助身段动作在平地上营造出传神的水中行船意象,京剧大师梅兰芳就留下“老太太看戏有晕船感觉”的趣闻。试想,如果依靠在巨幅屏幕上投影出江水浩荡的动态视频来代表水中行船,那么演员通过表演展示的艺术魅力是不是又削减了几分呢?
再次,刻意融合多种现代传媒手段会打乱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观演默契,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舞台剧区别于其他如电影、电视剧等“大戏剧”范畴的艺术形式,就在于它的现场性。演员与观众同时在场,演出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观众目力所及的全景式观看和演员在一定剧场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完整表演,共同形成剧场的观演默契:如对于现实主义镜框式舞台“第四堵墙”的认同默契;对戏曲舞台上程式化表演和脸谱化人物的接受和解读默契;小剧场戏剧观众近距离观看乃至回应剧情加入表演的默契……同样,受众在观看电影、电视剧过程中也会形成特定的审美期待和审美默契,这种默契一旦形成,就会以“下意识心理反应”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在戏剧舞台上尝试引入“多媒体融合”的创作理念,一旦融合不当便可能带来表达混乱,使观众无法形成协调统一的观演体验和审美共情。比如舞台表演与即时投影技术相结合,多角度地把演员表演形态投影到安置于剧场不同位置的高清屏幕上,形成“戏剧+影视”的观演模式,当屏幕上出现近景或特写镜头,或者闪回、快进、重复等蒙太奇剪辑手法时,很多观众会下意识“开启”观看影视剧的逻辑思维,思考这一近景或特写的象征或暗示效果,闪回或快进在此处出现的意义,然而剧场时间并不会如同影视剧一样定格在近景或特写的一瞬间,舞台上全景式线性时间顺序的演出依然继续,观众在不同的审美逻辑切换中顾此失彼,漏掉了情节,打乱了情绪。同理,现实主义戏剧舞台上运用不当的立体环绕“画外音”或“解说词”,很容易让观众因为“出戏”而中断审美期待的连续性,也就降低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戏剧在完成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高科技加入,可能会导致戏剧本体艺术性的降低甚至缺失。戏剧是视听综合艺术,一部剧的完成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以及与舞台视觉听觉相关的各门类创作者共同参与。换言之,离不开“人”的风格和魅力。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则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形成“剧本不佳、演技欠奉,都可以用高科技来找补”的思维逻辑——如前文所述,观众被舞台上奇幻的声光技术和多维的舞台置景所吸引,会或多或少地忽略剧情架构或演员表现方面的疏漏。另一方面,高科技资源的引入需要较高的成本,当有限的资金向技术过度倾斜,必然会降低对创作者的投入。观众关注点的游离、创作资本的削减,都会影响创作者的劳动创新动力。当编剧不再孜孜以求修改打磨剧本,演员不再精益求精训练提升演艺修养,舞美设计师放弃了对传统戏剧舞美技巧的追求,戏剧中缺少甚至没有了“人”的激情和灵感,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戏剧家焦菊隐在《装置设计的基本认识》一文中着重指出,舞台装置要有整体的演出观念,“凡是和戏剧主题无所贡献的材料,无论多么可爱,都需要割爱,舞台不是博物馆,不能随便什么都要收集上去”。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句话同样可以化用为:“舞台不是高科技展览馆”,无论高科技的舞台设计多么令人感官震撼,依然需要结合剧种风格、剧目主题等进行权衡协调。缺乏分寸感,一味追求高科技的加入,甚至“无AI不戏剧”的创作倾向,会导致艺术上舍本逐末,让观众和演员都无所适从。
(作者:孟 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项目团队:李晋荣、李笑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天津口岸迎三年来首艘入境国际邮轮 “双轮同靠”9月底开航
- 暑期旅游火红收官——深圳位居暑期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十
- 十国艺术家登台 《时间派对·梦幻马戏嘉年华》在京上演
- 中新健康|五十年刀锋舞心尖:中国冠脉外科的开拓与传承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完工验证新航程
- 尼日尔暴雨引发洪水已致53人死亡
- 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江西南昌 共谋半导体光电产业发展新篇
- 张译:人生就像滑翔机
- 五一假期临近广州白云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走高
- 中外合作研究呼吁建立考虑水分供需平衡的生态干旱监测评估框架
- 郑永年:成功的民主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尊重,“进口”的民主多以失败告终
- 美国佐治亚州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已致5人死亡3人受伤
- 西部煤城破解“一煤独大”
- 韩媒:韩国国会通过李在明拘留同意案
- 第二十一届徐霞客开游节开幕 发布亚运主题旅游线路
- 儿童文学国际传播嘉年华在浙江开幕 让童话出海乘风破浪
- 云南区位与开放优势叠加 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有利条件
- 续写“山海奇豫记” 上海豫园灯会正式亮灯
- 老旧住宅电梯如何“老有所养”?江苏为电梯检验装上“透视眼”
- 热门推荐
-
- 2023年全球99名记者遇难 77人死于巴以冲突
- 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上海着力增添“集群力量”
- 被遗忘的老北京五大厂
- 新疆疏勒县多彩民俗活动闹新春
- 天津人艺携《雷雨》首登首都剧场一展经典魅力
- 日本民众集会反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 美军前情报官:乌军总司令收到在哈尔科夫州的“反攻命令”
-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 满洲里公路口岸今冬迎来“中国味道”出口热
- “海巡09”护航30万吨级超级油轮海上系泊装卸作业
- 六集纪录片《归来》首播 全景展现上世纪五十年代2000多名海外科学家一片赤诚向祖国的故事
- 台湾网红拍摄造假影片判囚2年 柬埔寨前首相洪森表态
- 我国期货价格影响力增强
- 用汉字开启中华文化宝藏——2022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在台北开幕
- 新疆和田荒漠化治理如何实现“人沙和谐”?
- 上市公司多项指标变化积极
- (经济观察)“双11”迈入第十五年 凸显三大新趋势
- 从小众圈子“火”上T台 中国汉服“玩法”正在深化
- 直击湖北襄阳防汛一线:“接力”转移 抓紧恢复
- 被小说骗了!“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