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化探索为戏曲传承提供新思路
【舞台艺术众家议】
日前,全本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清华大学,完成了她生命历程的第500场演出。20年前,作家白先勇敏锐地觉察到青年观众之于昆曲传承的重要性,提出“我的昆曲是给二十一世纪的观众看的”。如今,更多的戏曲剧目以青春化的呈现破圈,欣赏、传播戏曲也成为一种文化潮流。
从元代曲家胡祗遹提出“日新而不袭故常”,到清代李渔“传奇妙在入情,亦当与世迁移”的观点,戏曲艺术发展离不开以观众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其中既有文艺群体的高度文化自觉,也有戏曲自身蕴藏的创新思维。
在当年的青春版《牡丹亭》创作中,作家白先勇采取“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原则,将现代元素融入古典昆曲中,使《牡丹亭》以新的妆容和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昆曲与当代审美的融合。随后建立的昆曲进校园课程体系更是拉开了昆曲美育的先导。这次探索有先见意识地开启了让青年感知昆曲之美的实践,带来了昆曲的青春化浪潮。
青春化不仅仅是戏曲形态上的变化,更是观念上的革新,乃至美学上的深化。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白先勇接续制作了《玉簪记》(2009)、《白罗衫》(2016)、《义侠记》(2018),在新版《玉簪记》中恢复昆曲“雅部”的原貌,对《白罗衫》进行中西悲剧观念的融合,在“一戏一格”的实践中不断深化青春主题。
在这个过程中,“昆曲新美学”被提出,即:“抽象、写意、抒情、诗化”,这里的“新”并不与“旧”对立,而是建立在“旧”的基础上,即昆曲一以贯之的传统,也是任何时候昆曲都不能脱离的根本。
明清以来,昆曲的雅化之功得益于三个群体:文人、曲家和艺人。文人将趣味和才情植入文辞中奠定文雅之气,曲家精研格律使演唱日臻完美,艺人深耕舞台与表演赋予昆曲以最终的审美样貌。
以此为基础,昆曲经过历史累积和文化沉淀,形成稳定的声律、文学、表演和舞美传统,构筑成昆曲美学的基石,也成为日后昆曲艺术实践中所遵循的传统。其中,文学和声律以剧本和曲谱形式传世,定型为稳定的传承形态。表演以身体为载体,口耳相传,师徒相承,随世风而变,所谓“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至今,不知经几变更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昆曲新美学”实践的“不变”体现在对待文本的态度与方式上,或是文本整理,或是缩减不改,或是适当改编,其思路是突出主线、去除枝蔓,精练情节、连贯场次,易于观众接受。所“变”之处则是对服装、音乐及布景等进行符合传统审美的调适,依循传统美学中“芙蓉出水”的审美格范,融入书法、绘画、琴曲,给人典雅脱俗的美感,初看新美,实则古趣。
无论是“变”还是“不变”,实际上都是对传统的坚守。这也在戏曲界掀起了一股将“现代意识”与“传统经典”相结合的青春化传承的潮流,为戏曲应对新环境变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其他戏曲剧种也纷纷开始了青春化的探索。
这种探索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戏的内容为青春爱情故事题材,二是戏的演员为青年演员,三是戏的观众定位是青年人,四是戏的审美风貌和趣味与青年人审美心理相契合。
很多剧团和剧种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不同的立意宗旨和风格定位。主流形式是对本剧种代表性的青春爱情题材的传统剧目,进行当代审美面貌的改造和阐释,拉近青年观众与传统的距离,实现古典审美的当代视觉化呈现。如青春版京剧《杨门女将》《穆桂英》等,青春版越剧《红楼梦》《梁祝》《碧玉簪》等,青春版黄梅戏《牛郎织女》《天仙配》《女驸马》等,以及青春版庐剧《春雪梅》、徽剧《白蛇传》、锡剧《珍珠塔》等。这些剧目凝聚和展现着本剧种的审美样式和表演技艺,也深受老一代观众的喜爱。这类探索遵循白先勇提出的青春化观念,也与本剧团一以贯之的传承路径保持一致,可以说是“移步”不“换形”。
另一种形式则不再以传统剧目为依托,而是另起炉灶,以青春化创作观念进行剧本编写和舞台排演,展现年轻创作群体的艺术才思和个性表达。如在昆曲领域受到肯定的原创剧目《春江花月夜》《浮生六记》,虽未直接冠以青春版的名称,但在创作立意和审美形态上都完全符合戏曲青春化的观念。青春版赣剧《红楼梦》、越剧《甄嬛传》《新龙门客栈》等也都延续了这一思路,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还有一种形式是青年创作群体的实验探索,如青春版实验川剧《离恨天·审》等。不过,这类作品尚处于萌芽阶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戏曲进行青春化探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媒介技术迭代,构筑新的媒介景观、社会景观与文化景观,已然成为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青春化是戏曲人为适应时代发展进行自我变革和调适时,经过长期积累摸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这种戏曲人的自我探索,与近些年经济发展促成的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趋势合流,也从另一个角度促使戏曲成为流行文化创新的素材库。
因此,以戏曲为对象的跨界融合兴起,多种角度、多种样态、多种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在直播、戏歌、说唱、视听节目、沉浸式剧场、全息式剧场等领域,都能看到戏曲元素,传统戏曲俨然成为“新国风”的标识之一。
戏曲的青春化探索走过20年,成为戏曲创作与传播的有效手段,在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上已经迈向成熟。这种由现象内化为观念并逐步演进为一种创作模式的成熟经验,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
(光明日报 作者:付桂生,系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江西出台6项举措保障残疾人健康权益 涉就医便利心理健康等
- 央行: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月多3312亿元
- 如何赋能中医适宜技术“出海”?跨界融合、知己知彼
- 春节期间琶洲口岸客流创新高
- 第三届深圳高校台湾师生嘉年华开幕
- 中央气象台7月31日10时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 今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20万人次
- 青海启动96110反诈预警咨询热线
- 因地制宜搞建设 “完整社区”现雏形
- 湖南民乐走进联合国 《千里潇湘》流淌中华文化之美
- 文明的坐标丨黎锦“光辉艳若云”
- 巴基斯坦南部一列车脱轨 至少28人遇难
- 反对排污入海!日本社民党与韩国在野党达成共识
- “口腔诊疗套餐”送到西藏阿里戍边民警身边
- 专家: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完善体制机制
- 【透视】新调查:多数美国人视通胀和无家可归成最严重问题
- 多起公共场合持刀杀人案件 德国治安案件频发背后
- 山东各地迎“黄金周”旅游高峰 “研学游”“乡村游”受热捧
- “大地欢歌”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秋季)仪陇县示范展示活动在四川仪陇开幕
- “奇女子”乐黛云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一众师生好友送行
- 热门推荐
-
- 广州白云机场口岸春运首日预计出入境人员超3.7万人次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些西方国家恶意批评“一带一路”是由于嫉妒
- 德国汉堡数个仓库起火 有毒烟雾蔓延
- 两岸青少年“创未来”科普夏令营开营 近百名营员在科创领域交流互动
- 【成语漫话世界】本末倒置
- 伦敦希斯罗-北京大兴航线推介会在伦敦举行
- 刘振民:气候资金谈判达成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出资承诺
- 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指导管理调解组织已达2000家
- 湖南江永农文旅深度融合 瑶寨村民吃上“旅游饭”
- 沈铁:推出东北首款高铁旅游计次票 旅客出行更加便捷实惠
- 踩进“隐形加班”套路,劳动者如何维权
- 撞钟祈福 海内外游客沪上共迎新年
- 麦卡锡称债务上限谈判有进展 但美股却应声下跌
- 美特使:以军将从黎巴嫩南部全面撤军
- 宁夏1.2万户“六新六特六优”企业享受近40亿元税费优惠
- 从多维度数据看经济高质量发展
- 央行:进一步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
- 招商银行发布《企业数智金融发展报告(2024)》
- 浙江义乌与重庆长寿共建义乌小商品城(重庆)数智产业园
- 南大考古教授抖音探店一个月涨粉百万,半年带火80家宝藏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