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坚持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让传统文化闪亮起来,让文旅市场丰富起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
总台记者 田萌:我现在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新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而且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从1928年开始,殷墟考古历时近百年,开馆不到半年的新馆又有什么特点呢?
在博物馆里看文物不稀奇,但是在这还能看到工作人员是怎么对文物进行清理和保护的,这也是现阶段大家来新馆的独特体验。通过镜头我们近距离看一下,比如这边为了更好地支撑车轴,工作人员会在下面起个土墙,保证文物的稳定性;那边,为了让这些文物得到更好展示,工作人员正在一点一点地对商代车马进行清理。
殷墟考古近百年,一共发掘出商代马车90多架,但是我们在这儿就能看到23架,它们保存相对完好,既有3000多年前的战车,还有当时贵族出行的普通车马。如今随着新馆开馆,这些文物最终得以展示。近十年来,中原大地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博物馆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得益于2015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推行的“考古前置”改革,也就是说,一块土地在开发前,要先考古、再出让,这样使得更多的文物得以发掘和保护。目前,河南的考古勘探项目从改革前的每年1300项左右,增长了近50%,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1900项。
殷商时期出现了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这面墙上,32个不同的“车”字都是从商代甲骨、青铜器上提取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比如这个“车”字,它就能和我旁边的马车完全对应起来。
通过我面前的这个数字屏,对照车马复原模型,再来看展柜里陈列的这些文物,位置功能一目了然。您看,文字、文物和数字技术相呼应,让我们对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交通工具也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
这两个字就是车字,但是您看,车辕的部分断了,有专家推断,甲骨文可能有时候表达的不仅是一个字,而是表达一个意思。这两个“车”字记载的是商代子央坠车这一事件,有专家开玩笑说这可能也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第一起交通事故。
不只是我们眼前这个最大的商代车马展厅,新馆内还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等4000多件。为了让文物进一步“活”起来,近年来博物馆进一步创新了展览方式,比如通过裸眼3D技术,镇馆之宝——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再比如,采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展柜中的文物一一对应,青铜器的用途一目了然,文物也活化了起来。和过去想象中的考古就是老古董、老学究的气质不一样,古老的殷墟,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大家的视野。
这些其实都是这些年来河南依据丰富的文物资源进行的一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只是这里,河南各大博物馆都在发力,通过科技赋能和数字化手段,全面打造新的文物陈展和叙事方式,更多角度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来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所以不少人都会觉得,博物馆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玩了,甚至是越来越“好吃”了。
看这是什么,甲骨文面条,每根面条上的甲骨文各不相同,“大吉大利吉祥安康”等等,这边还有甲骨文拉花咖啡、蛋糕、考古盲盒,还有玉佩棒棒糖、毛绒玩具等等。这还只是我们搜罗的河南各地博物馆的部分文创产品,尤其近几年文创几乎成了各家博物馆的标配。
十年间,在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的推动下,河南在新增229家博物馆的同时,也让进馆观众量从3500多万增长到了7400万,让走进博物馆成为当代新时尚。与此同时,文物大省用各种各样、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融入大家的生活当中,“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让大家都能自动转化成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也让丰富的文旅资源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来古都洛阳 沉浸式穿越历史
近两年,国风国潮大放异彩,行走在河南洛阳的街头,随处可见穿着各式唐装宋服的游客。有的骑着电动车,有的坐着公交车,有的穿行在亭台楼榭间拍照录影,成为古都洛阳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全面深化改革,河南不断创新文旅举措,点亮古籍中的文化,让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不再停留于书中,而是还原到了洛阳城市的大街小巷。
下午4点,一天的暑热退去,洛邑古城周边上千家服饰店也迎来一天中最忙的时候,不少店铺里,等待妆造的顾客甚至排起了队。
2017年,当地依托金元古城墙遗址、文峰塔等古建筑而修建了这座洛邑古城,就在洛阳老城区的位置。不少游客来到洛阳就是冲着穿古风的衣服,化一个历史妆容来的。
在不少人印象中,洛阳的十三朝古都形象,一度停留在历史文学里。但是现在,洛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唐代、宋代、明代的大家闺秀。
洛邑古城门口旁边,原本是一条汽修街,大大小小80多家商户都是经营汽车修理生意的店铺。如今,整条街走下来,已经看不到当年汽修街的影子了。
不仅经营古风服装的店铺越来越多,为游客妆造的化妆师也越来越多。2年之内,妆造从业人员就从不到百人增加到了9000多人。
除了妆造师,国风服饰的火热还催生了像跟拍师、簪花制作师等等新兴职业,古城里,登记在册的摄影师从之前的几十名,增加到了800多名。
持续的场景打造,独具特色的全域古风体验,洛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洛阳体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一开始山寨古风服装的情况比较多,但很快,大家发现,游客们在简单的体验之后,希望升级这种体验感,比如,穿上一套真正的唐代服装,配上真实的唐代妆容。
2023年7月,洛阳政府全力推进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保护展示工程,还正式挂牌成立了国风服饰研究院,70多位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们,目前已经设计出国风服饰800余款,其中复原款200余款。
为游客进行场景化引流、提供品质化产品,让大家在洛阳能进行大众化消费,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
着华服、绾青丝、点朱丹,夜幕降临,新潭遗址之上建起的洛邑古城内人头攒动,精心妆造过的古装佳人或倚窗凝思,或凭栏望月,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美不胜收。
历史是洛阳的底气,传统服饰的回归也让文化穿在了老百姓的身上,带来了历史的机遇。来洛阳吧,体验一次穿越,与历史来一次亲密接触。
打造大遗址走廊 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创新发展业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现代化演绎,将历史变迁、家国情怀一一铺陈开来,在时空交错中为游客打开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依托典籍记载,复原古都场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河南丰富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融入历史文化的消费体验让众多年轻人“心向往之”。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河南全部游客中00后占比排名第一,达到游客总量的29.76%。
河南高标准建设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打造大遗址走廊。2023年,推出16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涉及578处文物和文化资源。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雨水多、湿气重 缓解“春困”有良方
- 中国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持续保持平稳
- 全国首个核电工业旅游预约系统上线
- 新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发布 财政部详解
- 长沙经开区外资外贸取新突破 全面推动对非贸易
- 端午小长假铁路杭州站预计发送旅客162万人次
- 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孔孟之乡” 探寻齐鲁风韵
- 古埃及“高级白领”工作影响健康吗?最新考古发现书吏也有职业病
- 德国公路上装甲车相撞致7人受伤 涉事车辆或属美军
- 深圳已试点演出门票“电子票”
- CAR-T细胞疗法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 “跨国公司内蒙古行”投资合作推介会举行 17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与
- 宁夏71672名考生参加2023年高考
- 山西消防员推舟过河:去程送物资 回程载村民
-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场招商路演在南宁举办
- 安徽歙县:“渔歌唱皖”打造金秋盛景
- 大西洋鲑“移民”上市 中国高端食材市场潜力无限
- 国家发改委:预计全年将实现200万辆低排放标准乘用车退出
- 国际最新研究:游离糖摄入越多或致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
- 沪中考历史考试移至九年级举行
- 热门推荐
-
- 圆形方孔钱通行2000多年的“顶流密码”是什么?
- 龙年生肖邮票来了!邮迷凌晨4点排队抢购
- 20位摄影家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 四川九寨沟保护区首次发现荒漠猫
- 云南隆阳咖啡种植面积逾11万亩 助农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 共建共享 有福之州造福于民
- 日本2023年度核电机组运转率近30% 达福岛核事故以来最高
- 国航将增加13条国际航线航班 欧洲为国际运力投入最大区域
- 顶流演员与刑侦剧“互相借力”出圈
- “中国旅游日”福建奏响文旅四季华章
- 广西金秀: 瑶族文化“加分” 康养旅游火热
- 破坏安全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
- “青年养老院”渐热 “暂时养老”为重新出发
- 变造网约车准入资质 43名中介涉“造假产业链”被抓
- 广西与东盟双向投资加快升温
- 餐饮住宿、家电汽车都便宜啦!各地推出优惠政策促进消费
- 为劳动者献上“节日花束” “追光”科创人文艺术展在上海浦东开幕
- 美媒:美国没有远离枪支暴力的地方
- 央行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 (乡村行·看振兴)洪湖莲藕冲刺百亿产业:谱写田园水乡“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