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谈文化|王立群:整天纠缠人际关系,啥也做不成
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经受过重重挫折的人,他才能真正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眼睛可以近视,目光不能短浅。”聊起世间百态,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的见解总是一针见血,精准戳中人们内心的情绪。最近,年逾古稀的他,再一次在社交平台上火了。
十多年前,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上凭借讲《史记》出圈,在担任《中国民歌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点评嘉宾时,妙语连珠,迅速走红。
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有人把他当年的观点翻出来,有时寥寥数语,就能收获数以万计的点赞。他本人也成了一些网友喜欢的“金句王”。
不过,对于外界给自己贴上的各种标签,他对中新网记者说,可能是经历的比较多,自己以前就在讲座上或者采访中即兴谈了点感想,现在也早就忘了当年说的什么。
“没必要在意虚名。”无论被问到当年的走红,还是如今的“翻红”,王立群都是这个回答。
作为学者,他一直把读书和做研究视为主业,认为要将有限的精力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做学问最重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这是王立群治学的风格,也是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
《史记》中的人生智慧
寥寥数语即成“金句”,这源自王立群多年积攒的知识储备。聊天时,他能引经据典,说到如何面对挫折的命题,随口就能援引《史记》中的故事,讲出一通令人信服的道理。
打开书柜扫一眼,王立群的很多藏书都跟《史记》有点儿关系。对他而言,《史记》里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和人生智慧,而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
“你看,项羽经常‘大怒’,进入函谷关那次也是,但这很不应当,说明项羽看不清和刘邦之间的关系。”王立群解释,二人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当秦朝覆灭以后,就变成了对手。
然而,项羽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错失打败刘邦的机会,所谓“鸿门宴”,也不过是一群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了一场酒。
知道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朋友是谁,该打的时候必须出手,不该打的时候用各种办法缓和。王立群认为,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再比如,韩信很有才华,但早年间穷困潦倒,成为项羽、刘邦的手下,依然不被重用,便愤然离去,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文学演绎。
“有才的人不一定有机遇。很多事情你想透了就行,改变不了的事情别纠结,但心里要有点数,做好自己,有了机会,就抓紧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
没必要追求虚名
在国内学术圈,王立群早就小有名气。不过,他是在登上《百家讲坛》之后,才在更广阔的维度上进入公众视线。
他的社会阅历相当丰富,高中毕业后,被一所小学聘为代课教师,教授语文、数学、珠算、美术等等,由于缺少教师,甚至在一周之内学会了弹奏脚踏风琴,兼职教过音乐。
很长时间内,王立群似乎一直没能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按照当时的规定,由于不符合报考条件,与高考机会失之交臂。
他不想认命,心一横,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了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找同事借来教材,一头扎进书山,终于成功“上岸”,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讲师、副教授,再到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一直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内容范围涉猎很广,当然,也包括他喜欢的《史记》。
他没有想到,凭着对《史记》的研究,自己的生活轨迹即将发生另一次改变。
2005 年,“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由于非常疲劳,便请求第一个讲——早点讲完,好回家睡觉。
当天,他讲的是《鸿门宴》,最终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胜出,在61岁那一年如期亮相《百家讲坛》。节目知名度飙升,他也成为当年最“出圈”的学者之一。
有人用“大器晚成”来形容王立群。每次听到类似的话,他的眼角都会荡起一圈笑纹,“要从年龄上说,去《百家讲坛》的时候,晚倒是真晚。”
“那时候的主讲人,康震老师比我小25岁,蒙曼老师比我小30岁,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自嘲,“实际上我也没什么大器,是不是成这也不好说。”
有句话说,出名要趁早。他倒不这么看,“想出名也要有机会啊。至于所谓的名气,要那个虚名有什么用呢?如果不读书、不研究,有名无实,那好吗?”
王立群心里早就有了答案,“还是读一点书,增长一点见识。自己提高了,心里才踏实。”
底色依然是学者
“我的底色还是一个学者。”王立群曾不止一次说过,“做人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也是。”
他很早之前就养成了习惯,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大多会穿得很正式,无论是亮相直播间还是新书发布会,一般都会提前到场,衬衫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这种严谨的作风很符合人们对老派学者的印象。事实上,他也确实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学术课题上,即便在做过重大心脏手术后,依然如此。
只不过,最近几年他明显感觉身体在“抗议”,体能、记忆力、视力、听力全面下降。
在医生的建议下,他过上了一种更为规律的生活,适度散步,读书,再分一点时间接待来访的朋友,婉拒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唯一没变的,就是写书和做研究。
“如果整天纠缠人际关系,那你啥也做不成。”王立群保持情绪平稳的秘诀,就是隔绝一切,专心做事,别为了一点小事扰乱心态,“觉得烦了就去看看书。”
今年,他又完成了“王立群读《史记》全系列精装典藏版”的修订,同时从紧张的工作时间中匀出一部分,重新写作了这套作品中的《西楚霸王项羽》。
专注于学术,并不意味着跟社会脱节。他从网上买书,短视频刷得很溜,看到好文章浏览一下,技术性点赞,“按自己的需要去了解信息,我有一大堆正经事要干,不会沉溺其中。”
王立群很幽默地透露,自己现在也挺关注养生,因为手头有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想着还是把它做完。“希望研究成果出版时,自己的名字最好别加黑框。”(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倡议:国际社会应让荒漠造福人类
- 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 打造了解南岛语族文化新窗口
- 原创话剧《东湖旅店》在广东惠州公演
- 5个版块15项活动将亮相2023“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
- 第二十届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开幕
- 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气象台发布山洪灾害红色预警
- 柳州螺蛳粉等入选“2023年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 “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
- 强化产业帮扶促就业稳定
- (新春走基层)“洋媳妇”恋上侨乡莆田:用短视频记录中国乡村生活
- 航天“黑科技”持续升级 护天舟六号赴“天宫”
- “会校合作”促发展 辽宁省贸促会与大连外国语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
-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 一眼千年,在博物馆里“遇见”大运河安徽段
- 人民财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总体持续恢复向好
- 浙江江山打造亲清商会“廉盟” 促民营企业清廉建设
- 列车变摄影棚 商圈成“科普基地” 新年消费体验上新
- 中国小吃香飘匈牙利“点亮”民众夜生活
- 北京海淀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 新疆铁门关市:戈壁设施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热门推荐
-
- 资产净值达31.49万亿元 公募基金总规模再创新高
- 第三十五届金鸡奖报名开启 截止日期为8月10日
- 箱包产业走上转型升级路
- 网约车呼吁完善行业法规
- 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开幕
- “行至岭南”音乐会在穗上演 展开文化寻根之旅
- 云南南华:松茸开山仪式唱响“菌旅”融合新乐章
- 三亚往返曼谷国际客运航线正式恢复
- 浙江海上应急救助力量全部进入抢险救灾准备状态
- 2023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参展企业预计超120家
- 前7月中欧班列开行超1.1万列 连续3个月单月开行超1700列
- 当房子成为横在年轻人婚姻面前的一座山,怎么破?
- 非法集资骗局又现新幌子,数字藏品背后暗藏骗局
- 日本地震灾区持续停水 避难所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 泰国新任总理:希望与中国展开更多合作
- 大陆最后一期黄埔生曾广文:促两岸交流 盼祖国统一
- 电力巡检、飞播植保 青海大学生初识无人机应用新场景
- 山西晋城:审批“加速度” 项目建设“跑起来”
- 藏在历史里的汾酒 每一滴都是时间的味道
- 粮食主产区江西预计今年春播早稻超18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