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收藏家的故纸与新生
“这本1949年11月出版的《新华月报》创刊号,是我2007年6月在玉泉古旧市场花30元钱淘到的。”在段艳文专门用来收藏期刊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类期刊创刊号,段艳文拿出其中一本杂志向记者展示,他轻轻抚摸着杂志泛黄的封面,就像抚摸着一块价值连城的珍宝。
段艳文是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作为《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原常务副社长兼主编,他和期刊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研究期刊,到如今成为京城有名的期刊创刊号“收藏家”。段艳文收藏的包括期刊创刊号在内的珍稀文献已有上万本,守着这些期刊,就像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话,在他看来,“故纸”中自有“新生”。
报刊亭里的世界
这位收藏家的故事还要从报刊亭说起。
上初中时,段艳文每次进城,第一件事就是往报刊亭跑。对那时的段艳文来说,这些期刊里寄托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东北农村,儿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画家。
可在那时,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很难负担起学习美术的高昂花销。选择专业时,段艳文对着专业目录翻新华字典,朦朦胧胧地选中了一个专业——硅酸盐工艺。他说:“我当时理解的是美术工艺,比如做瓷的、玻璃的工艺品。”
到了学校,段艳文才意识到硅酸盐工艺和他想象中的大相径庭,这门专业学的是水泥制造工艺,将来的出路是去水泥厂当技术员。这样的事实让段艳文一度陷入郁结之中,直到另一本期刊,为他“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这本期刊叫《鹏跃》,是学校文学社主办的校刊。1999年,段艳文作为文学社的社长远赴湖南参加文学笔会,他说:“到了那里,我就被湖南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了。”
毕业后,段艳文放弃了分配的机会,跨越半个中国,进入湖南省《小溪流》杂志社。
《小溪流》创刊于1980年,在纸质读物的“黄金年代”,它曾被摆在许多孩子的床头,成为他们童年的一部分。有一次,段艳文就在火车上碰到了自己的读者。
“当时我去出差,穿了印着‘小溪流’几个字的白色T恤。”他回忆道,“正好我的座位对面是对母女,就在看我们的期刊。后来母亲告诉我,她也是看《小溪流》长大的,如今做了妈妈,也给孩子订阅《小溪流》,每次陪孩子一起看,好像自己也回到童年。”
看着孩子阅读时专注的眼神,听着“我是读《小溪流》长大的”这句话,在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荣耀感中,段艳文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故纸成堆,谁解其味
自《小溪流》开始,段艳文对故纸堆着了迷。时任主编黄亦鸣对段艳文说:“做好期刊工作,光‘吃透’一家刊物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在不同类别的刊物中‘汲取养分’。”从那时起,段艳文开始收藏各类杂志期刊号。
每回出差,同事带回来的是特产,他带回来的都是期刊。拿到手后,段艳文会仔细研究办刊宗旨、栏目设置、装帧设计等等,就像在“跟一位思想家对话”。
21世纪初期,正值我国期刊的创办高峰,一些期刊的创刊号随手可以在报刊亭买到,几年后,段艳文从湖南调到北京工作时,手头有了上百种期刊创刊号。
“早期是到报刊亭购买,后来到旧书摊、古玩城淘宝,而今发展到藏友交换和参加拍卖会,每每有新的期刊创刊号收入囊中都如获至宝。”多年来“淘刊”已经成为段艳文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到2013年,时任《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副社长的段艳文已经收藏了8000余种期刊创刊号,并在首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上举办了个人展“故纸留香——中国期刊创刊号主题展”,藏品涵盖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出版的主要期刊创刊号800余种。
“薄刊里有厚故事。”在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间,段艳文与广大读者共同目睹着时代的风云,“翻阅创刊号藏品会,让人感受中国期刊从弱到强,从大众化到小众化的转变,从单一经营到产业化集约经营的变革和发展。一本本期刊创刊号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国期刊人坚定、执着的探索之路。作为后来人,我们更应有一种时代的担当。”
阅读改变一生
过着被书海包围的生活,段艳文又回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通过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段艳文说,“不求改变所有人,只要能有一个人,那也是值得的。”为此,他发起了“勉学书屋”活动,把期刊送到了革命老区孩子的手中。
从2014年到2019年,“勉学书屋”在湖北省红安县、襄阳市等地的中小学校、图书馆里建立了27所阅览室,这些阅览室不仅摆放着各方捐赠的书籍,也会定期举办活动。
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段艳文也延续着他对公益阅读的热情。2023年,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设立了“励学书屋”,先后对口江西九江、陕西西安等地开展捐书活动,目前已捐赠了70余万码洋的图书、期刊及电子出版物。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段艳文正在他的“故纸堆”里忙碌着,筹备5月17日开幕的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未来,他还想成立中国期刊博物馆,“为我国期刊业留下宝贵发展史料,为青年人留下期刊的记忆”。对现在的段艳文而言,收藏、研究期刊是他“余生一直要做的一件事”,而对少年时的他和书屋里的更多孩子而言,“新生”的契机就在书页里。(完)【《中国新闻》报 作者罗鲁峤 王曦泽 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武汉金博会开幕 引金融活水助力湖北发展
- 菲律宾电子签证系统率先在上海试行
- 比台风更难熬的“冬季风暴”因何频发
- 国家林草局:今年我国将完成国土绿化1亿亩
- 雨后中条山现云海景观 宛如水墨画
- 中改院:我国服务型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 数读中国丨市场需求回暖 工业经济回升具备有力支撑
- 黑龙江:2024年进口食用水生动物同比增152.46%
- 渝遂复线高速公路云雾山1号隧道双洞贯通
-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六届纳文慕仁祭江盛典举行 南北游客畅享文旅盛宴
- 甘肃获取逾10万张海外藏敦煌文物高清图片
- 美方称驻日美军坠海军机上8人全部死亡 拜登表示哀悼
- 制作“鬼秤”出售给不法商家 四川自贡一男子被行政拘留
- K396次乘务员赵阳:列车受阻后的”关键时刻”
- 希腊“凿刻与记忆”亮相良渚 述雅典卫城古迹修复故事
- 北京中轴线 见证历史与未来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
- 广州至新西兰基督城复航 “老广”组团打卡南半球“春天”
- 哈马斯高级别谈判代表团抵达开罗 将跟进停火和交换被扣押人员事宜
- 商务部:前八月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同比增长10.4%
- 热门推荐
-
- 别“海”归“山” 浙江龙泉乡贤奔赴乡村致富之旅
- 多元共治,探索网络直播治理“最大公约数”
-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作家获滇池文学奖
- 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和季风影响广东 264个镇街遭暴雨
- 芬兰民族联合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 (新春走基层)台湾柴烧制陶与杭州宋韵文化的“双向奔赴”
- 与雪共舞,守护温暖归途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如何破局
- 钱乘旦新书讲大国崛起 融会十余年治史心得
- 从科幻走向现实,脑机接口未来路在何方?
- 医药工业跃向价值链高端
- 加拿大野火烟雾飘向美国,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被笼罩
- 主食怎么吃才健康
- 登山救援电影《你是我的英雄》全国点映启动 泪点频出
- 2023年服贸会拟举办202场活动 展览规模约15.5万平方米
- 加沙一救援物资领取点遭袭百余人死亡 多方谴责
- 吴亦凡强奸、聚众淫乱案二审开庭
- 福建省市两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致力打造高标准智慧粮库
- 福州滨海快线首列列车亮相
- 安徽淮南采煤沉陷区变身绿色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