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正在热播 原著作者李娟:我的写作没有滤镜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自5月7日在央视开播以来,关注度一路走高,网友热议的对象直指新疆北疆的壮美山河和边疆牧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卷。5月13日晚,该剧原著作者李娟在央视开播后首度露面,在阿勒泰一处牧场露天接受对谈直播,聊写作与自己的生活。
她说自己的写作被误读为单纯的风情化描写,她的文字可能绕开了一些现实,把美好的东西集中展现,但这么做不是在隐藏什么,更不是透过滤镜写作。她理解自己的写作,是以自己的方式反映人的处境与态度,所写的人物也都不完美,可能是表达方式的松弛感给读者以错觉。
绕开一些现实,并非欺骗
当对谈方、知名媒体主持人魏冰心问李娟,她的写作是否给大家带来一种田园牧歌的滤镜感时,李娟说:“很多美好的东西,我把它们写出来,我仔细想过,确实不是我真的要营造一种什么东西去让别人羡慕,而是这个东西它本身打动过我,我太震惊了,所以我要把它写出来和别人分享。我最初的写作就是这样子的。”
她说:“可能是我绕开了一些现实吧,现实中丑陋的东西其实很多,但是那些东西不值一提,那些写出来除了煞风景外,真的不能给读者任何益处。这样去写作,并不是说我欺骗性地去写,美好的东西集中去展现,这是我的方式。你要说我只写美好,也不是的,你看我写的那些人物,没有完美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甚至是很讨厌的人。他们无论多讨厌,也都有可爱的一面,或者是可贵的品质。”
记者注意到,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文秀从乌鲁木齐回到牧区小卖部后,找赊账的牧民要欠款碰壁,投稿到杂志社等不来回复,在磕磕碰碰中逐渐融入当地的牧区生活。男主角巴太因哥哥去世,从钟爱的县城马场回到牧区家中,要面对继承家业和嫂子改嫁的问题。两位年轻人共同面临着现代城市生活与传统牧区风俗的文化冲突。剧作并没有局限于展示优美的北疆自然风光,而是将现代与传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主线贯穿全剧。
李娟的原作是散文,没有故事结构。剧作主创在保持原作精神气质的前提下,增加更适合剧集表达的人物线。该剧以作者李娟为原型,最终创作了女主角李文秀与巴太的成长故事。剧集保留了李娟描绘的诸多关键场景,如夏牧场的转场,都是直接取景自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场,完整地呈现了李娟原作描述中无与伦比的夏牧场美景。
问题也由此而出,李娟的作品是否在滤镜式美化边疆生活?直播对话中,李娟还有进一步的解释。她说,她曾经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这对当初柔弱的自己是一种保护。就是明明很痛苦,还要笑着;明明很尴尬,还要装作无所谓。“没有别的办法去保护自己了,这是最后一层盔甲。不是说这样的写作就是有滤镜,这个事情是在隐藏什么,而是这也是另外一种真实。当你很弱小的时候,你很难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你必须装作和别人一样,你才能获取某种安全感,这个时候你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消失在人群中。”
随着年龄增长
感觉自己变得更强大
对谈中,李娟说:“随着年龄增长,感觉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加自信了。在许多人感叹过去有更好时光的时候,我觉得现在比过去好。”
李娟童年时期长期辗转新疆、四川两地,高中辍学后逐渐开始创作。对于辍学的原因,她所描述,是因为在英语考试前找不到小抄了,担心自己考不好挨骂,于是回宿舍把行李一卷就离开了。
对谈中,李娟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小抄找不到,那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一个机缘,之前她一直有退学专心写作这个想法。当时她妈妈过得比较难,学校要交90块钱的阅卷费,她就坐车到妈妈所在小村庄,坐了很久很久去要这笔钱。然后她妈妈却对她说,给老师说一下,缓一段时间再交。那个时候她一下就崩溃了,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老师说这样的话,她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就觉得还上什么学呀,加上以前的决心,觉得上学太耽误写作了,赶紧卷铺盖走人,走之前给语文老师留了一封信
如今的李娟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一种世俗意义上远离尘嚣的生活。不强迫自己写作,催过稿的出版社编辑她不再理会了,直播、遛猫、做手工、自驾,填充着她的生活。在李娟的公众号中,能读到这些与打工人相去甚远的日常。
对谈者魏冰心告诉李娟,网友很想知道她现在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李娟说,每当某一天多出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某人提出要见她,她就异常地紧张,惶恐不安。就觉得是一个天大的事,会让她觉得很痛苦,尽管觉得这个感受不太对。“可能就是现在的生活,一个人的生活,会把一些情绪一些感觉放大,这个是不正常的,也经常警惕这一点。”
她说,她会隔三岔五地通过手机直播,和大家说说话,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相对嘈杂的世界里;有时候也和邻居说说话,避免语言功能退化;也会遛下猫,一次一两个小时。
武汉晚报记者万建辉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丹青里的广府年味”:岭南画派12米花鸟长卷亮相广州
- 走失34年 湖北一男子与家人团聚
- 扮靓屋场兴产业 张家界奇山异水间绽放“美丽经济”
- 京东百亿补贴上线美妆加赠 首期活动赠品总价值达2亿元
- 大熊猫“香香”生日会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
- 今日迎国庆假期铁路客流高峰 预计发送旅客2100万人次
- 成都老师“龙叔叔”趣味英语课走红网络,称“短视频是一种新形式的支教”
- 对单位保有“秘密”,缘何官司有胜有败
- 新春走基层丨踏地为节 舞蹈歌唱 一起欣赏“村晚”里的最炫民族风
- 前三季度中国对欧盟钢材出口同比下降7.3%
- 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 连续第14年领跑全世界
- 陕西首份中国—塞尔维亚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签发
- 中国规范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
- 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安徽段支架现浇连续梁开始浇筑
- 江苏扬州发生3.3级地震
- 遭经销商联合“抵制” 保时捷中国回应
- 报告:进博会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沿线资源配置,有效促进各国合作
- 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奏响《华沙旋律》
- 新疆750千伏石河子输变电工程投运
- 新闻1+1丨促消费措施不断,效果如何显现?
- 热门推荐
-
- “在歌声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访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协会主席
- 住高端养老院能否要求子女付费?
- 比84消毒液贵四倍 易分解的次氯酸值吗?
- 从光伏“小白”到“金牌技工” 陕西女子在高原“蓝海”蜕变
- 《2023新型显示十大城市及竞争力研究》报告发布
- 文化消费,如何繁花似锦
- (乡村行·看振兴)春种果树养护忙 江西安义打造生态果园
-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气候研究与应用?中国科研团队获得重要进展
- 四川:发布田长制形象标识 上线“智慧”巡田APP
- 【透视】拉警报!伊朗媒体:美国银行陆续倒闭,恐预示金融危机即将来临
- 破解高龄电梯“退休”难
- 数百人死伤!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多国发声!
- 北京力争2035年基本建成花园城市、“大城市病”治理成效显著
- 三大城市深夜发文,楼市步入空前政策宽松期
- 雄安383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14亿元
- 中法图像共生艺术展在成都开幕
- 南非研发总支出恢复增长
- 墨西哥一市长上任不到一周被谋杀
- 节前交通预警来了!预计北京28日晚高峰将提前至15时
- 用一顿饭的时间穿越古今 “国潮餐饮”搜索率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