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东方的这条龙……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6】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 陆健
甲辰新春,龙舞神州!广东汕尾威风凛凛的“滚地金龙”、福建龙岩祥瑞满满的“缠柱红龙”、贵州榕江村BA赛场上金光灿灿的“稻草龙”、湖北仙桃村头庄尾技艺惊人的“高跷龙”……大江南北,都有龙舞雄姿。
看,一条条巨龙在众人托举下翻腾起舞,伴着雷动鼓声,忽而高高跃起,好似直上九霄;忽而急速俯冲,如同劈波斩浪。起落间,尽显“纵横十万里,浩然天宇内”的豪情与雄姿!
舞龙,又称“耍龙”“舞龙灯”,其雏形或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祭祀仪式。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就曾写道,四季祈雨都要舞龙,而且颇有讲究——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长达数丈……
后来,伴随百戏盛行,舞龙逐渐从庙堂祭祀仪式演变为迎福纳吉的民间风俗。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我们能看到当时的舞龙盛况:“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经过千百年演化,不同地域的舞龙在艺术造型与表演形式上形成了不同风格。大体而言,南龙重气势——龙身较重,多有十米、百米甚至千米之长;北龙重花巧——龙身轻盈,动作套路繁多。至于形态,百叶龙、香火龙、板龙、水龙、布龙、草龙……更是不胜枚举。
舞龙,为何如此受到民众喜爱?
“龙,不仅是祥瑞福臻的灵兽,更是威武刚健、气度不凡的化身。它寄寓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身份认同,是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集中体现。舞龙,是中华精神的形象化表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高忠严说。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脉相承:早在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就出现了石堆龙——迄今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此外,还有仰韶文化的龙纹瓶、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龙首纹、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
对龙的崇拜,深深印刻在中华文化基因中:有一种风采叫“龙跃云津”,有一种气派叫“龙翔凤翥”,有一种志向叫“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有一种胆魄叫“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而今,舞龙,更是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表达。
活跃在广袤田野的舞龙,舞出了人们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热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浙江湖州长兴县天平村“藏龙于花”的百叶龙。初见这条龙的人,都会由衷赞叹一声:真美!荷花为龙头,花瓣缀成身,蹁跹蝴蝶做龙尾。初时,十几米长龙,蛰伏沉潜,与江南十里荷塘的美景相得益彰,观者眼中,只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旖旎风光。然而,只在刹那间,伴着骤然急促的锣鼓点,龙首蓦地一昂,龙身随即翻腾而上一飞冲天,引来观者一片惊呼,声震天地雷霆万钧之势,令人血脉偾张……
“今天大家看到的百叶龙,是咱天平村农民的创造!1957年,为了表达对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憧憬和祝福,村民们对传统百叶龙重新进行创作,从乡里舞到县里,从县里舞到地区,一路舞到了北京城!这龙,舞出了咱心中的欢喜!”百叶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小明告诉记者。
“做这样一条龙,要花费一个月,有130多道工序,用80多种材料。81朵荷花分9段联结,荷花之间用铁钩相连,演出时得精心布景、迅速拼装,才能让荷花和长龙实现巧妙转化。”如今,谈小明的儿孙也继承了他的衣钵,不仅学会了舞龙技艺,还在天平中心小学建起百叶龙文化展厅,创编了百叶龙校歌和百叶龙韵律操,在孩子们中掀起“龙舞校园风”。
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舞龙,舞出了咱中国青年刚健有为的精气神。
2000年,北京体育大学组建了全国首支高校专业舞龙舞狮队。2017年,中国武术学院的刘一凡成了其中一员。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他们创造性地将武术融于舞龙之中,让动作更具观赏性和冲击力。
“我们创新编排、反复练习‘八字舞龙’‘左右翻身’等动作,手上磨起了老茧、身上撞出了淤青,可没人喊苦叫累!”刘一凡深有感触地说,“拿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舞出我们年轻一代的激情和豪迈,舞出青春该有的样子!”
浙江、江苏、湖南……多地高校都开设了舞龙相关专业,吸引着大批学生在传承之路上奋进有为、驰而不息。
不仅如此,舞到世界各地的巨龙,舞出了中华文化的气度与豪情。
今年春节期间,将舞龙和打铁花完美结合的“铜梁龙”在英国伦敦巨型摩天轮“伦敦眼”前亮相,并在当地多个广场参加新春巡游。
一千多摄氏度高温的铁水在空中炸裂,如同花雨缤纷洒落,赤膊上阵的“驭龙者”高擎金龙,在火花间闪转腾挪,一幅“人在龙中舞,龙在火中飞”的绝美画卷铺展开来,吸引了无数目光……这条“铜梁龙”,已经“舞”到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300多场文化交流。
不止这“铜梁龙”。随着我国农历春节于2023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舞龙,受到更加广泛的欢迎与喜爱。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到澳大利亚悉尼华人社区,再到意大利普拉托中国街,“万人空巷看舞龙”的盛况不断上演,不少外国人被深深吸引,也忍不住一试身手,由“看龙人”变成“舞龙人”。
又逢元宵节,花市灯如昼,龙舞动九州。“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当年在上元节写下如此清丽词句的“词中之龙”辛弃疾,可曾想到,这龙舞,今天,依然在舞……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互市,只是推动了经济发展吗?
- “冷资源”变“热产业” 把握东北全面振兴新机遇
- 英国皇家骑兵队马匹受惊失控 在伦敦街头狂奔(图)
- 智库报告:美“航行自由计划”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是赤裸裸的霸权行径
- 签超长协议、缴纳高额违约金 携号转网遭遇“靓号”障碍
- 小朋友化身“小船长” 福州启动2023暑期儿童关爱服务
- 杭州—温哥华全货运航线顺利首航
- 天津警方端掉一非法存储烟花爆竹窝点 现场查获7500余箱
- 走近“90后”殡葬礼仪师:让逝者的告别更有温度
- 文旅部:努力实现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
- 日本自卫队训练中手榴弹爆炸 致1人死亡
- 闽南话语言模型等多项成果在厦门发布
- 防汛抗旱“两不误” 湖南南县小电排“调水”大作用
- 中新观陇“新闻+”作品联展第7站:展在陇南,万象在展里
- 重庆大学深入实施“头部企业”工程 “强强联合”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 村里无人员伤亡但九成房屋被毁:老奶奶用光家里白面和液化气给乡亲蒸花卷
- 全面支持乡村儿童早期发育 “健康童乐园”落户广西
- 北约军演前英国航母临阵“趴窝” 英媒称其成为笑柄
- 英国政府将加大力度打击人口走私团伙
- 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投产
- 热门推荐
-
- 25周年纪念演出收官 北京国际音乐节如何书写“中国故事”?
- 商务部:2024年春节消费市场年味浓活力足人气旺
- 警方通报“男子1天7次用假币骗卖瓜学生”:已刑拘
- 江西都昌石墨烯地暖“飞入寻常百姓家”
- 成都航空枢纽今年春运期间预计运输旅客超1000万人次
- 连续三天!朝鲜进行重要武器试验和发射训练 金正恩指导
- 5月15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比昨天上升1.1%
- 福建宁德海警局践行“枫桥经验”:小事不上岸 大事不出港
- 7月10日起 上海酒类商品经营许可整合纳入食品经营许可范围
- 如何让适龄孩子都有书读能读好书?
- 中国交响乐团“2023澳大利亚巡演”首场悉尼歌剧院奏响
- 过节美食没吃够 “舌尖上的法律问题”先学透
- 福建同安致力化影视“流量”为旅游“留量”
- 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 北京朝阳焕发再生活力
- 美国总统拜登批准新罕布什尔州重大灾难声明
- 20余名中俄画家共聚中国北疆 以文艺纽带促两国交流
- 海南将打造一批旅游调解员及旅游安全督导员专业队伍
- 2023全国预防出生缺陷公益主题启动会暨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 夏日高温催热宠物版“清凉经济”
- 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展现“天下第一行书”的传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