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锵:只想踏实,承受不了“一夜爆红”
《鸣龙少年》开播后口碑一路走高,王锵在其中饰演家境窘迫的高三学生李燃。这个角色对于王锵来说最难的,就是挑战年龄的差距,“我几乎比角色大了快10岁。”王锵说,如何隐藏自己身上的社会感是一直要攻克的难题。虽然成长环境不同,但是王锵觉得自己和李燃的成长过程有些相似,“都是从不自信到自信。”
导演尔冬升曾在《演员请就位》第二季中评价王锵的表演,“表演很自然,有天赋”,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王锵坦言,自己非科班出身却选择了演员这个职业,最初就是想要当明星。但一路走来,作品越来越多,明星梦好像越来越模糊了,如今的他把很多事物看得很淡,“我希望自己越来越好,但不希望忽然受到爆炸式的关注,我觉得自己承受不了。”
李燃的“装”是他的保护色
王锵在电视剧《鸣龙少年》中饰演自卑、叛逆又有点物理天赋的高三男生李燃,李燃自幼失去父母,一直跟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拖着病体打工,坚持让他考大学实现自己的机器人梦想。但孝顺的李燃为了给奶奶治病,打算退学赚钱养家。最终李燃在老师雷鸣(张若昀饰演)和桑夏(黄尧饰演)的帮助下,直面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拿到李燃的人物小传,王锵很喜欢这个角色,彼时他刚刚结束云南的拍戏工作,连忙赶回北京找丁黑导演试了戏。王锵记得当时让他试的一场戏是和程雨杉(剧中一名女学生,徐若晗饰演)在河边的戏份,程雨杉让他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当时王锵只看了人物小传,还没有看到剧本,但是他抓到了李燃的一些人物特点,比如他很少笑,包括到后面拍戏时,王锵都会给李燃的笑设定一个程度,“比如1-10分,他在这个剧情下到底是几分的笑,我会很认真地去想。”
剧中,李燃因为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导致了他自卑的性格,不爱笑、话很少是他的性格特点,尽管如此,王锵觉得这并不是塑造角色的难题,“虽然他话不多,但是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去表达人物,其实人物的内核比较重要。当戏眼在这个人物身上,镜头自然就会给到你,有时候台词不多反而有助于演员去发挥更多的表达方式。”
在王锵看来,“穷”是他寻找李燃内核很重要的出发点,李燃的自卑、看人的眼神、对人的态度,包括他的“装”,这些其实都是在保护自己,是他的保护色。“我觉得穷养或富养,对于孩子从小到大的世界观、社会观有很大的影响,李燃是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
最难的是隐藏“社会感”
在剧中,李燃前期因为原生家庭,生活过得非常艰苦,虽然他一直努力赚钱,甚至想退学创业,但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最后被骗了不少钱,甚至无家可归要寄宿在奶奶打工的主人家。伴随剧情发展,李燃在老师雷鸣和桑夏的帮助下,最终通过努力考上了心仪的大学。王锵最喜欢的就是李燃开头和剧情结尾的阶段,“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两个状态,但也是我很快能抓住人物感觉的两个阶段。”李燃的前期人生谷底时期,那种人物状态对王锵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他出演过不少文艺片,那种压抑和经历苦难的感觉对他来说并不难。而后期找回自信和快乐的状态,是他很喜欢的,“那是会给演员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王锵说。
饰演李燃对王锵来说最难的地方,是要把自己还原成一个高三的学生,“我几乎大了他快10岁。”王锵感慨,将自己身上的社会感褪掉或者隐藏起来,需要把握好度。王锵最喜欢的一场戏是他和奶奶被赶出出租屋,那种无力感、无奈、自卑、辛酸和愤怒夹杂在一起,令他印象深刻。王锵坦言,这次和丁黑导演以及张若昀合作,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他们一个是镜头前的掌控者,一个是对手戏演员,他们会告诉我哪些是多余的,比如某一场戏情绪不能太外放,他们会随时指出并帮助我调整。
工作还是稳扎稳打比较好
王锵出道拍的第一部电影是张猛执导的《阳台上》,搭档的女主角是周冬雨。虽然起点不低,但彼时的王锵并未对演戏有什么想法,当时的他只是把这部电影当成要完成的一份工作。“当时的感受就是紧张,然后是陌生感。”王锵坦言,最初走上演员这条路,并不是因为热爱演戏,“最早吸引我的,是觉得我可以做一个明星。”当他拍到第三部、第四部作品时,王锵慢慢体会到了演员的“快乐”,“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可以掌控一些方向的时候,塑造完角色,会有一种成就感。”王锵说,他开始爱上了表演。
之后的王锵先后接拍了几部电影,“那段时间成长很快,因为导演都很严格,我好像也突然开窍了,但我记不太清具体的时间点。”王锵后来还上了《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得到了尔冬升的评价。从出道到当下,王锵回忆过往,觉得自己其实和李燃挺像,都经历了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过程,“我觉得演员演戏还是挺需要自信的。”王锵当下最大的愿望是可以挑战一个此前从来没有演过的人物类型,比如体验一个形象看起来精致一些的角色,“我之前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经历苦难,灰头土脸的,希望有机会可以演一个生活环境还不错,穿戴能靓一些的角色,想过一次‘好日子’。”王锵笑着说。
出道时,王锵是怀着明星梦而来,现在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心态也变得平和,明星梦逐渐模糊。“刚出道时,夸赞或诋毁都会在我心里掀起很大的波澜,现在没有太大的感觉了,就是一份很热爱的工作。”对于未来,他希望能越来越好,但惧怕所谓的“一夜爆红”,“我觉得我应该承受不了,还是踏实、稳扎稳打比较好。”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众知名女科学家现身大湾区科学论坛 展现“她智慧”
- 聚焦人工智能 中国科技馆举办“人机共创未来 · 智启AI新时代”主题活动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重庆桥头镇:促“农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桥头堡”
- 第二届天工论坛顺利召开,“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 三亚邮轮旅游市场复苏 “名胜世界壹号”邮轮自香港抵三亚
- 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启动全球征片
-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走进山东 8位院士“烹制”8场科普“盛宴”
- 杭州国庆主题灯光秀就位 数字人“弄潮儿”再现身
- 江苏“智造”电动两轮车走红海外中高端市场
- 土耳其称在叙利亚北部“消灭”3名库尔德武装人员
- 拥抱新技术、打造新业态 传统商场加快数字化转型
- 文明的坐标|“丝路首座黄河石窟”炳灵寺石窟
- 京城家校社共筑学生视力“健康墙” 开展人工智能眼健康项目
- 云南大理火车站站房原址重建全面开工
- 近2万文艺工作者参与第13届中国艺术节 15部剧目获文华大奖
- 广西一地消水溶洞堵塞致百亩土地内涝,当地全力救灾
- 《青海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落地 首批奖励兑现
- 长春冬季农博会科技含量高年味浓
- 2024年上海出入境邮轮将达380余艘次
- 上海口岸迎来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乘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后首艘访问港邮轮
- 热门推荐
-
- 国际最新研发出更环保牛仔蓝染色法 对环境影响最多降低92%
- 海河流域洪水能否顺利经天津入海?
- 湖北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2743件
- 贵州:科技创新赋能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 共筑数据安全屏障 同盾科技推出首个鸿蒙原生设备指纹产品
- 3000把爱心伞将亮相杭州三大“世遗”公交线路 传递杭城暖意
- 日本石川县轮岛市一临时避难所多人出现发烧及腹泻症状
- 贵州铜仁:”龙舟之乡”诠释传统文化魅力
- 200余文创精品亮相千年皇家园林晋祠 展黄河流域文化底蕴
- 印尼南苏拉威西山体滑坡已致18人死亡
- 死刑!吴谢宇案二审维持原判
- 德黑兰传出巨响 以色列称对伊朗军事目标实施打击
- 吃香椿会中毒、致癌?食药专家教你正确打开方式
- 中国发布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禁止气液双相瓶
- 山西古建院携手哈佛大学共促古建筑数字化国际传播
- 浙江经济观察:深圳企业为何“组团”到衢州?
- 研究显示: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与医疗深度融合
- 青海民和:灾后治理加速推进 “以工代赈”重建家园
- 北京丰台一小区户外电动车棚起火 未造成人员伤亡
- 智利将每周工作时间降至4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