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嵌墙上,花园搬头顶|这座小渔村凭什么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前几天,2024首届新加坡狮城国际电影节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一部电影《蟳埔女孩的头上花园》,把有着千年历史的蟳埔特色民俗文化搬上大屏幕,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簪花围,蟳埔女……又双叒叕火出圈了!
“海风千里,花开满髻”,如今的蟳埔村,已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小渔村,变成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旅游小姐都争相打卡的网红旅游地!
每逢周末、节假日,从五湖四海而来的游客,将小小的蟳埔村围得水泄不通。据统计,蟳埔村节假日日均游客量一度达到5万人次;关于“蟳埔女”的话题在抖音平台点击量超过10.5亿次;“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全网浏览量破3亿。
簪花热还给蟳埔村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实惠,村民2023年人均月收入增加了20%。
蟳埔村,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魅力呢?
艰辛讨海,不忘美丽阳光
时光的镜头,拉回到千年前的宋元时期,蟳埔村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多少商船从这里出发,驶向远洋,将古老的东方文明向世界传播。
靠海吃海的蟳埔姑娘,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和爱拼敢赢的气魄。滩涂养殖、市场买卖、下海搬运、挑担行走都不在话下,“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是蟳埔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及腰的长发和拖沓的服装会影响劳作,她们便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绳,穿上骨髻,插上发钗,用鲜花串成花环,圈戴在脑后,形成了如花园般鲜艳芬芳的“簪花围”。她们以短而紧致的“大裾衫”作为上衣,防止被渔网缠住,衣料又经过薯榔汁浸泡,能抵御海水的侵蚀;下身则穿黑、蓝色为主,裤筒一尺左右的“宽筒裤”,行走自如,即便被海水打湿也能很快风干。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本是为了便于劳作而进行改良的服饰习俗,竟靠着心口传授的方式,历经千年而不改,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自然地传承融合,成为了一张响彻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这是上了年纪的蟳埔老阿婆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天早晨,蟳埔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盘头簪花。12岁之前她们只编发辫,13岁到15岁及笄之后便盘头簪花。簪花时,先用茶油梳头,让秀发乌黑发亮;再用红绳束起盘好,插上各种各样的鲜花。平常日子里,戴13串花环,节庆日时则可能戴35串不同颜色的花环,同时别上金银质地的簪、针、钗、钹、坠等。
一个个发髻,仿佛是一座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争奇斗艳,还会随着四季的天时而有所变化。
蟳埔女行走在蔚蓝的海岸线上,鲜艳头饰与朴素服饰搭配,如同精灵在海天之间翩翩起舞。那集勤劳、勇毅、美丽、灵动于一体的体态,那认真生活、饱经风霜的明眸,带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向人扑面而来,传递着温暖、亲和、充实,令人迷醉。
沧海桑田,难掩文化灿烂
如果说,传承和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簪花围是蟳埔女奔赴美好的动人表达,那么,“蚵壳厝”一定是蟳埔人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来了蟳埔才知道,原来海蛎不仅可以用来吃,海蛎壳还能造房子。海蛎在闽南也称作“蚵”,蟳埔人从唐代起,就用花岗石作为基础墙体,外墙嵌入来自非洲东海岸的大蚵壳,被称为“蚵壳厝”。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海风容易侵蚀建筑物,以蚵壳作为建筑外墙,防水防潮抗腐蚀,耐久性十分强大,有“千年砖,万年蚵”之说,且纹理和色彩独特,经过时光和海风的洗刷后更添美感。为闽南建筑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蟳埔村仍比较完整地保存和传承着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南海北,架设民心桥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近年来,蟳埔村以“簪花”为媒,以“妈祖”为介,以文化为魂,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架起了一座座通往世界各地的桥梁。
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亨利博士来泉州考察,乘船从江口码头上岸,热情的蟳埔阿姨盛装迎接,亨利博士在看到蚵壳厝时,惊喜地说,在西欧的挪威、荷兰等海边也曾见过类似的“蚵壳厝”。
2006年,在马来西亚槟城、新加坡的三江庙落成之时,蟳埔女身着民俗盛装,迈出国门前往庆贺,她们的足迹遍及马来西亚槟城、吉隆坡、云顶赌城、马六甲、新加坡等城市,在海外引起极大的轰动。
台湾同胞和马来西亚槟城、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等地侨胞,眷念桑梓情怀,常常返乡寻根谒祖,并到金琦大普公庙分炉建庙,一同祭拜妈祖娘娘,祈求保佑海外游子岁岁平安、兴旺发达。
今年的世界旅游小姐全球总决赛,落地泉州。这些佳丽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却同样被这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习俗所吸引,争先恐后地戴上簪花围,穿上大裾衫,当起“蟳埔女”。在这里,蟳埔民俗与国潮时尚交相辉映,中式审美与西方浪漫碰撞出了无比灿烂的火花!来自南非的佳丽Ancharne Pretorius对泉州念念不忘:“泉州很漂亮,人们都很友好,我迫不及待要将这里的所见所闻告诉我的朋友和家人们,我还会再来泉州的。”
“蟳埔簪花”仿若使者,向世界传播闽南习俗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改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生活态度。海风劲吹千万里,吹响“涨海声中万国商”新的冲锋号,吹来国内外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交融,吹出福建泉州花团锦簇的蓬勃生机!
(作者简介:黄玉娇,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吴观宇,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一级主任科员)
(供稿: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丰泽区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送科普“下乡”,哪怕种下一颗种子也有意义
- 暂别高温红色预警 “火炉”重庆迎来降温雨
- 官方回应“网传青海发生洪水”:未造成人员伤亡
- 美国一法院外发生枪击事件致2死1伤 嫌疑人试图自杀后受重伤
- 中欧班列深化中波互利共赢合作
- (年终特稿)浙江嵊州:小笼包做出大产业 蒸蒸日上飘香四海
- 在华求学十载非终点 土库曼斯坦女孩因爱延续中国缘
- 网购二手商品,“无理由退货”之困应先期解决
- (寻味中华 | 文博)乘“移动博物馆”一日看尽长安花
- 中外专家就海南加快制度型开放建言献策
- 为宠物买保险 是保障还是“智商税”
- 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 四部生态文明著作出版
- 台风“苏拉”登陆广东珠海 穗深莞等地或有海水倒灌
- 川渝人才“云上”洽谈活动落幕 吸引22万人求职
- 法国驻尼日尔大使馆遭冲击 法总统府发出严厉警告
- 数千条扬子鳄转场“猫冬”
- 院士专家启航AI“大”时代 2023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赣开幕
- 刘慈欣谈马斯克:他像从科幻小说“跳出来”的人
- 西藏阿里移民警察助民种青稞
- 广西瑶乡欢度“祝著节” 特色民俗盛宴引游人
- 热门推荐
-
- 高校人事调整密集,这些高校迎来院士校长
- 中国拟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
- 中国A股沪指重上3000点
- 孤独症,误解知多少|世界孤独症日
- 年货消费市场火爆:新中式、坚果礼盒、蛇年生肖款占据C位
- 哈萨克斯坦代表队将参加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 相约春天赏樱花 武汉推出75项活动打造全域游
- 初三语文测试阅读材料造成不良影响 成都新都发通报
- “就业引领 技能援企”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在辽宁营口启动
- “瑞幸咖啡健康中国行”公益健康跑媒体专场在京举办 为困境儿童奉献力量
- 乌克兰首都基辅传出爆炸声 拉响防空警报
- 国际锐评丨面对美国利诱,菲律宾需要多些清醒和理性
- 油价进入“8元时代”
- (新春走基层)山东各地“冬闲”人不闲 增收致富忙
- 大湾区艺术家合力打造 戏曲音乐剧《妈祖》广州首演
- “超级助手”亮相 AI大战再升级
- 无定河畔,这座1600年历史的古城旧貌换新颜
- 世界经济论坛专家:“灯塔工厂”数量庞大 中国制造业加速迈向数字化 |世界观
- 外媒:以军轰炸加沙地带一所学校 造成约100人死亡
- 中新真探:发烧了捂汗好得更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