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小知识:为何被称为“亚岁”?为啥吃饺子?
中新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人们常说的“四时八节”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冬至如何测定?为什么它又被称为“亚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告诉中新网记者,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已经测定出冬至。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饮食方面,冬至的美食除了汤圆、饺子等,还有赤豆粥,赤豆在古人心中是辟疫辟邪的食物,赤豆粥是一种有特殊攘疫功用的节令食品。
它如何定测?
根据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已经使用土圭观测太阳的方式,测定出冬至。
冬至日最重要的仪式性活动是祭天祀祖。民间一般有祭祀祖先的风俗,如一些地方文献中就记载了冬至的祭祖节俗。
冬至怎样养生?
在生活方面,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节。人们可以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大枣、银耳、羊肉等。
在生产方面,冬至前后是积肥造肥的好时机,同时要做好防冻工作。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还是酿酒的重要时节,许多地方冬至也有喝冬酿酒的习俗。
为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
冬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节点上,人们认为这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
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祥的日子,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因此,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于是冬至又称为“亚岁”。
据记载,周人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岁首与冬至日期同在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数九”日期如何计算?
所谓“数九”,一般指从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此时寒气已尽,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民间“数九”的习俗主要与“数九”歌谣、九九消寒图有关。
吃饺子、汤圆有啥寓意?
冬至的饮食习俗十分丰富,不仅限于饺子和汤圆。
北方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较普遍。冬至吃饺子,传说之一是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有“消寒”之意,“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流传至今。
冬至食馄饨则是为了破阴释阳,馄饨形如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浑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
江南许多地方流行冬至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人们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有些地方在冬至时吃的圆子亦有独特之处,比如蒸的粉团,或用酒酿做的酒酿圆子;或者在馅料上会有所差别。
“祈寿添岁”之俗有何讲究?
古时曾将冬至作为新年,民间的“贺冬”实质上就是“贺年”,现今民间冬至节中诸多习俗正是古代年俗的传承。
相传,人们在冬至节间要互相馈赠节日礼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因此将冬至前夜称为“冬除”或“除夜”。
冬至很早就有了祈寿添岁的民俗,妇女会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此习俗不仅是帮助老人过冬,还有重要的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祝愿长辈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
古人有哪些“御寒神器”?
冬至之后,天气比较寒冷。古人也有“御寒神器”,如手炉、足炉、熏炉等。
其中,普通家庭常用的取暖用具是“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用锡、铜等多种材质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灌入热水,睡前放在被窝里,晚上睡觉便会十分暖和。
据说,“汤婆子”在宋时已有,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
文化内涵如何传承?
岁时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服务民众生活。当下,传统节日中的部分文化内涵,如沟通密切家庭及社区人际关系的部分等等,仍对当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冬至来说,虽然历法改变后其标记时间的意义有所弱化,但对于酿酒、腌制腊肉等生产生活来说,冬至仍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传承传统节日时,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契合,挖掘其中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民俗事项,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如冬至的九九消寒图,不仅可以作为文创开发的重要资源,也对传承传统节气文化、丰富当下的节日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便民“扫一扫”不该扫出广告来
- 5月1日起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免费参观
- 大年初一广州将在白鹅潭举办春节烟花汇演
- 天津市市长张工:大力度探索与国际科技服务企业合作
- 杭州田野考古成果展示 给孩子埋下“考古的种子”
- 宁夏遭遇“炙烤”模式 5月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 沈阳构建“信用+文旅监管”模式助推文旅经济发展
- 金融“旋转门”腐败:离职官员,被企业抢着要
- “数字时代的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圆桌论坛举行
- 中经评论:托起幸福“夕阳红”,需要更多养老护理人才
- 鸟儿唱歌为何差异这么大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滴水的“安康”使命
- 希腊学者:中国反腐败经验值得借鉴 中欧合作意义重大
- 癌症也有“流行区”?专家解读恶性肿瘤流行图谱
- 口罩“霸屏” 创意打造新潮流单品
- (新春见闻)“冰雪热”点燃新年味
- 致敬光明的守护者!爱尔眼科举行“5.12”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
- 乌苏里江虎林段“文开江” 游客江畔齐唱《乌苏里江船歌》
- 杨梅频频“出圈”背后:数智技术与全产业链加工
- 中冰自贸协定实施10周年 双边贸易增加一倍多
- 热门推荐
-
- 美国仇恨犯罪何时休?非裔成主要受害者 趋势令人不安
- 市监总局:对水晶泥、盲盒等玩具和文具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
- 齐聚光影世界共襄盛举 同心笃行助力中国电影
- 最新研究破解“柳江人”年代学疑团:距今约3.3万-2.3万年
- “摩羯”台风灾后海南农渔业复产“十分”努力
- 业主私挖地下室竟挖通河道?律师:或面临刑事处罚
- 第二届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论坛在京召开
- 安徽代表委员关注学生成长 “圈养”妨碍身心健康
- 新疆瓜果如何香飘万里
- 民族舞剧《热血当歌》舞动京城 艺术诠释国歌故事
- “五一”假期北京市属公园迎客创十年来新高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深圳文博会:齐白石目中之景在数字光影中呈现
- 2024年5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 外媒:美国“泄密门”嫌疑人将接受军事法庭审判
- “一站式”服务 宁德边检站助力二手船舶出口高幅增长
- 甘肃“空中通道”持续拓展 “陆空联程”实现突破
- 一些汽车品牌基础功能也要花钱买套餐引质疑
- 今年首次增持!中国4月增持美债33亿美元,日本、英国减持
- 雨水节气迎降雪 山东降温最高料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