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亮相银川
中新网银川11月26日电 (记者 于晶)11月26日,“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宁夏巡展)在银川美术馆开幕。
市民正在银川美术馆参观展览。中新网记者 于晶 摄
“全国书法临帖作品展览”是中国书协具备入会条件的常设性全国综合书体届展之一。本次展览从中国书协38家团体会员选送的3366位作者的作品中评选出276位作者的552件临、创作品参展。
展览以“与古为新”为主题,作品涵盖了各书体门类,聚焦崇尚经典和内化出新,注重临古涵养和个性表达。作品取法上至商周,下迄清末,甲骨、钟鼎、简帛、碑版、刻石、法帖均有涉猎。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书法界倡导研习传统经典的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近年来业界致力于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特征。
据了解,展览旨在展示书法界坚持深入传统、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务实作风,展期5天,将于11月30日结束。
走进银川美术馆,有如打开一本“中国书法史”。展厅内,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552件临帖作品呈现时代正大气象。商代宰丰骨匕记事刻辞、四方风刻辞,西周大盂鼎、毛公鼎等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传世名作集中展现,组成了清晰的历史脉络,传递出传统中华美学精神和美学风范。
银川书法爱好者告诉记者,原来都是在手机上或者作品集上看,能现场感受中华汉字之美、文化之美机会难得,这次书法临帖作品展水平非常高,通过欣赏这些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可以接受艺术熏陶,感受奋进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参展作者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了内容与形式、形质与神采的关系,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书法精品,取法多元,五体皆备,形式新颖,展现出作者对传统的消化和反刍能力。(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艺术家宿志鹏雕塑作品《首金》获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艺术类特别金奖
- 中国证监会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海南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具备并网发电条件
- 宁夏银川发布首批城市机会清单 邀企业家共享城市发展机遇
- 行业专家热议发展银发经济: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健康养老消费需求
- 前11个月广东外贸出口总值4.94万亿元 同比增长2%
- 尼日尔国家电视台宣布:这名将军成为新领导人
- 今天,一起怀念他
- 君迪报告:中国智能座舱功能日益丰富
- 江西玉山出“妙招”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
- 北京春分首日晴天在线 午后南风加大阵风5级左右
- (乡村行·看振兴)湖北峡江小镇打响“民宿牌” 留住“过路客”
- 电影《平凡英雄》:一场传递正能量的“爱心接力”
- 打击肉类掺假 上海海关主导完成的两项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国际标准获通过发布
- 加拿大总督为原纳粹部队成员获颁勋章之事道歉
- 王石:企业碳中和应跳出“围墙” 推动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
- 太空种子“安家”山西大同 航天育种助力乡村振兴
- 中国首个区块链技术领域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海外网评:2024年开局,中国经济“稳中有升”
- 热门推荐
-
- 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额连增七年
- 女演员高空坠亡 中国杂技家协会呼吁正视演出安全
- 新疆矿山智能化撬动百亿元装备市场
- “红头文件”上的“慈善项目”能投资返利?当心!这是诈骗
- 海派旗袍亮相布鲁塞尔展中西合璧之姿
- 安倍遇刺周年默哀仪式现“类似枪械物品” 嫌疑人已被捕
- 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再开班 冯远征:不只学演戏
- 专家学者探讨知识产权赋能山西文博高质量发展
- 浙江乐清一企业研发出“不沾奶”酸奶盖 引发网友热议
- 长假过后上班犯困,全赖睡眠不足?
- 财政部:1-11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0%
- 北美票房:“甜茶”新片《旺卡》三度夺冠
- 港星足球队浙江温州友谊赛:几度勾起全场“回忆杀”
- 《繁城之下》:悬念之下,另有精彩
- 西藏拉萨八部门联合解读促经济惠民生助企业政策
- 南深高铁南玉段开始架设接触网导线
- 年轻人“押题”春晚,导演不必“汗流浃背”
- 蒙古族“00后”马背女警:我的青春是骑马踏查护边疆
- 美媒:若以黎局势升级,美国将准备撤侨
- 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人“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