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从考古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戴向明
核心阅读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距今5000年左右至4300年之间,良渚呈现出向原始国家形态迅速发展的态势,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
距今3800年至3500年的二里头时代,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强势崛起,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从1万年前南稻北粟(黍)的农业起源,到定居生活普遍出现、区域文化特色凸显,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发展。距今55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燕山辽河地区,开始显露出社会分化的迹象。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张家港东山村、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南澧县城头山、河南灵宝西坡、山东泰安大汶口、辽宁朝阳牛河梁等遗址中,发现了高等级墓葬、大型中心聚落、大型高等级建筑、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址。这些考古发现意味着文明的曙光初现,之后,中华文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良渚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至4300年之间,各地区的发展开始加速。黄河流域出现了甘肃秦安大地湾和庆阳南佐、河南巩义双槐树、山西襄汾陶寺、山东和苏北多处大汶口文化大型遗址等高等级聚落。这些区域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文物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带,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孕育出了成熟的史前文明,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址林立的局面。
以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为中心,考古发现有规模巨大的良渚古城、形似台城的莫角山宫殿区、瑶山和反山等王陵级的贵族墓葬与祭坛、西北部山区的高低水坝系统……这些都从不同侧面显示出绵延不断传承的文明形态,尤其是庞大的人口规模与次第有序的聚落格局,能够动员和组织的庞大劳动力量与技艺高超的专业工匠。这些情况表明,良渚呈现出向原始国家形态迅速发展的态势,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
黄河中游文明的兴起
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龙山时代,曾经发达甚至领先的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平原地区渐次衰落,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则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史前文化与社会演进的又一个高峰。
在以晋南襄汾陶寺、陕北神木石峁为代表的遗址中,考古发现了都邑性的庞大聚落、高耸的城址和深陷的壕沟、大型高等级建筑和贵族墓葬、玉石制品、漆木器和彩绘陶器等遗物,这些都展现出早期国家的图景。从西亚经中亚引进的黄牛、绵羊、山羊等大型家畜,与本土传统的粟作农业和家猪饲养等养畜业相结合,使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获得了新的生产力,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社会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社会发展,也得益于积极吸纳周边区域先进的文明要素。例如,良渚文化的许多代表性玉器就传播到了晋南、陕北和西北等地。考古工作者在包括陶寺、石峁和西北齐家文化的一些大型聚落中,都发现了不少良渚式玉器。晋南陶寺大墓所体现的上层社会礼仪制度,受到了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直接影响。
文化交流融合活力不断
距今3800年至3500年的二里头时代,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地区持续衰落。从东北燕辽、北方河套到西北甘青、西南巴蜀的“半月形高地”,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强势崛起,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标志。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规整的宫城、成组的宫殿建筑基址、规划有序的网格状的城市道路系统。其中,官营性质的青铜、玉石等手工业作坊不断被发现,众多墓葬出土了大量华美的青铜礼器、玉器、漆器、陶器。与之前的都邑性遗址相比,二里头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爵、斝、盉、鼎等青铜礼容器。以陶范浇铸等技术制作出形态复杂、种类多样的青铜容器,是中原夏文化独特的发明创造。包括大规模采矿、冶炼、远距离运输和多环节制作工序的青铜冶铸业,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还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获取和控制重要战略资源、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及国家层面“高科技”专业化生产的能力,更是新型国家加强礼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
中原夏王朝的崛起,正是汇聚融合周边地区先进文化与生产要素后进一步创新的结果。包括对北方牛羊畜养、南方水稻种植的广泛学习,对晋南盐业和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冶金技术与礼制建设相结合的发明创造,对不同区域制玉、用玉传统的广泛借鉴,等等。这些优秀传统,被其后的商周王朝发扬光大,中原文明的辐射地域不断扩大。考古中所发现的郑州商城、殷墟、周原、丰镐等商周都城的规模,比起包括二里头在内的都邑性聚落,面积大数倍乃至10倍以上。大型宫殿建筑、大规模高等级贵族墓葬乃至王陵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都是此前的历史阶段无法比拟的。商周时期还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可以说,商周王朝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
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发展出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力量。至此,以中原华夏文化为主干,包括周边多个地域文化,形似“重瓣花朵”的中华文明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正如考古学家严文明所言,中华文明能够连续不断地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国周边有高山、大漠、草原和大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个地理单元又足够广大,环境多样,在早期容易形成多个区域文明。这些区域之间又很容易交流互动,彼此取长补短,各地文明的精华在区域间不断传播和发展。这种多元性保证了中华文明总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保持活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同时,考古显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自史前时代开始就从未间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其通过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创造性地发展、应用,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
(人民日报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习近平到访,武契奇社交平台发文:塞中铁杆友谊万岁!
- 多地开始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
- 2023年暑运正式开启 预计发送旅客7115万人次
- 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海口开幕
- “民间艺术之乡”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发源地助力“文化自信”
- 观天下·美国枪患|枪支暴力影响广泛 调查显示两成美国成年人曾遭枪支威胁
- 湖南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 相关国家标准已发布130余项
- 影史第一!2023暑期档票房破纪录
- “中华水塔”青海:生态环境状况持续稳定向好
- 中央气象台寒潮大风沙尘三预警齐发
- 中国汽车出口强劲增长 新能源汽车三重优势成强劲增长极
- 新疆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班列突破3000列
- 外媒:受洪水、热浪等影响,澳大利亚一河流出现数百万条死鱼
- 扩大朋友圈!本届服贸会给参展企业带来了哪些商机?
- 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赴乡村义诊
- 北京因降雨引发交通断路等情况共88处 已恢复通行38处
- 剪个视频就能月入过万?听着诱人实则陷阱!
- 爱上少林功夫与文化 俄罗斯女青年“文武双修”十余载
- 进口水果融入大众日常消费
- 热门推荐
-
- (新春走基层)新春期间 基层医疗“哨点”何以守住平安与健康?
- “一家人看场电影花了400多” 低价电影票为何难觅踪影?
- 乡村阅读空间——滋养“文化秧苗”茁壮成长
- 巨头加持、技术标准有望统一 新能源汽车“换电”发展提速
- 女警团队原创漫画 用心呵护让“宝贝不怕”
- 天津博物馆推出“龙行龘龘:甲辰龙年馆藏龙文物特展”
- 未来三天全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气温稳步回升
- 法国要为科创快车装上“导航仪”
- 《法官你好》开播 讲述基层法官故事传递中国司法温度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城市副中心再添大医院 专“心”辐射京津冀
- 水利部:加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 “五一”假期吉林人气旺:活动不断 博物馆开“夜场”
- 贵州省司法厅原一级巡视员周全富一审获刑11年
- 中秋临近 沪上老字号月饼“卷”出新花样
-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表达 《封神第一部》分享研讨会举行
- 甘肃:西北蔬菜暑天热销
- “大成国学基金五学并举之礼射校园计划”在江苏徐州签约启动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杏坛不必有其地” ,探访北京四中雄安校区
- 科研人员植物免疫机制新发现:有助提供育种靶标和生物农药
- 人大附中平行班将“落户”人大附中经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