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不能仅仅沉浸在“技术秀”里
【观者有心】
日前,沉浸式戏剧《星光·1953》在四川省金堂县金龙镇首演。这是当地挖掘整合在地文化资源打造的一个综合性文旅项目。未来,这台沉浸式戏剧作品将在小镇上常态化演出。
十年前,大多数中国观众并不知沉浸式戏剧为何物。七八年前,想看沉浸式戏剧,只能到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如今,沉浸式戏剧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四川的一个乡村小镇也演起沉浸式戏剧,正是当下沉浸式戏剧火热的生动注脚。
沉浸式戏剧的特点是能为观众带来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感官体验,即创造一个可感知的环境来包围观众,让观众沉醉在被创造的世界中,并相信他们是戏剧的一部分。创造沉浸感依靠的主要是服、化、道、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随着裸眼3D、互动投影、体感互动、雾森效果、增强现实(AR)等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沉浸式戏剧为观众营造的沉浸感越来越真实,观众在演出现场已经可以获得色、香、味、视、听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每一种新颖的艺术样式的出现,总是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局限,沉浸式戏剧同样如此。随着沉浸式戏剧作品越来越多,观众发现很多作品带给人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雷同。比如,如果是战争题材,观众必定会置身于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如果是古装题材,观众身边必定全是“古建筑”。更重要的是,观看完演出后,除了感官上的刺激,观众几乎没有什么可回味的。面对这样的沉浸式戏剧,观众刚开始或许还有点兴趣,但久而久之,必会失去新鲜感。正如一些观众所言,现在的沉浸式戏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一味追求炫酷的舞台效果,忽视故事和情感,不少都沦为千篇一律的“技术秀”。
虽然沉浸式戏剧注重感官刺激和剧场氛围营造,虽然技术手段能够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并营造出良好的剧场氛围,但沉浸式戏剧不能仅仅沉浸在“技术秀”里。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曾提出:刺激的偏好与刺激具备的唤起潜能有关。刺激过低观众不满足,刺激过高观众则难以适应,刺激适中观众才会更好地接受。所以,沉浸式戏剧对于技术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
与传统戏剧的表达方式不同,沉浸式戏剧旨在打造一个与真实场景差别不大的环境,让场景与剧情相联系,让演员们在似梦如幻、虚实结合的场景中表现得更加真实,最终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剧效果。在这里,技术营造的沉浸式体验仅仅是一种手段,作品的内核还是优质内容。近年来,各地创排的不少沉浸式戏剧,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始终难以被观众认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创作者只注重作品的沉浸式效果,而对内容情节、人物关系、故事逻辑等重视不够。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沉浸式戏剧都是被当作文旅商品而非艺术作品来打造,出品方关注更多的是形式能不能吸引人而非内容能不能打动人。
其实,任何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以沉浸式戏剧经典之作《不眠之夜》为例,它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这让作品有了坚实的内容基础。同时,创作者为营造沉浸感也使用了大量技术手段——通过视觉、声音、气味等多感官场景氛围的烘托为戏剧环境增添真实感。光影与音乐的烘托,甚至触觉与味觉的感受,再结合剧情的发展,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真实的梦境,从而形成难忘的观剧体验。因此,《不眠之夜》能够常演不衰,并被移植改编到不同国家。从这个角度看,在沉浸式戏剧中,好的形式能让观众“走进去”,优质的内容能让观众“留下来”。
此外,沉浸式戏剧除了注重技术营造的沉浸式氛围,还注重每个观众的个人体验。这个体验一方面来自技术手段营造的沉浸式环境;另一方面来自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在沉浸式戏剧中,演员的即兴表演多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这对演员的应变能力、表演能力甚至体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演员要让自己与剧中角色完全融为一体,在保证演出节奏和流程的情况下,跟随音乐、剧情浸入,并将观众也带入剧情之中,使其成为戏剧的一部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沉浸式戏剧,虽然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营造出酷炫的舞台效果,但演员能完美地进行表演并娴熟地与观众进行互动的却不多。如果观众仅仅是观众,而没有成功参与其中,没有成为戏剧的一部分,这样的沉浸式戏剧便算不上成功的作品。
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在我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作为一种年轻的戏剧艺术样式,沉浸式戏剧要发展成熟还需时日。虽然沉浸式戏剧比较倚重现代科技手段,但它在审美品格上与传统戏剧的原则是一致的。在未来的创作中,沉浸式戏剧应在保留传统戏剧审美表达的基础上,更有机地融入数字新场景,不仅仅让观众被动感受视觉冲击,更让他们能有即时互动的体验感和震撼感,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科技并通过技术手段参与剧情的创造。此外,沉浸式戏剧的创作者必须明白,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沉浸式戏剧虽然离不开市场,但它并非一桩简单的买卖或交易,所以切不可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艺术品质。
(作者:韩业庭)
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人文纪录片《牧人》赏析活动在京举行
- 东西问丨肖从礼:尘封千年的丝路简牍记载了什么?
- 都江堰渠首迎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
- 注意防范!北京多区发布冰雹黄色预警
- 四川西昌至云南昭通高速公路全线首片T梁成功架设
- 邮轮经济与甜蜜产业融合 “海上甜爱路”上海启航
- 用艺术反哺家乡:北方昆曲剧院赴河北高阳“寻根”义演
- 中欧班列背后的“火车医生”:在敲敲打打中收获自豪感
- 外媒:以军轰炸加沙地带北部一房屋,致25人死亡
- 天津相声会馆涉嫌违规经营 南开文旅局发布情况通报
- 广西退役军人建“拥军之家” “花式”助战友就业创业
- 打造“好房子”“好小区” 青海精准施策
- 外媒:泽连斯基抵美 将向拜登提交乌克兰“胜利计划”
- 唯品会“线上奥莱”展馆亮相进博会,首次发布全球买手宣言
- 有人假冒投稿渠道骗取版面费,《中国考试》杂志社发布严正声明
- 深化改革锻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
- 湖北十堰:生态向好 候鸟翩跹
- 外媒:“封口费”案裁决公布后 特朗普团队筹得近5300万美元
- 进一步调查!韩警方将再次传讯涉毒演员刘亚仁
- 第二届中国(白沙)影视工业电影周在重庆开幕 致敬幕后影视工作者
- 热门推荐
-
- 台风“卡努”逼近东北 中国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Ⅲ级响应
- 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铁路受影响线路已恢复 兰州西宁机场设施设备均正常
- 中国科大在人工神经元突触的量子成像上取得重要进展
- 两部门:今年将支持1000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进行奖补
- 韩国大邱一大楼发生火灾 造成20人受伤
- 滇藏铁路丽香段热滑试验完成
- 全球首支人民币SGS债券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
- 天津市第九届油画作品双年展开幕 展津沽大地时代风貌
- “冰雪为媒·相约亚冬”两岸媒体采风团赴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参访
- 广西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 出行旺季,别忘了线上预约
- 交通运输部:一季度我国各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表现稳中向好
- 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10日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071列
-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 西湖音乐喷泉及游船夜游全暂停
- 甘肃会宁蒲公英产业:曾经“救命菜”变今日养生茶
- 青海民间艺人:指尖下的“AI合成影像”
- 陈伟霆现身成都 坦言:演员不该有舒适圈
-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了“中亚媒体之家”
- 2020年以来,山西完成考古调查勘探2388项
- 今年前九月广州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