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不能仅仅沉浸在“技术秀”里
【观者有心】
日前,沉浸式戏剧《星光·1953》在四川省金堂县金龙镇首演。这是当地挖掘整合在地文化资源打造的一个综合性文旅项目。未来,这台沉浸式戏剧作品将在小镇上常态化演出。
十年前,大多数中国观众并不知沉浸式戏剧为何物。七八年前,想看沉浸式戏剧,只能到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如今,沉浸式戏剧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四川的一个乡村小镇也演起沉浸式戏剧,正是当下沉浸式戏剧火热的生动注脚。
沉浸式戏剧的特点是能为观众带来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感官体验,即创造一个可感知的环境来包围观众,让观众沉醉在被创造的世界中,并相信他们是戏剧的一部分。创造沉浸感依靠的主要是服、化、道、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随着裸眼3D、互动投影、体感互动、雾森效果、增强现实(AR)等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沉浸式戏剧为观众营造的沉浸感越来越真实,观众在演出现场已经可以获得色、香、味、视、听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每一种新颖的艺术样式的出现,总是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局限,沉浸式戏剧同样如此。随着沉浸式戏剧作品越来越多,观众发现很多作品带给人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雷同。比如,如果是战争题材,观众必定会置身于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如果是古装题材,观众身边必定全是“古建筑”。更重要的是,观看完演出后,除了感官上的刺激,观众几乎没有什么可回味的。面对这样的沉浸式戏剧,观众刚开始或许还有点兴趣,但久而久之,必会失去新鲜感。正如一些观众所言,现在的沉浸式戏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一味追求炫酷的舞台效果,忽视故事和情感,不少都沦为千篇一律的“技术秀”。
虽然沉浸式戏剧注重感官刺激和剧场氛围营造,虽然技术手段能够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并营造出良好的剧场氛围,但沉浸式戏剧不能仅仅沉浸在“技术秀”里。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曾提出:刺激的偏好与刺激具备的唤起潜能有关。刺激过低观众不满足,刺激过高观众则难以适应,刺激适中观众才会更好地接受。所以,沉浸式戏剧对于技术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
与传统戏剧的表达方式不同,沉浸式戏剧旨在打造一个与真实场景差别不大的环境,让场景与剧情相联系,让演员们在似梦如幻、虚实结合的场景中表现得更加真实,最终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剧效果。在这里,技术营造的沉浸式体验仅仅是一种手段,作品的内核还是优质内容。近年来,各地创排的不少沉浸式戏剧,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始终难以被观众认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创作者只注重作品的沉浸式效果,而对内容情节、人物关系、故事逻辑等重视不够。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沉浸式戏剧都是被当作文旅商品而非艺术作品来打造,出品方关注更多的是形式能不能吸引人而非内容能不能打动人。
其实,任何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以沉浸式戏剧经典之作《不眠之夜》为例,它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这让作品有了坚实的内容基础。同时,创作者为营造沉浸感也使用了大量技术手段——通过视觉、声音、气味等多感官场景氛围的烘托为戏剧环境增添真实感。光影与音乐的烘托,甚至触觉与味觉的感受,再结合剧情的发展,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真实的梦境,从而形成难忘的观剧体验。因此,《不眠之夜》能够常演不衰,并被移植改编到不同国家。从这个角度看,在沉浸式戏剧中,好的形式能让观众“走进去”,优质的内容能让观众“留下来”。
此外,沉浸式戏剧除了注重技术营造的沉浸式氛围,还注重每个观众的个人体验。这个体验一方面来自技术手段营造的沉浸式环境;另一方面来自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在沉浸式戏剧中,演员的即兴表演多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这对演员的应变能力、表演能力甚至体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演员要让自己与剧中角色完全融为一体,在保证演出节奏和流程的情况下,跟随音乐、剧情浸入,并将观众也带入剧情之中,使其成为戏剧的一部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沉浸式戏剧,虽然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营造出酷炫的舞台效果,但演员能完美地进行表演并娴熟地与观众进行互动的却不多。如果观众仅仅是观众,而没有成功参与其中,没有成为戏剧的一部分,这样的沉浸式戏剧便算不上成功的作品。
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在我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作为一种年轻的戏剧艺术样式,沉浸式戏剧要发展成熟还需时日。虽然沉浸式戏剧比较倚重现代科技手段,但它在审美品格上与传统戏剧的原则是一致的。在未来的创作中,沉浸式戏剧应在保留传统戏剧审美表达的基础上,更有机地融入数字新场景,不仅仅让观众被动感受视觉冲击,更让他们能有即时互动的体验感和震撼感,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科技并通过技术手段参与剧情的创造。此外,沉浸式戏剧的创作者必须明白,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沉浸式戏剧虽然离不开市场,但它并非一桩简单的买卖或交易,所以切不可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艺术品质。
(作者:韩业庭)
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经济观察:中国基金公司为何掀起调研“直播潮”?
- 新疆举办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
- 31省份上半年GDP全部出炉:15省份增速跑赢全国,13省份增速超6%
- 广州白云火车站封顶 将成亚洲最大TOD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 保定涿州义和庄镇等多个受灾点移动通信已抢通
- 擦亮文化瑰宝传承发展绝学 给甲骨文建一个“家”
- 近百个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品牌合肥车展“斗艳”
- 2023常州太湖治理完成投资35.94亿元 常州太湖湖心区水质首达Ⅲ类水标准
- 日本民间团体收集日军侵华罪证 呼吁正视历史
- 南京水科院农电所顺利执行三期援外线上培训项目
- 漫评美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卡住了”
-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 赴日机票搜索量减半,航司增班变观望,机票价格怎样了
- 一片湿地:圆了生态、安居两个梦
- 海外华媒见证重庆乡村振兴:金鳌“生金” 田园“共享”
- 未来一周广州或有4℃低温
- 走出去,引进来,蒙医药在融合中传承发展
- 我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
- 上海崇明:生态宝地的“湿”意密码
- 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出发
- 热门推荐
-
- 生态旅游:“游”出人与自然的双赢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 锦绣中国年|千年晋祠里的“年味”:“寻龙” 舞龙 赏民俗
- 建立紧急联系人制度,保障患者权益
- 辽上京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宁德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 吉乌塔三国总理举行会谈 聚焦边界问题与跨区域合作
- 上海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化安全中心 积极培育产业生态
- 亿缕阳光|团圆过大年
- 渝湘复线高速磨寨隧道左洞贯通
- 用绣花功夫“唤醒”古城 景德镇城市更新做对了什么?
- 中外学者岳麓山下共话“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
- 2023年“创青春”辽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在沈阳落幕
- 云南青年创业“青市集”开锣 小集市凝聚大能量
- “黄河蓄水池”甘肃玛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逾37万亩
- 消息人士:特朗普下周将前往俄亥俄列车脱轨事发地
- 平安健康险发布2024年理赔半年报 上半年赔付32.5亿元
- 中国财政部官员谈专项债:全年发行规模仍然符合预期
- 美国一情报官辞职:为助推美国加沙政策感到羞耻和内疚
- 今年前7个月海南外贸进出口增长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