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慈欣:科技的突破是人类的希望
中新网阳泉8月16日电 题:专访刘慈欣:科技的突破是人类的希望
中新网记者 胡健
15日,山西阳泉举办首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周活动。其间,记者在“刘慈欣创作研究工作室”对刘慈欣进行专访,就当下的科幻文学发展、科幻文学与电影产业、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等方面发表见解。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新网:听说您最近“推翻”了一个30万字的手稿,那个作品是写什么的?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了?
刘慈欣:因为不满意啊。这很正常,每个作家都有这种情况。我写了一个是和未来能源有关的东西,就是把月球上贴满太阳能电池,然后通过微波把月球上发的电发射回地球,就彻底解决能源问题了。之所以写这个,是因为我是能源行业出身,对能源行业的人比较熟悉,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想法一点都不新鲜。
现在时代变化很快,写的时候认为是很震撼的一个科幻创意,可能过了时间不长就变得平淡无奇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写出来,它也是一个没有什么可读性的东西。
中新网:山西的文学作品总是离不开这片大山、黄土,山西的这种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灵感?
刘慈欣:山西的文学是一个厚重的、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这块土地有厚重的三晋文化,确实离科幻有一定距离。但写科幻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
我举个例子,现在世界科幻公认的三个大师之一的亚瑟·克拉克,他虽然是一个英国人,但他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小渔村创作的。特别是在我们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处在什么环境之下都能完整地接触到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也能完整地接触到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所以不管是在山西也好,还是在大都市,科幻文学面临的环境都差不多。
中新网:您怎么评价像以ChatGPT、脑机接口、记忆备份为代表的新技术?
刘慈欣:ChatGPT应该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近期的一个突破,它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是很深远的,至少它可能会代替很多人的工作。科技对于人类未来是一件不可少的东西。科技不可能停止发展,科技的发展和突破是人类的希望。当我们面临某种灭顶之灾的时候,很可能科技的力量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虽然科技飞速发展,但是直到今天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涉及到人自身的生物学上的进化。但包括脑机接口、记忆遗传、记忆备份等技术,会让我们在生物学特征上发生巨大变化,它产生的影响现在很难想象。真到了那个时候,很多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东西都会被重新定义。那时,科幻也就真的没什么土壤了。
中新网:您能不能定义一下科幻是什么?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对未来的想象?
刘慈欣:目前对科幻的定义据说有300多个,但没有一个得到共同的认可。唯一一个得到共同认可的定义就是说,科幻就是科幻杂志上出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科幻。所以说我们没有办法给它一个定义。随着科幻的发展,科幻的风格趋于多样化。我认为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就是,科幻是一种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文学,它不能借助于那些超自然的神力去推动情节。
科幻的能力就是,它能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大自然、对宇宙以及对人和大自然宇宙的关系产生兴趣。同时也能让他们激发一种开拓新世界的激情,这个就是科幻能做到的。
中新网:中国的科幻文学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未来会走向哪里?
刘慈欣:中国的科幻文学发展历程很坎坷,中国科幻文学起源的并不晚,它在清末民初就起源了,离世界第一篇科幻小说诞生的时间并不是太久,但后来因为战乱就中断了。那个时候,很多有识之士都接触过科幻文学,包括梁启超、鲁迅等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又迎来一次科幻文学高潮,也产生像郑文光、叶永烈这样的大家。到1983年开始,又出现了一次科幻高潮,那个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科幻畅销书,像《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等等。一直到1995年以后,国内的科幻创作才再次恢复,直到现在。
所以说,虽然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很长,但是不断地重新开始,才走到今天。从目前来看,我们是走得最好的一代,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代科幻作家。总的来说,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
科幻文学的基础就是科学的神奇感,以及科学可能创造的那种未来。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东西被慢慢削弱了,这个对科幻文学的打击是很沉重的。
中新网:您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刘慈欣:上午就是把事务处理一下,回邮件啊、微信什么的。下午写作,晚上看电影。
中新网:您最近看了什么电影?最近有一部魔幻神话电影《封神第一部》您看了吗?
刘慈欣:最近没看什么印象深的电影,《封神第一部》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特效还是表演,还是对原作的那种现代化改编,都做得很好。但不像看《2001太空漫游》那种电影,看完以后人都呆傻的那种状态,现在很难见到那种电影。
中新网:您平常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刘慈欣:主要是一些科学传播类的、技术类的、军事类的、历史类的书,文学的不是太感兴趣。很奇怪,我一个写小说的怎么会对文学不感兴趣,这可能也是我作品的缺陷之一吧。
中新网:《三体》可以说是您写作生涯的巅峰了,那么未来您还会写出超越《三体》的作品吗?
刘慈欣:我觉得很难吧,因为像《三体》这样一部作品,取得目前这样的成功,首先肯定有作者的因素,但也有许多外部因素,包括机遇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凭我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第二次让它碰到一块。所以说,一个作家成功之后的作品都很让人失望呢,可能并不是他写得不好,是因为那些机遇碰不上了。
中新网:您之前说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毫无意义。人生的意义要靠每个人去寻找,那么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刘慈欣:我的人生意义就是尽可能创造出那种能让大家共享的、共同感到震撼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有很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更多的人去看到这样一个想象世界,这就是我自己的人生意义。(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州出动12支应急队伍 24小时守护北江大堤
- 卢卡申科:“我和普里戈任在电话里用脏话聊了半小时”
- 国际锐评丨中国经济盘“家底” 世界从中看机遇
- 中国科学家破解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 赏花、踏青、观民俗 各地旅游催生“美丽经济”
- 2023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为经济复苏注入信心与动力
- 稳预期强信心!多领域释放积极信号 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增强
- 国家级非遗五常龙舟胜会举行 再现“龙腾水乡”盛景
- 杨振宁与电影《奥本海默》中的科学家们
- 中新教育|第83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举行:聚焦数字赋能与教育创新
- 广西长洲船闸前三季度过货量同比增长22.78%创历史新高
- 专家学者建言提升“一带一路”背景下民间文化国际交流能力
- 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将于8月8日开通 南宁东至荔波段正在运行试验
- 云南上半年经济发展回升向好 地区生产总值超14170亿元
- 福建厦门消防开展硬核山岳救援演练
- 香港驻京办推出系列音乐会 展港乐多元风采
- 福建龙岩:护林防火 “火焰蓝”在行动
- 农业银行助力构建“以旧换新”消费生态圈
- 中国海上首个特超稠油规模化热采油田累产原油突破50万吨
- 东盟及中亚政产研人士赴浙江 深化数字经济交流研修
- 热门推荐
-
- 青海海东黄河流域开启夏粮收割“第一镰”
- 看三弦演绎、听黄河奔涌 山西临县成“五一”热门打卡地
- 清华小伙3年相亲百余次终成功 分享相亲日记引热议
- 以“友谊”命名 这所小学见证中国同赤道几内亚的兄弟情谊
-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居民将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带入家中充电引发火灾
- 国资委: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 经济观察:停下连续加息步伐,美联储下一步怎么走?
-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唐一泓:学成回国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 德国要求俄罗斯年底前关闭4个驻德总领事馆
- 走进民企看发展丨华辰装备曹宇中:和机床“死磕”40多年,打破国外围堵
- 透过数据看活力 中国经济“加速跑”
- 他们大声对“美式霸权”说“不”
- 亚投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贡献者
- 菲律宾多地遭热浪袭击 炎热指数达“危险”级别
- “消失的中国游客”,去哪了?
- 所罗门群岛卫生部代表团访黔 冀进一步开展医疗合作
- 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 “新时代粤商提升工程”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广州举行
- 国家统计局: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 快讯!以色列媒体称中东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