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小县城 馆藏大文物(解码·县级博物馆)
近年来,逛博物馆成为时尚。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位于大城市的省、市级博物馆人气旺,众多县级博物馆也迎来参观热潮。本版今起推出策划“解码·县级博物馆”,走进一批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的县级博物馆,呈现县级博物馆在丰富展览陈列、创新展示方式、提升软硬件服务等方面的探索,探讨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编者
山东青州,南阳湖畔,青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素有“小大博物馆”之称:地处小县城,馆藏大文物。
“小大博物馆”到底有何魅力?记者实地采访,一探究竟。
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3000多件
青州,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有2200年建城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成果。
“青州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3000多件,陶瓷、青铜、书画等门类齐全,多种文物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不少都是青州当地的出土文物。”青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曾磊说。2008年,青州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举目望去,博物馆气度恢宏。高台、阙楼、坡屋顶,极具汉唐风格,新馆展陈面积是旧馆的5倍。
拾级而上,来到博物馆二楼,巨幅壁挂雕塑“顶天立地”映入眼帘。“雕塑涵盖了我们三大镇馆之宝,均是国宝。”青州博物馆副馆长杨华胜说,“我带你们去‘寻宝’。”
走进青州历史展厅,在一块玉璧前,他停住脚步。只见玉体形大、雕刻精湛,内区饰蒲纹,外区饰螭虎纹,两条透雕盘龙间刻有“宜子孙”三字。杨华胜介绍:“这是青州出土的东汉时期的‘宜子孙’玉璧,意为‘子子孙孙宜室宜家’,是全国同时期罕见的大型出廓玉璧,且为整块和田玉料雕琢而成,这是开馆以来首次展出。”
书画展厅的醒目处,一幅密密麻麻的小楷长卷引来不少人围观,上面朱笔写就的“第一甲第一名”几个大字格外惹人注目。“这是明代青州人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杨华胜说,“也是目前发现的明代及明代以前唯一一份殿试卷,属国家一级文物,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
来到四楼,三大展厅围绕一个主题——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龙兴寺佛像群造像数量之大、雕刻之精、贴金彩绘保留之完整、时间跨度之长,为中国佛教考古史上所罕见。”杨华胜介绍。
据悉,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跨越北魏到北宋近500年,贴金彩绘保存完好,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行走于博物馆,陶瓷、青铜、石刻、陶俑应接不暇,馆藏文物门类齐全,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这次开馆,‘珠山八友’瓷板画首次全部展出,香山汉墓首次以阵列形式大批量展出,这是目前中国出土的西汉彩绘陶俑中保存较好的一批。”杨华胜说。
现代化展陈手段,提升观展体验
在有邻衡王府展厅,行至深处,LED屏幕铺满整面墙,上面明代衡王府内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动画人物翩翩而行。一名游客走到跟前,点击屏幕,对应的人物场景立刻生动起来。杨华胜介绍,展厅尝试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青州博物馆前身是益都县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1989年迁入老馆,是四合院式明清风格仿古建筑。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老馆展陈面积、设施、布局等难以满足新的需求。“以前展厅面积小,无法利用现代化展陈手段,大部分珍贵文物得不到有效展示利用。”曾磊说。
现在,新馆有了更大空间,可同时展出2300多件文物,是老馆的3倍,展陈方式创意十足。他介绍,新馆建设时加大了科技投入,不仅增设了不少体验场景,还新设了研学中心、科技保护中心等,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博物馆展品的文化价值。“有了软硬件的提升,新馆将更好走近群众,融入城市发展。”曾磊说。线上体验也在升级,群众可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云观展”,尤其是视频类、游戏类互动项目深受欢迎。
新馆开馆,博物馆志愿者石延强更忙了,但他乐此不疲:“现在不仅能展出更多文物,还有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小博物馆’长大了。”
围绕社区型博物馆,建设城市会客厅
石延强是退伍军人,土生土长的青州人,青州博物馆深深烙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儿时就经常来,后来也带孩子来,也让他接受文化熏陶。”现在,一到周末,他就泡在博物馆当讲解员,对馆藏文物如数家珍。
回到入口,环绕一周,一块偌大的观景平台映入眼帘,登台远望,树木葱茏,满眼苍翠。
青州博物馆地处青州古城旅游区,2017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面向游客免费开放。
人流量大,资金有限,一个县级博物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曾磊说:“博物馆必须转变思维,开门办馆。围绕‘社区型’博物馆,建设‘城市会客厅’,积极融入当地群众生活,与各年龄层人群接轨,与群众建立强关联,提供全方位服务,这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博物馆一楼,4D影院、文创商店、青少年活动室、餐厅等区域已经列入规划。
曾磊介绍说,这里将成为集参观展览、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的功能将大大拓宽,依托博物馆本身功能特色,挖掘社会宣传教育职能,未来可以开发更多公共空间。“我们将不断提升展览水平,筹备大展、特展,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沛(来源:人民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春走基层)广州千灯璀璨庆元宵 欢乐猜灯谜邀民众“重游大唐”
-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联合得物App成立首个鉴定联合研究中心
- 2023西部消费精品博览会将启 为西部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 黄运成:全面注册制改革奠定资本市场全局 科技股将主导A股
- 慢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 北京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至82.47岁
- 马来西亚将购买18架韩国产FA-50战斗机
- 湖南高校“科研先锋队”助力洞庭湖决堤抢险
- 上海14家单位发起倡议 支持大龄自闭症群体融合就业
- “八仙过海”数看中国
- 韩最大在野党:尹锡悦被捕是恢复宪法秩序的第一步
- 中国68名选手将赴法国参加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 中国农业大学鸡泽实验站首次实现“数九”时节收割小麦
- “双飞”夫妻五年来首次在万米高空共度“七夕”
- 中国科技馆推出科学电影公益展映月 有机会免费看12部电影
- 凝聚北京时间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4”启幕
- 以色列官员:将对伊朗进行回击
- 月底截止,事关个税!“手把手”教你填表→
- 海峡客家文化研究与交流创新联盟成立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
- 中美经济工作组举行第五次会议
- 热门推荐
-
- 浙江杭州办“三重境”展览 展示杭州世遗的城市贡献
- 文化中国行丨传世古建:到正定隆兴寺领略宋式美学
- 国际媒体人采风广元:看蜀地奇观 品蜀道文化
- 无电池光动力起搏器可减轻病患痛苦
- (第六届进博会)上海推出境外人士支付服务“组合拳”
- 北京去年高端服务业薪酬涨势突出 首次公布“新八级工”收入
- 浙江海事部门已保障电煤水上安全运输超1800万吨
- 梅龙高铁五华站正式挂牌
- 优化支付服务丨建设银行联合多方打造“张家界匠心服务”品牌
- 沪港人士在沪共话创新 未来产业拓两地发展新路径
- 报告: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
- 两会大家谈|如何从“网红”变“长红”?代表委员支招微短剧
- 中国“爱心自行车”助力柬埔寨乡村儿童求学之路
- (“一带一路”10周年)泰国外交部前部长杨金泉:“一带一路”让泰国获得前所未有发展机遇
- 奥运冠军雁门关下寄语学生:脚踏实地 勇敢坚持
- 我国将从供需两侧发力 推动重点行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优化升级
- 关于“零添加”、草莓农残……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发布
- 尺素金声 | 提高准入,引导锂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
- 表情包迎来40岁生日:何以成为“沟通之盐”?
- (新春走基层)春风送岗促就业 江西彭泽破解用工荒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