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
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报道)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新气象。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中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绽放时代新韵。
——编 者
日前,“竹乡灯火 照亮长城——中国优秀民间工艺作品特别展”启动。来自浙江省安吉县的竹灯点亮了居庸关长城,借助多媒体视频展播和实物展示,五福剪纸、熊猫刺绣、皮雕铠甲等200余件精美艺术品,吸引夜游长城的游客驻足观看。
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在国家文物局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72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今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各省份将举办98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6300多项。
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我国文化遗产正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规划密集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印发,《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等编制,《长征文化和文物资源保护传承专项规划》《长江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等印发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文明守望工程等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监管机制日益健全,各地区各部门联动合作日益频繁。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修改文物保护法在列。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福建、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10个省份出台革命文物、地下文物、社会文物、文化遗产等地方性法规。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社会各界依法履行对文物资源的守护之责、全社会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逐渐形成。”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说,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有力支撑。
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宝矿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深海考古谱写新篇章……中华文明研究持续深化,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滋养。
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场、教育活动4万余场,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彰显。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我国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一批非遗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与现代生活充分联结,展现亮丽风采、焕发勃勃生机。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成果的转化。相关专家表示,“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通过有效利用,让保护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同时唤起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文化遗产发挥更大作用。”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应更加深入挖掘文物、非遗等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
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举行,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各方将推动城市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围绕“人类探源”“文明起源”“丝绸之路”等主题,实施合作考古,挖掘亚洲文化内涵,支持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共同推动博物馆馆际合作和文物展览交流;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开展学术交流。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我国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和附属委员会委员国,构建起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常态长效机制,与中亚五国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与法国、柬埔寨、巴基斯坦签署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方针,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深化文物国际交流合作,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曾绎萱参与采写)
本报记者 王 珏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湘江入湘第一县”湖南东安重拳治理生态 擦亮绿色生态名片
- “摩羯”已致海南10个市县出现10级以上阵风
- 2023海峡两岸农业论坛举行 赋能两岸农业数字化发展
- 哈尔滨市松北区一租户“私拆承重墙” 房屋结构安全鉴定与修复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 海关总署推进“四下基层”常态化长效化
- 浙大科研团队新发现或突破电动汽车锂电池“快充和低温”瓶颈
- 澜湄六国溯源者走近江源 共话“东方多瑙河”影像交流
- 海南法院去年审结133件涉及自贸港封关运作重点领域的犯罪案件
- 饶晓志和他的平民英雄
- 英国政治分析师:美国枪支暴力越发离谱 人人自危
- 火车迷见证中国铁路之变:从追“小火车”到开上“大火车”
- 首批试水9门课名额“秒光” 夜校里体验“新人生”
- 海关总署:将持续深化跨境电商综合改革,助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 京郊雪场夜滑成新热潮 美团旅行数据:北京位列夜滑搜索城市首位
- 加中贸易理事会蛇年新春期待促进加中经贸务实合作
- 产值高达230亿元!小菜“泡”出大产业
- 贯彻落实新“国九条” 中国证监会拟出台6项规则
- 百余个动漫经典IP在重庆璧山展出 带领观众回顾中国动漫发展历程
- 跨越千山万水 100名塞尔维亚青少年走进浙江嘉兴南湖
- 中国“Z世代”青睐“特种兵式旅游”: 单日骑行两千里
- 热门推荐
-
- 印度本财年经济预计增长6.4% 创4年来最低
- 银发经济潜能加速释放
- 9月上汽新能源车交付同比大涨34.2%
- 与海岛“双向奔赴” 浙江新乡贤归巢筑梦
- 加拿大多伦多将上演“欢乐春节”海外新年戏曲晚会
- 【世界说】叙媒:“偷油吃”早已喂不饱美国胃口 其“黑手”已伸向叙利亚基础设施
- 中企华友钴业拟在匈牙利投资建设高镍型动力电池用三元正极项目
- 探访麻编传承人: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 一架轻型飞机在阿联酋附近海域坠毁致2人死亡
- 养老院未适老化改造被判担责
- 【世界说】美媒:2022年数百万美国家庭难以获得食物
- 晚婚潮、单身潮?这是个让全世界挠头的课题
- 中国多地发力优化支付服务 境外人士体验“加分”
- 《澳中企业家跨境商业生态系统报告》在澳大利亚悉尼发布
- 抖音升级治理不实信息的努力 隐藏在这部短片背后
- 第十四届智博会在浙江宁波开幕 以数字赋能新型工业化
- (经济观察)金融大模型如何落地?业界冀成为金融变革的新“能源”
- 外媒:金砖推动多极化 美国怕什么?
-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合作研讨会在金边举行
- 云南西双版纳:民警破获走私案 解救71只珍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