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美术一定要从学素描开始吗
【学术争鸣】
经常有一些家长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孩子想学画画,你们有素描班吗?而她的孩子刚刚6岁。素描是大多数美术专业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又有美术考级的市场引导,让家长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学美术必须从学素描开始。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素描学习?素描学习是否越早越好?学美术一定要学素描吗?
让我们先从什么是素描谈起。
素描一般是指用铅笔、钢笔、毛笔、炭笔等作为工具,以单色的形式在平面上刻画图像的绘画。严格地说,素描并无固定的形式,题材也无限制,有人物、静物、风景等。素描原是学院训练写实绘画基本功的手段,或作为绘画创作的稿本,后来才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素描不等于绘画,绘画也不等于艺术。素描也不仅仅指那种写实风格素描,它的绘画形式可以很多元化,举凡写实、写意、抽象、具象、漫画、油画、铅笔、炭笔、水彩、科技艺术、数字生成等颜色相对单一的作品都可以叫作素描。
素描不是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全部,只是一个绘画的门类,而绘画又只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近代的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比如凡·高、雷诺阿等,写实素描的作品并不多,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不起的艺术家。在西方艺术进入现当代语境后,从未学习过素描、不会画画的艺术家也大有人在。行为艺术、互动装置、摄影、电影、数字生成艺术等等,并不都需要完全通过素描学习来获得造型基础能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素描功底,不学习素描也不会影响你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
中国古代所有伟大艺术家,没有一人学过素描,同样造就了伟大的中国艺术。西方和中国的绘画,最大的不同是西方重视写实,中国重视写意,中国画传统的白描、双钩也是造型基础训练。中国画的写生讲“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随类赋彩”,最终达到“以形写神”。张彦远在《画论六法》中说:“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就是指用有力量的准确线条造型。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篇》中也讲道:“笔乃作画之骨干也。骨具则筋络可联,骨立则血肉可附,骨之不植而遽相尚以文饰,亦犹施丹艧于粪土,外华而内腐;缀秾华于枯朽,暂艳而旋凋。”又说:“……即笔以求墨,则法有所归而头头是道,离笔以求墨,则骨之不植而靡靡成风。”可见,传统中国画的造型更强调“笔力”“骨法”“笔墨”,也讲求训练绘画的基本功,只不过不是用西方的素描方法,最终是要达到写物之生意、以形写神的境界。
当然,素描作为具象绘画中的造型基本功,可以训练人们对造型观察的敏锐度。具体说来,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能体会空间关系的变换,了解形式美的规律,追求构图的美感,掌握科学的透视原理与精准的造型能力,以及运用明暗调子表达物体不同的质感、量感等等,这些对于全面提升视觉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重要的。
那么,学美术要从素描学起吗?我认为,少儿过早地学习素描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
素描的基本要素需要心智达到一定程度的成长方能理解,比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的透视,明暗关系、三大面五调子等,这些概念超出了12岁以下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尤其是10岁以前的孩子,由于语言的自我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出于与外界强烈的沟通欲望,他们会本能地将心中所想和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画出来与人交流。如果这时加强素描训练,就会强化他们的概括能力而丧失感知生活和自我表达的敏感性。美国艺术教育专家霍德华·加德纳认为,过早地培养儿童的概括能力容易让他们养成概念化的习惯而变得死板。
目前大量学校和机构的素描教学内容主要是写实素描,它的目的是培养高度概括、观察模仿、写实刻画的能力。在素描写生中如果只会机械地描摹范画、抄袭明暗,就容易养成概念化的毛病。如果不理解,只是用铅笔机械地去描摹那些干巴巴的圆柱、方体、石膏像,孩子很难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表达、心理反应不同,单一色调、相对枯燥的素描创作,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用不了多久,原本喜爱画画的兴趣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学习艺术的兴趣,而且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压抑其性格发展,不利于培养自信心与成就感。
12岁以前的儿童美术教育重点应该是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认知力、动手能力、专注力等。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与自信,并得到精细动作能力的锻炼。孩子应该在更丰富广阔的语境中了解艺术,感受艺术,提升全面艺术认知和艺术修养,丰富视觉经验。儿童的艺术学习绝对不是将“把形态画准确”作为学习目标。
对于孩子而言,绘画创作本身是制造快乐的过程,好的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而审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并不需要写实素描作为基础。因为除了素描外,色彩搭配、构图能力、线描造型、创意思维都是美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单独强调写实素描基础训练是很片面的,也达不到美术开发心智的作用。
画画是儿童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孩子画什么、怎么画都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好的老师会引导帮助他们观察、思考、想象,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绘画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绘画基础教学。目前,全球顶级艺术院校招生是申请制,需要提交反映学生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作品集和个人陈述、论文等。这种模式更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等,画得像不像早已不再是检测艺术能力的唯一标准。更多院校普遍更加重视想法和创造力,对动手能力的要求也不局限在绘画技能,而是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如设计、编程、焊接、建模、媒体等。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的本硕博研究生的招生也都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全面素养和创造力、综合能力的考察。
古人说:“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艺术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思想的教育,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技轻道。因此,我们要改变少儿美术学习中对素描功利化及片面化的认识,让孩子们在美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作者:郑勤砚,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 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华南降水较常年偏多一倍以上,广东仍处降雨频繁期
- 江歌母亲:刘鑫不服二审判决申请再审
- 武汉蔡甸“花”样谱写知音故里文旅融合新篇章
- 社交旅行欢乐真人秀《盲盒旅行局》将播出
- 以军空袭黎巴嫩真主党多个军事目标
- 四川成都:市域(郊)铁路成德线全线首台盾构机始发
- 提升中国显示技术话语权 海信刘卫东博士连任激光显示国际标准工作组召集人
- 粗心旅客遗失2万多元 列车长捡到“秒”归还
- 2024年春运大幕开启 “流动的中国”彰显旺盛活力
- “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正式开展
- 外媒:丹麦女王将于今日正式退位 丹麦历史将翻开新一页
- “压线”上调 中国成品油价迎“五连涨”
- 漫改创作还有新可能
- 中国专家研究发现: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腹腔镜手术
- 依托自身优势学科专业 高校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俄外交部:将于5日就黑海粮食协议与联合国磋商
- 5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011元 上调17个基点
- 黑龙江省两会观察:如何推进寒地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 美法官取消特朗普涉嫌干预2020年选举案的法庭期限
- 国图文保让面临酸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
- 热门推荐
-
- 虚拟数字人拓展文化新体验
- 2023国际摄影旅拍展厦门启幕 海内外170家品牌助阵
- 好评中国·大国工匠|抓创新不问“出身”
- 青海新添一植物新纪录——拟球状轮藻
- 《中国环境标志发展30年绩效评估报告》在京发布
- 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振瑶去世 曾两度摘得金鸡奖
- 美国休斯敦警察工会警告城市不安全:大量嫌犯正在街上徘徊
- 山东新泰发生交通事故2死7伤 驾驶员已被警方控制
- 腾讯、字节跳动、大北农三家企业各捐赠1亿元现金物资驰援京津冀救灾重建
- 厦门国际设计艺术周启幕 聚焦引领高品质生活
- 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如约而至 近百场文学活动打造文化盛宴
- 解码“全国绿化模范县” 湖南沅陵的“点绿成金”之路
- 超强台风“格美”来袭 浙南两地加强应急响应多措并举防台
- 春节假期道路交通总体平稳有序
- 全国总工会印发《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方案》
-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创意长卷:运河新变
- 中新健康 | 肝病专家:消除病毒性肝炎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推进
- 美国华媒:美国青少年为何要演绎中国经典?
- 东盟秘书长:共同促进未来发展 中国和东盟合作成效显著
- 国铁集团:广州、武汉、北京成除夕铁路热门到达城市TO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