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当代艺术在生长
行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黄河西岸,穿过几片河边湿地,越过一道灌溉古渠,柳荫鸟鸣间,便看到雪白色流线外型的银川当代美术馆,矗立湖畔。
走进美术馆,大厅挑高数米的墙壁上,一个硕大的“几”字形舒展蜿蜒:发轫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从源头走出,流经西北,奔过晋陕大峡谷的重岩叠嶂,最终流润华北平原,直至东去入海。“水之回响——2023中国银川黄河文化旅游节特展”上的一幅《黄河诗意图》,把描绘黄河的诗词标注其上,吸引了不少观众。
一座前卫、新潮的美术馆落地西北,在黄河岸边扎下了根。开馆8年,银川当代美术馆不仅建立起当代艺术的交流平台,开拓大众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更不断挖掘着西北这片土地的深沉内涵。
“艺术的生命力值得慢慢培养”
黄河西岸的银川当代美术馆,是西北最大的单体当代美术馆。开馆至今,这里产生了银川双年展、国际动漫展、黄河展、走向西部系列等多个艺术IP,是许多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
然而,美术馆刚开始立项时,却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当时的西北艺术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团队,在这里建一座当代美术馆很困难。”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说。
2013年,在美术策展领域从业多年的吕澎来到宁夏,想在西北建立一个美术馆。经过银川市地方政府的规划与支持,一片黄河岸边的空地被找出来。“虽然远离城区,但有着无限可能,艺术的生命力值得慢慢培养。”吕澎说。
美术馆现任执行馆长赵子懿也被吸引,加入进来。应聘成功的第二天,他就来到工地。“那时,我看着结冰的黄河,图纸上的场馆真能建出来吗?”赵子懿说。
连续数年,赵子懿和同事一起跑工地,细心调整着各种细节。最终,一座流线型的雪白色建筑屹立在黄河岸边。
美术馆的西侧墙体宛如层层堆积的岩层,东侧是由块状巨石堆叠而成的立面。“外表层叠的结构,代表着泥沙的沉积与河水的冲刷,缓慢而持续地塑造着黄河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包含着我们慢慢培养艺术土壤的决心。”吕澎说。
2015年8月8日,开馆展“文明的维度”正式举办。艺术评论界反响热烈,但观众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展览上,抽象化的艺术装置作品让不少观众摸不着头脑。“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没有看过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很难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赵子懿说。
一个西北的美术馆,怎么做出和当地产生连接、让大众乐于接受的展览?作为土生土长的宁夏人,赵子懿和不少美术馆的员工展开了思考。
“每一个物件、场景都是一个微缩的装置艺术”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银川当代美术馆筹备近一年半,推出了“光阴的秘密——开启记忆宁夏的木箱”活动。
一个小木箱,能装什么东西?作品征集过程中,不少人给出了令人惊叹的答案。
有的人把小鸡孵化过程做成了模型,有的人把老家等比例缩小做成微缩景观,有的人做了一片沙砾地,上面是葡萄筑起的绿色长廊……109名作者将自己的“宁夏记忆”装进木箱。
“每一个物件、场景都是一个微缩的装置艺术,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郭江宏说,“我们帮助大家把一个个故事或创意变成一个个作品。一场活动下来,参与者对艺术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原来装置艺术这么有趣、接地气。”
此后,突出展览与艺术作品的“本土性”,引导观众打开自我、参与体验,成为银川当代美术馆的重要课题。
认知变化的不仅是参与者和观众,还有美术馆的工作人员。
一直以来,美术馆都会在展览前,对工作人员做集中培训,不光介绍艺术家的生平、作品,还会把展览的主题、布展的艺术样式等信息整合成小册子。“很多时候,看到观众在讨论作品,我们的保安甚至都会主动上去给他们介绍。”保洁员钱思乐说。
如今,走进银川当代美术馆“水之回响”展览,一条铜黄色风铃带呈“几”字形舒展。轻轻拉动绳子,摆锤与风铃碰撞,叮叮咚咚。艺术家用听觉感受,表现出人们对黄河的独特印象。
“美术馆还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
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大厅里,一株“土豆树”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一串串缝制而成的小土豆,垂着绿色的茎蔓,舒展着腰身,正努力往上生长。“这个作品叫做‘小土豆的梦’,都是我们用针线缝出来的。”面对观众,11岁的丁晓玉介绍道。
“制作过程不仅有趣,还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乡土的力量。”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的美术老师杨红霞说,2019年和2022年两次举办的“山河稚子 美与未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儿童艺术展”,正是馆校合作的结晶。共计3万余名儿童参与实践,不少孩子在这里第一次画画、做手工。
“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基地,美术馆还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赵子懿介绍,从2015年开展的“娃娃外传——镜子魔幻师”到“2023年影像日记”,银川当代美术馆推出了10多个公共教育项目,不断挖掘着自身的文化空间价值。
如今,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艺术家正走出场馆,与当地产生更多的连接。剪纸艺术家陈粉丸来银川参展的过程中,专门来到兴庆区通贵乡通南村,给孩子们上了3堂剪纸课程。“在教室里手把手教剪纸,孩子们都很激动,我能感受到那种兴奋劲儿。”她说。
“美术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大家对‘美’有更多的理解。”吕澎说,“未来,如果有这里的孩子走出西北、走向世界,他们也会有很强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杨红霞至今还记得,在第二届“山河稚子”展览上,丁晓玉第一次接触画画就着了迷,想要用自己的画笔来认识世界。“银川当代美术馆就像沙漠里的一朵花,用自己生动、柔软的质感,给很多人带来‘美’的感受,更努力地培育着,想让沙漠长出一块绿洲。”杨红霞说。
本报记者 秦瑞杰
本报记者 秦瑞杰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春走基层)浙江温州花灯赴台湾南投灯会 与民众共度春节元宵
- 山西正式进入汛期 多举措织密“防汛网”
- 走进民企看发展 | “好奇者”周鸿祎:创新才能抓住新的商业模式
- 第26届中国·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开赛 12国家选手参赛
- 中欧班列,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
- 卢卡申科:要求瓦格纳撤出白俄罗斯是“愚蠢的”
- 报告称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总体向好 着眼未来发展提出六方面建议
- 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怀乡怀品”首次亮相
- 大连至墨西哥集装箱远洋航线开通
- 跨省游取消“熔断”:滑雪避寒成热门,“白菜”机票涨至99元
- 瑞幸咖啡启用5年版运营合作协议,夯实共赢伙伴关系
- 呼伦贝尔普降大雪 最美雪“警”温暖守护
- (新春走基层)“年末喜事多”带动浙江东阳红木家具市场热销
- “碳”路先行|山西平定:产业兴旺促振兴 绿色发展绘新篇
- 酒泉新观:建“绿色矿山”升级资源开发 标本兼治地质环境问题
- 谢留卿等艺术品特大诈骗案二审宣判 44人被判刑
- 甘肃“爱心家人”:关爱是永不停歇的力量,而非一阵风
- 浙江宁波发生一起伤害案件致2人受伤 嫌疑人被抓获
- 台风黄色预警发布:“银杏”即将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
- 研究:美国半导体行业2030年或将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
- 热门推荐
-
- 台风“贝碧嘉”扰中秋 福建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7月份中国交通运输经济各主要指标均实现正增长
- 数百名青少年选手鹏城“比武” 航空模型大赛
- 俄战机挪威海上空拦截美军机
- 今年中国民航主要指标预计将整体超过疫情前水平
- 江苏将打造通江达海的“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
- 天津大学成立感知科学与工程系 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天津警方通报“小区地下车库多辆汽车一夜被砸”
- 改善抑郁,锻炼比药物更有用
- “萝卜刀”成中小学生新宠?老师提醒:警惕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 从“支支串飞”到“小车小团” 贵州携青山绿水走进北京
- 【十年中国风】环球中国味,谁是TOP1?
- “中国重钙之都”广西贺州推动碳酸钙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发展
- 美国周末多地发生枪击事件 共造成至少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 陕西“问计于企” 构建具地方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近20国文化产品在皖集中亮相
- 鄱阳湖巡护记:守护湿地候鸟 共建生态家园
- 跨越山海:中非是逐梦现代化的同行者
- (第七届进博会)联合利华大中华区总裁:中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 34位中法青年艺术家联展亮相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