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美术类毕业展:释放艺术活力 绽放青春芳华
释放艺术活力 绽放青春芳华(坚持“两创”铸就辉煌)
——观二〇二三年高校美术类毕业展
高 洪
炎炎夏日,挡不住人们的观展热情。近期,国内各大美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美术设计专业陆续举办毕业展,展馆外大排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高校毕业生围绕艺术创新、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主题探索时代表达,通过作品传递美学理念,展现出当代学子的创造活力,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一个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
大胆创造 别开生面
作为学习成果的体现,毕业作品凝结着毕业生的巧思和心血。他们以独特视角,探究时代变迁、艺术创新,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表达深层思考。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里,一座精巧的唐风建筑群微缩模型吸引观众驻足端详: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间,居然穿插着现代化交通系统和科技设施,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这件名为《东都秘录》的作品,将唐代东都洛阳建筑与科幻元素、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想象相融合,创新演绎历史文化故事。
从平面展示到立体构建,从静态呈现到动态演绎,思维敏捷的青年学子为艺术创作注入活力。在各大院校毕业展上,学子们对新内容、新形式、新材料、新语言的探索丰富多彩。以鲁迅美术学院等高校毕业展上的雕塑作品为例,其中既有以具象语言展开的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也有以抽象语言进行的观念表达和浪漫想象,作品的科技感、时代感、交互性不断增强,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形象化思维是他们反映时代的方法,蓬勃的创造力则为他们提供了迎接未来挑战的底气。
科艺融合 拓展边界
信息技术浪潮气象万千,艺术创作和教育同样与时俱进。在艺术创作领域,数字技术以其多元开放的特征,促进了艺术媒介、形式、语言、风格的更新,以及创作方式、创作场域的改变,从而催生全新艺术形态和成果,推动理论创新,构建面向未来的科技美学。在艺术教育领域,新技术则促进着新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方式的形成。从毕业展中可以窥见这些新变化。
许多学生借助跨媒介、跨学科知识创新艺术表达,展现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以“混合现场”作为毕业展的主题。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不断消解、融合的今天,展览探讨了新技术为社会生活、艺术创作和设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设计作品《AI·I:设计师的第二大脑》则融合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试图在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探寻协作共生的解决方案,同时让历史资料库中的设计焕发新生。
将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以回答现实课题,是设计类毕业创作的重要趋势。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一些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智慧社会建设等热点,提供创意解决方案,展现当代学子以艺术服务社会的理想抱负。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的毕业展,则从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出发,着力于传统纺织工艺与先进科技手段的融合创新。学生们通过运用智能纺织品、电子纤维等,探索服饰、家纺等领域设计的更多可能。
在跨学科教育的带动下,青年学子将艺术与科学、哲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灵活应用前沿技术,持续拓展艺术边界,推动学科融合发展。
传承文化 致敬经典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毕业展上,许多学生通过汲取精华、巧妙构思、创新语言,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文明在传承中绽放新光彩。
如何“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不少学生自觉展开探索。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设计作品《今之六艺》以“礼、乐、射、御、书、数”6个象形文字为基础,运用现代图形与服饰语言重新诠释汉字的象形性,并将其穿戴在身上,表达对当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探求。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的《丹青引》跨媒体光影时装秀活动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班学生通力合作,以现代跨媒体时尚元素诠释中国诗词歌赋的美学境界,为观众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视觉盛宴。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以新鲜创意向经典致敬,是毕业展中的亮点。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学生作品《桃花扇》,灵感源于清初孔尚任的同名昆曲剧本。创作者以工笔细致勾勒桃花盆景、雅致团扇等意象,力图还原戏文中的意境;又将魔方、拼图藏于画面,实现传统场景的现代转换。壁画系学生作品《西游本纪》则根据文学名著、文献史料中的相关描述与记载,结合创作者对《西游记》的理解与体会,以客观的视角和生动明快的风格,再现原著中的30余个经典艺术形象,受到许多观众喜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艺术创新创造带来丰厚滋养。进一步开掘中华文化宝藏,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青年学子在未来艺术之路上方能有大作为。
反映时代 服务社会
与时代同行,是毕业展优秀创作的共性。这些作品关注社会、扎根生活,力求反映、回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心声。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展即以“画·时代”为主题,通过主题性美术创作、创意设计等展现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密切关联。服务百姓生活是青年学子设计创作的焦点。围绕地铁隧道日常监护与应急救援、高铁乘坐体验的智能化、老年群体益智健身等课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生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交上一份份立体答卷。为助推乡村振兴,中央美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提出多种智慧系统解决方案,赋能美好田园生活。
近年来,各高校毕业展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其不局限于校内成果交流展示,而是辐射至更广泛的区域及社会群体,艺术创作的传播度和公共性持续提升,为推动全民美育贡献力量。在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开放期间,学校举办了“‘美术馆之夜’公共美育周”“特色主题日”“创意市集”等活动,让大众近距离感受浓郁艺术气息,为城市增添缤纷艺术景观。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同样让毕业展走出校园,让艺术与大众共情、大学与城市共融、成果与社会共享。
毕业展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中,新一代青年学子展现出求新求变、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以及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毕业展也是各高校特色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从中可以看到跨学科、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正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毕业展还是开展社会美育的载体,一批优秀作品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更多前沿理念,为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新提供有益启示。期待青春力量书写出更绚丽的时代华章。
(人民日报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导演傅东育:悬疑题材要和观众“斗心眼”
- 美强行定义中国“发达”居心不良
- 北京首店关闭,维密失宠?
- 福建省厦门市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 护肤日 专家提示小心带状疱疹及并发症
- 山东探索“老年食堂”长效运营路径 解决老年人“食”事
- 中国健全绿电交易机制 将促进国际互认
- 如何预防亚硝酸盐中毒?|科普时间
- 美国俄勒冈州西部海域发生6.0级地震
- 2024年中国近海年平均海温达21.5℃创新高
- 数读中国|六组数据读懂“丰收答卷”因何而来
- 用“她力量”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第五届“一带一路”女性论坛在三亚成功举办
- 2024中国奶商指数发布 Z世代引领“潮”范儿乳制品消费
- “2024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在京发布
- 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逼近430万亿元
- 哈萨克斯坦媒体走进新疆:“相互融入的场面成为我镜头中独特的风景”
- 中国自主建造LNG加注船从江苏出海试航
- 中新真探:喝蜂蜜水能治疗便秘吗?
- 演出“只闻声不见人” 中消协点名“柱子票”“墙根票”
- 破解“细胞谋杀案”,治疗癌症现希望
- 热门推荐
-
- 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
- 促进数据要素赋能经济增长
- 要插手人工智能?美国会众议院宣布成立特别工作小组
- 江苏扬州出台新举措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 探访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法治研究助区域经济发展
- 上海打造“国家-市级-医院”临床研究网络 研究转化成果多多
- 国庆出境游排行榜:中国游客最爱泰国 日本排名第二
- 俄罗斯商务日在长春举办 商讨地区间多领域合作
- 加拿大敏感技术研究机构清单包括中国机构 中方严正交涉
- 云南保山:“咖啡第一村”奏响咖旅融合新乐章
- 南非多地遭遇超48小时“水荒”
- 湖南湘潭公布科技领域新规 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
- “疼痛不能一忍了之” 专家呼吁重视女性和中青年疼痛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初心”特辑 两场戏揭露幕后“硬仗”
- 土耳其副总统:强震已致该国49589人遇难
- 走向世界的春节 “我们”的中国节
- 42位华裔青年走进侨乡保山 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 山乡邮路的“信使”:岁月轮转 脚步不停
- 多地发布:放假通知!
- 马来西亚2024中国智能科技和文化展览会举办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