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作为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能够跨越时空,实现融合性、创新性传承发展?其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具有怎样强大的力量?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
记者: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能够跨越时空不断发展和传承?
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记忆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记录着各族人民的当代生活,贯穿着历史与现在的对话,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愿景。
我国目前共有155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生活和文化成果。
以刚刚过去不久的端午节为例。我国56个民族就有27个会过端午节,形成了端午节俗的共同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为何端午节会在如此多的民族中传承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端午节传统习俗包含的两种涵义,一是祈求民众生活平安、健康和幸福;一是传递民众生活中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可以说,反映出我国各族人民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情感诉求。
此外,端午节的习俗并非产生于一时一地,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南北方文化元素,创新形成了新的生活传统。
例如,到了六朝时期,屈原的生活事迹进入端午节习俗,并且与两湖地区的龙舟竞渡融为一体。江浙一带尽管以伍子胥为端午节纪念的对象,却出现了与两湖地区同样的端午竞渡,又因地形水势演变出端午游湖、水面嘻戏等游戏。在我国缺乏水资源的地区,端午节也有划旱龙舟的习俗。
多数地区的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祭祀那些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
正是这些为各民族共享的端午节习俗传统和价值内涵的互嵌共生,赋予了端午节穿越时间的鲜活生命力,使端午节跨越地域与文化边界,在更大范围实现了融合性、创新性传承发展。
记者:从更高的层面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能够连接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其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具有怎样的力量?
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接民族情感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作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各族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彰显于互嵌共生的生产生活中,具体体现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和知识技能,是民族之间、地域之间交往联系的纽带,在互学互鉴的世代传承中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我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二十四节气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包含着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智慧。
二十四节气与地方风俗交融互生,通过不同民族和地方民众的民俗生活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安仁赶分社”“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半山立夏习俗”“送大暑船”“梅源芒种开犁节”“内乡打春牛习俗”等,都是节气日礼俗文化和各民族风俗习惯创新结合的表现。
例如,各地民众在“立春”之时借助芒神、土牛等农事象征物来表达对农作物繁衍成长的美好寓意,并产生劝农行耕、不误农时的社会效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鞭春礼。
浙江《遂昌县志》记载:“古时,立春日在眠生山麓举行迎春仪式。县官沐浴素衣,率乡民烧香跪拜。供桌前放一纸糊春牛,内填五谷。由衙役扮作象征丰收的‘勾共神’,县官首先以春鞭打纸牛,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春鞭发给农民大众,鞭打纸牛,纸破谷溢,以此勉励大家勤耕细作,争取丰收。”
河南《内乡县志》记载:“立春先一日城中地……鼓乐彩旗列队于勾共神土牛前以迎春以兆丰年。”
湖南《同治桂阳县志》记载:“今有司迎春皆前期一日迎于东郊,异土牛、共神安设县治仪门外,次日照依立春时刻祀共神,即于安设原处鞭春。”
需要强调的是,各民族在鞭春礼的礼俗中也随处可见相同的元素。如石阡仡佬族茶灯戏包括迎春演剧,剧中春官说春的内容与石阡侗族说春在内容上类似,仅在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这说明,围绕二十四节气形成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
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以时代的方式呈现并滋养人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具有拓展和加强各民族间相互理解、欣赏、借鉴的功能,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记者:今天,我们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方面都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如何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持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再创造”“认同感和持续感”等特性表明其拥有永久持续生命力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是从地域、民族到国家渐次塑造和形成的内在特质,不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最根本的是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基因,使其适应新时代,以创新性的特质生长在各民族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目前,我国认定的不同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十万余项。大批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嵌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旅游景观、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中,系统而生动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伟大创造力。
随着“非遗工坊”“非遗购物节”“非遗集市”等活动陆续开展,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对接,将市场机制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的活力。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各地都在以多种方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路径。“非遗+旅游”是文旅融合发展重要契机,很多地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非遗+产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与文创设计,提高文创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非遗+互联网”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方式,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推广销售渠道。“非遗+乡村振兴”挖掘乡村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其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记者 | 刘娴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专访赵艾: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闻喜辣椒迎丰收 特色产业唤醒“沉睡”土地
- 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命名交付
- 甘肃白银景泰百公里越野赛案一审宣判
- 因烧除林下可燃物失控 四川西昌鹿马村发生山火
- 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 年货清单上的新宠!各地年宵花都有什么新亮点?
- 家有“小胖墩” 寒假这样吃、动、睡
- 新形势下,如何答好国际传播时代之题?
- 2024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在河南开封开幕
- 板栗仁变褐色就不能吃了?
- 技防+人防 故宫这么“堵”黄牛
- “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展览开幕
- 农业农村部: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 助力健康照明 中国科创企业自主研发有机半导体OLED器件
- 十年蝶变 从石漠化到生态城的央企创新实践
- 世界看两会丨多国媒体人士: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对现代化的东方诠释
- 中国驻菲大使访问菲伊洛伊洛省
- 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 湛江海事部门护航渔船出港
- 小龙虾抢“鲜”上市却遭冷遇?
- 热门推荐
-
- 云南永仁:打造“幸福里”社区,盘活就地就近就业
- 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大年初一到初八暂停对外办公
- 钻石失宠!戴比尔斯不断打出降价牌,钻石珠宝公司业绩应声下滑
- 保健品“坑老”现象调查:“一眼假”为何老年人深信
- 张家界武陵源向全国师生送福利 高考生免票游核心景区
- 甘肃天水开启麻辣烫“狂欢周” 热闹程度胜过年
- 把高阶智驾打到10万!宝骏悦也Plus、宝骏悦也2024款正式上市
- 保洁净、禁噪音、备助考物品……广深多部门护航高考
- 北京二季度高技能人才月平均薪酬中位值均过万元
- 营造更加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 科创板开市四周年 IPO募资超8500亿元
- 去年广东县镇村绿化成效明显 植树超2337万株
- 遇见福建:建阳溪源古韵悠 美丽乡村引客来
- RCEP全面生效一周年 真金白银助宁夏外贸企业降本增效
-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日美领导人会晤涉华消极动向答记者问
- 人工智能或迎“奇点时刻” 专家吁关注金融安全
- 2024中国·天津宝坻首届空竹邀请赛举办
- 突破1.7亿吨!2023年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创历史新高
- 回迁小区尝鲜“人脸识别系统”
-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拆或不拆,难题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