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考古学家彭适凡:为什么说江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实证水稻万年驯化史?
中新社南昌6月30日电 题:为什么说江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实证水稻万年驯化史?
——专访考古学家、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彭适凡
中新社记者 吴鹏泉
位于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年代距今约35000年至9000年。该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以及20000年前的人工制品陶器,揭示了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这一重要历史历程,在探索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超过半数人口以水稻为食。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发现,解答了水稻驯化史的哪些疑惑?对研究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中新社“东西问”近日独家专访86岁的知名考古学家、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原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中美农业考古队中方副队长彭适凡,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为何要组建中美农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发掘?
彭适凡:1961年10月,原江西省文化局收到一封反映有关文物线索的来信,接信后相关文物专家前往江西万年县调查,初步判断“有可能是一处原始人类活动的早期洞穴遗址”。
为解开遗址奥秘,江西文物部门1962年3月派出七人组成的考古队,对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石器、骨器和陶器等人工制品300余件。
为进一步解开遗址之谜,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1964年再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这次发掘进一步揭示了仙人洞的地层堆积面貌。除表层为扰乱层外,主要有上下两个大文化层,下文化层是仙人洞的主要堆积,对其年代用碳十四测年考古学方法测定,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华南地区仅发现的几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存之一。
但由于当时考古界对喀斯特地形特别发育的华南地区的碳十四测年方法存有不同意见,致使遗址的学术价值被掩盖了30余年。
1991年8月,在一场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陈文华教授和我分别向美国著名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Richard Stockton MacNeish),介绍了万年仙人洞20世纪60年代的两次发掘情况。马尼士博士听后倍感兴趣,提出能否以该遗址作为探索农业起源地的突破口,并表示来年赴赣考察遗址。
翌年9月,马尼士博士一行在江西境内跑了大小十余个洞穴,最后选定乐平洪岩洞、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作为下一步中美合作考古的首选项目。
1993年8月,中美农业考古队经批准正式成立,考古队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1993年和1995年,中美农业考古队两次对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合作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合作考古发掘最早项目之一。
中新社记者: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发现,解答了哪些关于人类驯化水稻历史进程的疑惑?
彭适凡:长期以来,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是国际学术界颇为关注并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严文明教授和美国马尼士博士两位世界级顶尖农业考古专家的带领下,中美农业考古队除科学进行地层学考古,还运用植物考古、孢粉分析和年代测定等多学科研究和检测手段,向全球宣示了一项惊世发现:在距今12000年的地层中发现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
衡量稻作农业起源地必备的四个条件是:该地当时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和古生态环境;发现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发现有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在该地域及附近发现有驯化栽培稻古人类群体和稻作相关的工具。
首先,万年县具有野生稻的生存气候和环境,距离万年大源盆地直线距离仅50公里的东乡野生稻产地,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群。在万年县当地,也发现了一种特有的“芒谷”(老百姓称之为“野禾”)。
其次,通过中美合作考古,完整揭示出了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地层堆积情况,它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或称旧石器末期)再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完整地层序列。
在科学揭示出清晰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上,留美学者赵志军博士和其导师采用植硅石分析方法,发现了野生稻植硅石逐渐减少、栽培稻植硅石逐渐增多的规律。
在吊桶环的E层和仙人洞的3C1A层,其年代大体为距今15000年到12000年间,则有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共存现象。
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在遗址不同地层分布规律及其相互消长的变化情况,表明了万年县大源盆地的史前居民,由以采集野生稻为主的攫取性经济,向以人工栽培稻为主的生产性经济生存方式的转化过程。
尤其在吊桶环的E层与仙人洞的3C1A层、3C1B层关键层位,即距今约12000年前的地层中,不仅开始出现人工驯化稻植硅石,还各自发现有石铲、蚌刀、蚌镰、穿孔石器和石磨盘等原始农业工具、稻谷加工工具等。
中新社记者: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这对研究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彭适凡:“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恩格斯曾说过,“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这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吃、穿问题,而解决吃的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
有学者认为,农业起源是仅次于人类诞生的重大事件,它对人类历史影响是革命性的、全局性的和划时代的。所以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12000年前人工栽培稻的惊世发现,对于研究人类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人工栽培稻的出现,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这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
第二,人工栽培稻的驯化,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原先四处游荡、奔波、迁徙到逐渐转为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第三,人工栽培稻发明后,为后续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打下了物质基础,如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进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中新社记者:中国大地上驯化的水稻进入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又走向世界,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彭适凡:据目前所知,世界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只有三个:一个是地中海东岸的小麦和大麦起源地;一个是中美洲的玉米起源地;一个是中国黄河流域的小米(粟和黍)及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的起源地。主要农作物中国占了两个,两个中心逐步发展为两个紧密相连的农业体系,进而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有超过半数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而亚洲销量占到全世界总销量的90%以上,可见水稻在世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中美农业考古队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现了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较早的栽培稻遗存。赵志军博士与其导师在英国《古物》杂志发表了《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一文,文中向全球传递了稻作农业最早起源时间可提早到12000年前的信息,地点就在中国江西万年大源盆地。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及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先后发现了栽培稻植硅石和稻壳遗存,有力证明了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应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然后逐步向四周传播,及至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最后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生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保障人类获得更丰富的粮食来源有着重要历史作用。
当然与之相应的,西亚起源的小麦和大麦也从西向东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说明中西文明交流互惠互利、交汇融合,自古有之。
正因为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如此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特别在探索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因而被评为1995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21年又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完)
受访者简介:
彭适凡,1960年自江西师范学院(今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曾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江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江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百越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5岁女童乳牙发黑半年后肿成包子脸 医生:乳牙龋坏也要尽早治疗
- 投资渔业 马云瞄准电商新洼地
- 纪录片《赵无极艺境三部曲》巴黎首映典礼举行
- 第四届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长沙举行
- 全国科普日:海南文昌举办航天科普活动传播航天文化
- 华北黄淮等地将有强降雨 江淮及以南大部地区高温持续
- 健康养生度假模式受青睐 广东人一年四季都爱泡温泉
- 去年北京“三公”经费“瘦身”过半 新增免减退缓税费超2000亿元
- 今年暑假档能否“好戏连台”?
- 吸引3000个创业项目参赛 第七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收官
- “他们以忠诚展示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纪念一战法国华工
- 埃及15岁以上吸烟者占比下降
- 我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湿地保护进入提升质量新阶段
- 主要呈现五大特点!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反映出这些变化
- “足迹·丝路24小时”:大道向前,邀您同行!
- 美军空袭伊拉克和叙利亚 已致39人死亡
- 2023年青海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一段文科406分 理科330分
- 第111届糖酒会将开展行业风向标引领计划
- 中新真探:天冷了骨头会变脆吗?
- 四轮低速电动车产业路在何方
- 热门推荐
-
- 波音首席执行官将于年底卸任
- 谨防恶意设定居住权 成为对抗执行避风港
- 福建消防加强防火执勤 确保民众平安过节
- 新西兰学者:“一带一路”倡议契合发展需求 创造共赢新机遇
- 中国作协第二届全民阅读季在重庆启动
- 5.5级地震,为何震感传得这么远?
- 广州发布道路挖掘修复技术规范 重视质量管控
- 邀请郭麒麟帮用户省钱 去哪儿“比价”策略进入下半场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严防大股东凌驾于中小金融机构之上
- 开学季,未成年人骑行如何做到安全又合规
- 国际钢琴博物馆艺术周启幕 70台古董钢琴亮相
- 四部门: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 坚持创新引领、强化链群思维 多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 经济观察:端午味道 中国粽子如何香飘海外?
- 青藏铁路西格段将于今年全部完成提质改造
- 科技助力普惠医疗服务 让看病更有“医”靠
- 台盟中央为皖黔乡村地区培训健康“守门人”
- 第二十届长沙国际车展启幕 新能源车成主角
- 重庆成立首个数字企业出海联合体
- 屈原故里:龙舟精神融入血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