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明代沉船: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链条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艘明代沉船,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明确,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那么,南海明代沉船有什么独特之处?它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路线有何意义?海洋考古的未来前景如何?近日,就此话题“道中华”专访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
记者:以往人们对陆地考古关注较多,此次南海明代沉船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肖达顺:此次南海西北陆坡沉船的发现,是我国深海考古重大突破。与陆地考古相比,人们对水下考古的认识相对陌生,对海洋考古重大发现充满好奇。
早在2007年,5500吨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被整体打捞上来,引发世界轰动。“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南海Ⅰ号”沉没处水深只有24米。一般来说,超过30米的水下考古工作就非常艰难。而此次公布的沉船位于1500米以下的深海,由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发现。深海考古是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人工无法打捞作业,必须要借助深海潜水器或水下机器人,还需要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支持,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
这两艘沉船,一艘以装载瓷器为主,散落范围有上万平方米,最大厚度达3米多,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体量巨大。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由中国驶出的贸易商船,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另一艘沉船装载大量经过简单加工的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初步判断是从海外驶往中国的船只,年代约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以下简称二号沉船)。这是继“南海Ⅰ号”之后,又一次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记者:目前,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所发现的文物透露出哪些历史信息?
肖达顺:一号沉船所堆积的货物有青花瓷、青花碗、绿釉器、酱釉罐、红绿彩、蓝底黄彩等各种器物。对标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等遗址的瓷器,我们可以判断,青花瓷器很大部分应该是景德镇相关窑口生产,也有漳州窑口生产的。
酱釉罐是一种储物罐,也被称为“广东罐”。唐宋以来,广东地区大量生产。明清时期,福建、浙江、东南亚等地区陆续也有生产。在东南亚、波斯湾、东非等很多地区的贸易港口都发现了酱釉罐。
二号沉船所堆积的大量原木,应是运往中国的珍贵硬木。明后期海禁开放以后,大量来自东南亚的花梨木、紫檀木、楠木等珍贵硬木进入中国,用于宫廷、园林建筑和家具制作,特别是成为以天然木质纹理为主要审美特征的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指出,印尼人不仅将本国的紫檀运销中国,还从非洲进口转销至中国。
记者:此次南海明代沉船的考古发现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肖达顺:我国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在沿海和岛礁周边开展,而此次调查是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的考古工作。目前,南海海域的古代沉船遗址共有100多处,将这些沉船地点串联起来,对研究南海贸易航线意义重大。
一号沉船是由中国驶出,二号沉船是由海外驶入中国,虽是往返两个方向,但两艘船年代相近,大致沉没在同一区域,相距仅十多海里。由此可见,这个点位的重要性和这条贸易航线的繁忙程度。
可以说,南海西北陆坡深海沉船点,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事实上,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些代表性沉船资料。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海域发现唐代沉船,装载了大量瓷器。1997年,在印尼爪哇海发现了一艘五代十国时期的沉船,发现铸有“桂阳监”等字样的银铤、南汉“乾亨重宝”铅钱。2007年整体打捞上来的“南海I号”属于南宋沉船。2012年,在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发现了元代沉船……
葡萄牙人在16世纪首次穿过马六甲到达中国珠三角。在广东沿海岛屿葡萄牙早期来华的一些贸易据点遗物中,发现大量明代青花、红绿彩等瓷器,其中个别瓷器已开始印有葡萄牙皇室“十字”标志,这表明中国和欧洲已建立直接贸易联系。而这次发现的南海西北陆坡深海沉船属于明代中后期,正值大航海时代来临,是中国南海往返西洋的典型沉船代表。
一号沉船应是由我国东南地区驶往西洋方向。在同时期南非海域圣本托号沉船、圣若昂号沉船中,都发现了大量青花瓷等遗存。那一时期,伊朗、土耳其等皇宫收藏青花瓷,欧洲王室亦是如此,十分崇尚中国的青花瓷。
东南亚距离中国近,也掌握瓷器技术,但其青花瓷的色泽质量都不如中国所产。明朝海禁期间,东南亚以及日本伊万里等瓷器一度流行。但开海禁后,中国瓷器重新占领市场。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基于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中国西北陆地考古丰富了丝绸之路研究,而此次发现的南海沉船则为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物。站在这样的历史维度和全球视角来考察南海沉船更有价值。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海洋考古的未来前景?
肖达顺:文物和遗址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和展示历史的物质载体。南海西北陆坡深海沉船是中国古代南海至印度洋沿海,甚至远达欧洲地区国际贸易圈繁荣的重要见证,为充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研究,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海洋考古未来前景非常广阔。这一次只是在深海发现了一两个点,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沉船点被发现,并且会涵盖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
通过这些海洋考古发现,我们的海洋文化遗产分布将会更加清晰完整,海上丝绸之路网络、贸易活动研究将更加细致,向社会大众分享海洋考古成就将有非常多的新鲜材料。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陆地走向海洋的,考古学也是如此。从陆地田野考古到水下考古是一个突破,从近海考古到深海考古又是一个突破。未来,陆地考古和近海、远海考古深入结合,互相补充,双向互动,必然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研究人类海洋活动,更深入地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
受访者简介:
肖达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
监制|杨新华
统筹|康坤全 刘佳
责编|刘娴
审核|蓝希峰
采写|齐子通
制作|胡琪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昆曲”“街舞”齐上阵 江苏中小学丰富学生课间操花样百出
- 弥合数字鸿沟,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 上海浦东美术馆首个女性艺术家个展“曹斐:潮汐宙合”启幕
- 海南将发放1000万元旅游消费券引客来琼
- 两岸青年在厦共绘海洋文化新地标 助力两岸渔业携手发展
- 北京:养老卡制卡周期将缩至1个月
- 黑猩猩使用工具效率如何?跨25年近4000段视频分析称有高有低
- 发现不明粉末物质,白宫突发紧急疏散!
- “风和光”如何点亮链博会?“绿电”供应链造就“零碳”展馆
- 一城际公交车在南京起火致2死5伤
- 北方地区将有大风降温和沙尘天气 江南华南将有降雨过程
- 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新春招待会暨部省合作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 中医幌子下的“纯天然”饮料能降血压?揭秘背后猫腻
- 韩媒:尹锡悦支持者打砸法院,46人被捕
- 澳大利亚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援助 价值1亿澳元
- 长途仅安排1名司机?呼北高速交通事故旅行社回应
- 海外华媒邂逅云雾庐山:赏秀美风光 品文人雅韵
- 担忧监督员挑选公平性 美法官驳回司法部与波音就坠机事件认罪协议
- 安踏集团获全球行业首个ISO56001国际创新管理体系认证
-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发生4.1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热门推荐
-
- 山东“90后”宝妈做“寿衣模特”:每个职业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新漫评:对华启动301调查 美国海盗行径暴露无遗!
- 中外艺术院校代表在重庆探讨高层次人才培养 冀拓深度交流合作
- 北京至河北涿州通勤定制快巴5月27日开通运营
- 西安碑林博物馆14日起局部开放 门票不分淡旺季每人次10元
- 日本知名漫画家、《七龙珠》作者鸟山明去世 终年68岁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启动“校园行”
- “十年一遇”!数万人被疏散,加拿大山林野火为何失控?
-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
- “双节”长假西安天气“开盲盒” 时雨时晴游客乐享“慢生活”
- 为古城做“体检”
- 全球第二大“浮动图书馆”在柬埔寨首都迎来大批拥趸
- 藏戏《卓娃桑姆·寻王》斩获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大奖
- 年上网电量3.6亿度 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
- 相声艺术花开两岸 姜昆:“大家能笑到一起”
- “脱欧”之后“牵手”难 英欧金融服务合作前景不定
- 聚焦主业做强做优国企
- 郑州市教育局致歉:工作人员与记者沟通时使用不当语言 已严厉批评
- 北京推出660余场文旅活动闹元宵
- 外媒:以军在约旦河西岸袭击中打死6名巴勒斯坦人